大宗化工产品年度系列报道之七
ABS: 产业不断壮大 市场走势强劲
□ 辽宁省铁煤集团公司热电厂 李子彪
产能增长高于消费
2010年我国ABS生产企业共11家,总生产能力达到255万t/a(见表1),产量198.5万t,同比增长28.5%;
进口216.9万t,出口5.4万t;表观消费量为410万t,同比增长5.1%。宁波LG甬兴是国内最大的ABS生产企
业,产能为65万t/a;镇江奇美收购国亨ABS装置后产能从40万t/a扩大到65万t/a,与宁波LG甬兴并驾齐
驱。2010年,我国ABS产能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盘锦乙烯15万t/a ABS装置2010年10月开车;二是
天津大沽新建40万t/a装置,第一期20万t/a已于11月初产品正式产出。
需求仍集中在汽车和家电领域
我国ABS分为南北两大消费市场,呈现明显的“南重北轻”的态势,60%~70%的消费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
(见图1)。华南地区是ABS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最大集散地,进口量约占全国的总量的60%,东北市场正处于
成长期,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8.65%;华北和西北容量过小,仅分别占7.7%和2%,大部分ABS要南运。
2010年我国ABS消费高度集中,主要在汽车、电子及电器配件上,约占总消费量的70%,而玩具和其他产品
各占10%(见图2)。
经济危机以来,国家为刺激消费,出台了众多鼓励政策。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主要以推动农村家电普及为主,
而空调补贴和以旧换新则以刺激消费升级为主。而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小家电、办公设备和交通运输业等领域对
ABS的消费正悄然升温。
ABS树脂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有较大潜力,汽车、摩托车生产和消费的提速,将使汽车内饰件制品成为ABS
树脂市场新的消费亮点,游艇和活动房屋等休闲用品也为ABS树脂打开了新销路。
汽车消费市场是明显的政策市场,汽车工业应对金融危机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基本完成,未来刺激政策可
能会收紧,在此背景下,汽车销量增长将“回归理性”,汽车业“十二五”规划还将鼓励车企重视节能减排、发
展新能源汽车、改善消费结构、拓展海外市场以及兼并重组等方案。值得说明的是,“十二五”我国汽车消费暴
增局面虽然不复存在,但经济的快速增加仍给汽车消费以重大支持,汽车市场发展仍在高速通道。
此外,ABS在管材和管件等建材、医疗器械和合金共混物的应用上也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市场:震荡上扬走势
2010年国内ABS市场出现“二大波”上涨行情(见图3)。成本不断上涨和内外需求稳步增长是上半年国内
ABS市场实现产销两旺和走出独立上涨行情的主要动力。1~4月份国内ABS市场较去年12月底上涨近2000元/t。
5~7月份随着成本下降及欧债危机等利空因素打压,供需矛盾激化,市场从高点回落,但整体价格依然站至15000
元/t左右的高位。第一波上涨上调的幅度在1000~1500元/t,回调的幅度基本是上涨的一半。内需坚挺和国际采
购订单增多是上半年ABS市场稳步行进的基石。
市场第二波上涨的动力是来自全行业的再库存化,“十一”长假后全球农产品和黄金期货持续大幅上涨,不
少品种屡创新高,国内物价全面上涨,贸易商和下游工厂对通胀的担忧明显增加,存钱还是存货,多少选择了后
者,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下游加工企业,再库存化明显。国内及亚洲三、四季度计划和非计划检修的装置较多,也
加剧了市场炒作气氛。第二波上涨的幅度在2500~3000元/t,回调的幅度也差不多是上涨的三分之一。
受宏观经济、原料成本面及供需基本面等综合影响,2010年上半年ABS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市场供大于求,
行情波幅较大,终端企业及商家的效益处于近几年市场处于低值。
未来需求分析
汽车方面:我国车用塑料行业将呈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15年将达407万t,2020年达到618万t。“十二
五”期间,我国汽车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5年汽车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稳居全球第一位。
家电方面:2010年五大家电产品出口增速前高后低,而农村家电消费景气度依然持续,未来家电以旧换新全
国推广的效果还会显著增加,不排除会有新的家电扶持政策出台。而在通胀压力和货币政策调整背景下,加上人
民币升值的趋势,家电消费将逐步走上薄利多销之路。以上种种都将为ABS需求增长奠定基础。
表1 2010年我国ABS产能统计 万t/a
生产厂家 产能
中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 5.0
中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化工厂 20.0
中石油吉林分公司合成树脂厂 18.0
中石油大庆石油化工总厂 10.5
江苏镇江国亨有限公司 25.0
江苏镇江奇美公司 40.0
浙江宁波甬兴LG化学有限公司 65.0
辽宁盘锦乙烯化工公司 15.0
江苏常州塑料集体公司 6.5
台湾化纤(宁波)公司 30.0
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0
合计 255.0
系列年度分析报告全文征订电话:010-64444027 liangyl@cheminfo.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