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屹立百年 再谱新篇——访KBR技术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王凤瑞与SK-KBR科技公司营销与市场开发部经理金株焕
2011年26期 发行日期:2011-07-05
作者:朱良伟
屹立百年  再谱新篇
——访KBR技术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王凤瑞与SK-KBR科技公司营销与市场开发部经理金株焕
□  记者  朱良伟

源远流长 新中国首家承接中国项目的美国公司
  美国凯洛格布朗路特公司(Kellogg Brown& Root,简称KBR)是全球领先的工程公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900年。这个距今已经超过100年的企业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其工程专业知识推动了新技术的发明以及行业
里程碑式的进步。其光彩熠熠的足迹涵盖了工程领域多个“第一”,包括1942年在路易斯安那州建成了世界上第
一套催化裂化装置;1956年在欧洲建成第一套以石油为原料的液态乙烯裂解装置;1947年在路易斯安那州距离
海岸线43英里的位置建成全球第一座海上石油平台;1965年,在北海建造第一座海上石油平台……
  作为全球能源与化工行业的领导者之一,KBR与新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70年代,KBR就
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并成为新中国成后第一家承接中国项目的美国公司。1972年,在中国从国外进口的13
套大型化肥装置中,就有8套来自凯洛格公司(Kellogg,KBR的前身),项目合同价值达2.5亿美元,当时这些
项目均经过毛泽东主席圈阅,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成为中美合作的典范工程,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同样在1972年,KBR中国办事处在北京饭店成立,该办事处的第一位员工则由外交部直接委派。从此KBR
正式进驻中国市场,开始致力于为中国的用户提供技术服务。

全力启航  深度拓宽中国市场
  KBR中国办事处主要承担中国业务和美国总部之间的联络工作,由于人力物力所限无法提供更深的技术服务,
这种状况从2010年开始改观。2009年1月,现任KBR中国区总经理的王凤瑞到KBR走马上任,经过一年的筹备,
KBR中国独资公司成立。谈及从办事处到中国独资公司的角色转换,王凤瑞难掩自豪之意,“我们对中国市场很有
信心,正是中国市场的强大需求驱动,才有KBR中国独资公司的成立。”
  KBR中国独资公司成立之后,其技术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可以在KBR美国专家的远程支持下,为中国客户提
供各种技术层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一旦客户有需求,KBR的中国团队将以最短时间到现场,进行快速响应;中
国的很多项目都要求赶进度,人员的本地化实现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灵活安排项目的各部分工作;另一个突
出优势是,之前是美国的技术人员对中国客户服务,存在语言障碍,中国独资公司成立之后,实现了人员的本地
化,可以和客户进行更顺畅的沟通;除此之后,人员的本地化亦显著降低了客户的成本,中国的工程师大都派到
了美国休斯顿总部进行6个月至12个月的培训和参与项目实施,已经具备较高水平,工艺包的一部分由本地工
程师在美国技术专家的指导和审核下完成,既能确保很高的工艺包设计质量,又能达到成本低效率高的目的。
  从一个简单的办事处,到实力可观的中国独资公司,KBR实现了本地化的深度蜕变。如今的KBR在中国不但
提供技术和服务,还主动发掘客户的需求,寻求最适合客户的技术和专利。王凤瑞表示:“KBR希望帮助客户取得
最大的成功。在石油化工产业链中,必须考虑链上的各个因素,例如原料、价格、运输、下游产品、效益,我们
正是要和客户协同努力达到这个目的。
  在进入中国长达39年的历程中,KBR与延长石油、中煤能源、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辽宁华锦、烟台万
华、云天化、重庆建峰、四川化工、天脊煤化以及国内设计院等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至今KBR
已经向中国市场引入了包括煤气化、合成氨、乙烯、苯酚、苯胺、煤油混炼等多项工艺技术,并取得了成功应用。

