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化工“十二五”聚焦产业升级
□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 王佩琳
一、“十一五”回顾
当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无机磷化工生产体系,基本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产水平提高的需
求,并有大量产品出口,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无机磷化工生产、消费和出口国。
目前我国无机磷化工产品种类多达110多种,常年规模化生产有60~70种。生产企业500余家,分布于除
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和自治区。2010年底国内无机磷化工行业总产能达1850万t/a,产量1020万t,出口200
万t,创汇14.42亿美元,销售收入达到524亿元,利税总额达到102亿元。
1.产量增速大于产能增速 “十一五”行业产量增长率为7.0%,产能增长率仅为0.8%。而行业销售收入和
利税总额增长率远高于产量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6.1%和17.8%,说明行业总体上看效益增加。行业中大中产
品如黄磷、三聚磷酸钠、饲料磷酸钙盐增长缓慢,三聚磷酸钠甚至呈现负增长(-4.8%),由于湿法磷酸的发展及
食品级磷酸消费增长带动了商品磷酸的快速增长,水处理及食品消费带动了六偏磷酸钠消费增长,阻燃灭火剂的
发展带动了聚磷酸铵的发展,出口及国内化学镀的增长带动了次磷酸钠的发展。氯化物生产也快速增长,三氯化
磷、五氯化磷、五氧化二磷及五硫化二磷等年均增长率都在10%以上,其中一些产品如五氯化磷增长率高达45.2%。
2.进出口发生很大变化 2005~2010年磷化工产品进口量大幅度降低,年均降低21.4%,进口金额降低
34.4%,平均进口单价由2005年均价395.9美元/t增至1623美元/t,说明我国磷化工自给能力提高,进口产品
多为精细高附加值产品。详见表1。
“十一五”期间,我国磷化工出口金额增长幅度(10.79%)高于出口产品的数量增长幅(4.3%),出口产品
均价由2005年的577美元/t 提高至2010年的779美元/t。出口产品中磷化物和五氧化二磷出口增长很快,年
增长率分别达到173.6%和33.8%,这表明我国磷化工产品出口由“量变”过渡到“质变”。基础磷化工产品如黄
磷、饲钙出口呈现负增长,分别为-18.5%和-2.1%;基础产品如磷酸、磷酸氢钙、三聚磷酸钠出口中高技术规格
的食品级产品增加,2010年以上三种产品食品级出口量分别占其产品出口总量的96%、14.9%和5.63%。部分企业
由单纯产品出口改变为产品、技术和资本出口,其中贵州瓮福集团最具代表性。
3. 节能减排及污染物治理取得进展 “十一五”期间,黄磷生产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
作:尾气净化特别是尾气深度净化工业化生产装置经过了考验,运行成本低,高附加值高,能耗降低了近1/4,
生产成本降低近1/4,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90%,成为黄磷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副产磷铁生产磷酸钠(钾)盐
及联产氧化铁红等增加了副产物附加值;磷渣制建材产品、微晶玻璃、实现副产磷渣综合利用,融熔磷渣生产微
晶铸石受到关注;饲钙盐生产副产氟回收、磷石膏综合利用有了实质性的发展。
磷石膏的处理和利用已开发多种途径,用作水泥填充材料,石膏板、块,加工成建材产品等;磷石膏生产硫
酸联产水泥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开发了磷石膏制取硫酸钾,并将副产碳酸钙作了进一步加工和转化,实现了磷石
膏的综合利用。贵州瓮福磷石膏回收利用走出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企业当年副产磷石膏不仅完全得到综合利用,
还可以消化掉过去遗留堆存的磷石膏。
表1 近年我国主要磷化工产品进出口统计 万t
产品 2000年 2005年 2009年 2010年 出口增长率/%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2000~2005 2005~2010
黄磷 - 12.4 0.75 9.93 - 2.17 - 3.56 -4.35 -18.50
磷酸 4.26 12.69 2.32 26.88 1.40 50.45 1.81 48.98 16.20 12.75
三聚磷酸钠 0.16 27.9 0.31 50.16 0.29 59.13 0.33 41.10 12.45 8.86
磷酸氢钙 0.48 7.36 13.58 40.03 0.01 30.89 0.01 36.10 40.30 -2.10
次磷酸钠 0.09 1.22 0.27 2.04 0.3 2.70 0.28 4.00 10.83 14.40
磷化物 0.01 0.05 - 0.015 - 2.03 - 2.30 -21.40 173.60
磷酸三钠 0.06 0.96 0.03 1.77 0.02 2.24 0.01 2.47 13.00 6.89
磷酸钾盐 0.06 0.37 0.05 2.99 0.06 4.55 - 5.79 51.88 14.10
磷酸一二钠 0.03 0.10 0.05 0.75 0.03 1.23 0.03 1.57 49.60 15.90
五氧化二磷 0.01 0.006 0.05 0.21 0.01 0.70 - 0.90 103.60 33.78
合计 5.18 63.16 16.67 134.77 2.89 185.50 4.99 166.70 16.40 4.30
总金额/亿美元 0.17 3.17 0.66 7.78 0.96 13.42 0.81 12.99 19.67 10.79
二、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磷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尚待进一步提高
除矿山开采的问题外,在磷资源使用方面,主要表现为:①不同品位磷矿价位差距不大,导致可用低品位矿
的也用高品位,没有做到优矿优用、低品位矿富集利用,造成资源利用中的二次浪费;②磷矿的伴生资源(碘、
氟、硅、镁、钇等)回收和利用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③热法生产黄磷副产磷渣中的硅、磷铁中的铁和磷等还处
于低值利用状态;④湿法生产中产生的磷石膏仅有少数企业开展综合利用。
2.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我国已形成“磷矿石-基础产品(黄磷或磷酸)-二级加工产品(如大宗产品饲料钙、磷酸、磷酸盐、
磷化物等)-三级加工产品”产业链,但产业链短,各环节发展不平衡,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多过剩,高技术
高附加值产品远远不足。基础产品如黄磷、工业磷酸、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饲料磷酸盐等产品产能过大,
开工不足;湿法磷酸的生产虽已初露锋芒,多数达到工业级水平,但食品级的装置规模小、产量低,未形成产业
化规模;中低品位磷矿加工利用技术、精细磷化工深加工技术等高技术行业共性关键课题的“瓶颈”有待进一步
打破。
3.对出口依存度过高
近年行业主要产品如三聚磷酸钠、黄磷、饲料磷酸氢钙、次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对出口依存度过高,造成
最大的负面影响是贸易摩擦急剧增多。近年不仅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发达国家以
外向型投资而设立的跨国公司销售为主,而真正的出口居次要地位。与之相比我国磷化工行业走向世界主要依靠
外贸,外向型企业少,投资低。
4.下游产品工艺变化,初始产品市场发生动荡
国内湿法磷酸已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一些企业如贵州宏福剑峰采用湿法酸生产三聚磷酸钠,生产成本有
较大幅度下降。我国磷肥产能过剩,企业要寻求发展的契机,湿法酸净化是最便捷、最有效的目标;预期今后湿
法酸取代热法酸的趋势将提速,以黄磷为原料生产的磷酸及磷酸盐产品的企业将受到挤压。
另外,因国家强化了禁磷和限磷措施,无磷洗涤剂的发展和含磷洗涤剂五钠用量大幅度下降,三聚磷酸钠的
国内消费量不断下降。虽然出口量有所增加,但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
三、国外磷化工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注重发展精细和高技术磷化工产品
与国内黄磷、三聚磷酸钠等基础磷化工产品蓬勃发展相左,发达国家黄磷、热法磷酸及磷酸盐需求不断下降,
精细和高技术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增长较快,如磷化物产品特别是三氯化磷、五氧化二磷等磷化物成为黄磷
主要且增长最快的消费领域,美国近五年三氯化磷年均增长率4%~5%,西欧在5%以上。各国在精细和高技术磷
化工产品的应用和研发方面投入较多,涉及的领域主要有食品、饲料、医药、颜料、染料、陶瓷、水处理、金属
和塑料加工及表面处理、耐火材料、阻燃剂、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及电子产品等。
2.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
发达国家加快淘汰基础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湿法磷酸及其后加工产品的比例逐年上升,热法磷酸及通用
磷酸盐的生产量大幅下降。企业间开展兼并、重组、整合,向着国际化、大型化、精细化、专用化方向迈进。例
如,欧洲专用化学品公司正通过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谋求更大的效益,并把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
3. 技术、贸易、资本国际化进程加快
国外大型公司早已在上世纪就开展了技术、贸易、资本等国际化,进入本世纪以来则加快了进程,特别是资
源型、高能耗、重污染产品,关停国内企业,利用其技术和资金的优势转而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近年资本输
出加快,进而向下游产品发展,并把中国视为可靠的贸易伙伴,纷纷把资金、技术及设备转向中国,在中国建立
精细/专用化学品生产基地,利用当地与全球的资源,谋求与客户全方位的合作,推动其在华业务的发展。罗地
亚、巴斯夫、R&H等公司在其长期规划中确定要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四、“十二五”发展重点
1.调整产业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控制行业总产能的增长,
对产业严重过剩基础和大宗产品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持发展增量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使产业结构得到进
一步优化和调整,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优势深加工企业资源保障能力,鼓励自产高端产品
代替进口,增强自给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建成几个“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式的
磷化工生产基地。
2.黄磷清洁化规模生产 推行“黄磷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中的示范项目和推广应用项目:①采用
干法除尘替代湿法除尘;②强化尾气综合利用,特别是要加速推行黄磷尾气深度净化综合利用生产高技术高附加