底蕴深厚  多项专利称誉石油化工业
  作为一个以技术起家的公司,能屹立100年,而且至今在业界独树一帜,毫无疑问,没有雄厚的专利技术做
基石是不行的。KBR提供的技术服务涵盖合成氨、煤化工、烯烃、炼油以及有机化学等多个领域。
  作为全球领先的合成氨工艺技术提供商,KBR已经参与了全球200多家合成氨厂的专利授权、设计、工程建
设和施工建造。面向合成氨和化肥市场的KBR专利合成氨工艺技术解决方案包括传统铁触媒合成氨工艺,KBR先
进合成氨工艺等。采用KBR技术的合成氨工厂能有效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确保操作安全和初衷的在线生产周期。
  在煤化工领域,KBR专为低阶煤炭资源研发了TRIG输运床气化炉,在竞争激烈的煤气化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FCC循环流化床技术的低阶煤加工方法,具有投资省、节能环保、装置运行周期长且
平稳、可靠性高、炭转化率高的优点,适合处理包括褐煤、次烟煤、高灰份煤等低阶煤。这种气化炉可以将低阶
煤高效转化为高质量的合成气,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和能源领域,从而挖掘低阶煤的潜在价值。该技术的示范装置
已经在美国建造。在中国,该技术也被“慧眼识中”,2009年和2010年,KBR先后在广东和内蒙古转让了TRIG
煤气化技术专利许可。
  当前,KBR在中国重点推广的工艺技术是VCC(悬浮床加氢裂化)、合成氨、TRIG煤气化、渣油、重油加工、
Superflex烯烃催化裂解及ACO先进催化裂化制烯烃技术。

再抒新篇  联手SK进军石化领域
  随着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新兴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业务重点偏向了亚洲市场,KBR也不例外。2010
年6月30日,KBR宣布,已经与韩国SK能源公司以50/50的股权比例共同组建了一家命名为SK-KBR技术公司的
合资企业。该合资公司成立之后,SK能源在石化和相关领域的专利技术将由SK-KBR独家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和授
权转让。
  SK-KBR总部位于新加坡,由两家公司亚太和北美的核心能力共同支持,可提供工程和技术、操作培训等服务。
授权转让技术主要包括ATA(先进烷基转移)工艺、Ole-SIV(吸附分离烯烃和链烷烃,最大化生产苯)、C4AC(C4
烯烃转化器)专利。
  苯、二甲苯和甲苯作为石化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前两者需求逐渐增加,而甲苯则生产过剩。ATA工艺采用先
进的烷基转移催化剂,将甲苯和低价值的重芳烃转化为苯和混合二甲苯。工艺的主要反应是采用SK公司的专有
催化剂进行的催化转化反应。
  丁烯是高价值的化工原料,工业上一般从石脑油C4组分重进行分离。但是C4组分除丁烯外,还含有大量的
丁烷,而且难于分离。Ole-SIV工艺主要包括吸附和解析剂回收两个部分。与同等蒸馏装置相比,Ole-SIV工艺
可以降低公用工程消耗高达40%。改造工况下,采用Ole-SIV工艺,1-丁烯生产能力加倍,资本投入预计比蒸馏
低30%。新建项目选择Ole-SIV工艺,将节省约20%的投资成本。
  丁二烯一般用于汽车和器械领域,其需求量在持续上升。常规的石化联合装置,从石脑油裂解C4中萃取生
产,但是必须除去石脑油裂解C4原料中含有的1%~2%的炔烃,C4炔烃转化器通过将炔烃转化为丁二烯和抽余
油,避免了稀释剂的损耗同时增产了丁二烯。C4炔烃转化器的第一套工业化装置在韩国已经完成竣工,2011年3
月投料正式投产。
  新加坡SK-KBR科技公司营销与市场开发部门经理金株焕表示,SK和KBR可谓强强联合,一个是北美乃至全
球工程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一个是植根亚洲拥有专有工艺技术的企业。为了拓展正在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
SK-KBR合资公司得以成立。合资公司的成立拓展了KBR公司在石化领域的业务,同时也体现了KBR开拓石化市场
的承诺。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