值碳一化学品,关键技术是是脱除尾气中的硫、磷、氟、砷等有害杂质,解决碳一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催化剂中毒
问题,建设示范装置并尽快在行业中推广;③积极推行黄磷尾气制甲酸钠、甲酸、草酸;④建立熔融磷渣热能回
收利用并生产高附加值建材产品示范装置;⑤解决磷泥制取黄磷或磷酸的二次污染问题。
3.发展湿法磷酸 推广湿法磷酸净化精制技术及工业化。国内已建立多套湿法磷酸净化精制技术,取得了
很好的经验,解决了湿法磷酸最主要的技术问题,目前需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向相应的磷酸盐、复盐及缩聚磷
酸盐延伸,并与热法相结合,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食品、电子、高纯级产品发展,走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氟回收生产氢氟酸技术。贵州瓮福集团2万t/a无水氟氢酸示范装置正常生产,表明国内湿法磷酸氟回收技
术已成熟,对国内其他同类型企业提高氟回收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经济效益具有普遍意义。
从磷矿提取伴生碘技术。贵州瓮福集团从磷矿中回收伴生碘的装置建成投产,使我国湿法磷酸综合利用上了
一个台阶。
加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国内已有一系列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一些企业磷石膏的利用度已实现
100%。“十二五”期间应在典型示范企业的带动下,在全行业推广。
4.加强对中低品位矿的利用 除加强磷矿开发采选、尾矿综合利用外,还要加快中低品位磷矿利用,加速
窑法磷酸、氯磷酸钙法生产磷酸及磷酸盐等示范装置的工业化进程。
5.改造传统落后的工艺和设备 加快用先进成熟技术改造落后技术和设备,如二步法热法磷酸、黄磷一步
法生产聚磷酸盐、“磷酸-硅酸钠(硼砂)”生产磷酸钠盐、联产二氧化硅(硼砂)、湿法磷酸浓缩脱氟生产饲料磷
酸氢钙等,提高产品规格档次,节约能源和降低物耗。
用清洁生产技术建设和改造传统无机化学工业生产装置。发展环境污染小、高效、低毒或无毒、低烟及合理
的性价比,对材料的机械性能影响小的磷系阻燃剂及其复合阻燃剂。
6.加快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开发 一是传统的无机磷化工产品,如磷酸、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磷酸
二氢钾、磷酸氢钙等要由工业品向食品、医药、电子、牙膏、陶瓷、高纯等各种不同规格的专用级产品转变;二
是加快发展聚磷酸铵、磷酸脲、聚磷酸、次磷酸盐等精细磷酸盐产品;三是构筑PCl3、P2S5、P2O5平台,发展
有机磷(膦)产品如各类阻燃剂、水处理剂、纺织油剂、塑料增塑阻燃剂、油品添加剂、农药、油田化学品等磷
化工产品。
精细磷化工产品用量少、配套性强、附加值高,一些专用产品技术条件要求高,要加强应用开发,推广应用
是发展精细磷化工生产的关键。
五、政策措施建议
1.国家给予政策支持
建议加强金融机构对行业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对“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项目、行业共性关键技
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污染物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友好工艺项目提供贷款,给予重点倾斜。对采用环境友
好工艺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企业实行优先贷款、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减轻企业负担。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市场
机制,促进产业政策的实施。
对于《环境经济政策配套综合名录》中的“双高”产品、重污染工艺,建议工商、质量、安全生产等部门严
格其市场准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共同防止因环境污染可能导致的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等问题。
完善鼓励高技术、精细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
2.鼓励中低品位矿产的利用
①鼓励企业开发利用低品位磷矿,对磷矿石资源税采用“从量征收、级差调节”方式征收;②落实黄磷行业
用磷矿资源费与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治理挂钩的浮动费率制度;③鼓励黄磷生产企业加大对下游高技术高附加值
产品开发和环境综合治理;制定向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中择优配置磷矿等相关资源政策;④鼓励采用磷
矿副产回收氟替代萤石相关政策。
3.建立合理物流体系
(1)加强铁路运输布局、增设危化品运输站点 近年西部大型企业迅速发展,这些地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
达,铁路是主要运输方式。云贵方面铁路线路少、单一,出云南、贵州铁路运输压力大,公路运输增加了运输成
本。另外,铁路危化品运输站点设立跟不上发展需要。因此,建议增设云南、贵州向广西运输的站点,以利于磷
化工产品向东南亚运输,解决目前物流困难。
(2)建立黄磷淡季收贮机制 国内黄磷生产多在水电资源和磷矿资源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建厂,依据水电
及矿山优势进行生产,形成我国独特的黄磷区域性、资源性、季节性生产行业。长期以来行业开工率仅40%~50%。
建议国家研究探索黄磷等特殊行业旺季收购、淡季贮备制度,以实现资源转化价值的最大化。
另外,还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