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化工四十载 香港企业的成长缩影系列报道(二)
叶氏化工的“新港企”文化
企业文化常常被看作一个企业的性格,欧美企业的开放民主、日本企业的团队合作、台湾企业的精打细算……
这些都是人们常有的企业印象。而香港企业则往往有着浓重的“创业色彩”——从简陋的小渔村到繁华的大都市,
伴随着东方之珠的快速发展,香港也见证了无数创业者在这里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正例如专注于化工产业的叶
氏化工集团。各种源于创业时期的坚韧不拔、敬业高效、务实低调等的典型风格已然融入港企骨血,不可分割。
而时至今日,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和中国大陆的迅速崛起,香港企业仅凭其“创业风格”显然无法应
对如今的新形势——对外无法与资源全球配置的跨国公司相抗衡,对内亦无法与更具成本优势的内地企业相竞
争。性格决定命运,港企如何重新定位,进而扬长避短,发展出自身特有的且具明显优势的“新港企”文化,成
为一个事关存亡的话题。
就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集到源于香港的叶氏化工集团。作为一家靠实业起家的上市公司,它是如何在过去40
年间迅速成长,锤炼反复,百炼成钢的呢?它又为什么选择了外效外资企业之高效运作,内承中国传统文化之“以
情维系”这样一条独特道路,逐步建立起自己以“人和”、“渴才”和“专注”为核心价值观的新港企文化呢?
“专注”本业 心无旁骛
叶氏化工极为珍视自身的企业名誉与形象。
十几年前,随着大陆经济的兴起,内地地产市场风起云涌,房地产价格“日新月异”,各类企业通过不同方
式和渠道纷纷试水地产领域“大捞快钱”,赚到钱的心中暗暗得意,这钱来得太快太容易了,于是摞摞袖子,伸
手再战;下手晚的,则咬牙切齿地加快步伐,不甘落后。一时间,人心浮动,喧嚣日上。
而此时的叶氏化工,似乎具备了一切炒楼的优势——充盈的资金,大陆方面丰富的渠道,以及香港地产业以
往的经验。但叶氏化工似乎从没有想过要“捞过界”,他们颇有些“不合时宜”地坚守着自己的本业。曾经有人
建议集团副主席叶子轩先生在广东江门买楼(叶氏化工集团的子公司之一江门谦信化工发展有限公司设在江门),
如果那时购入,如今的收益也要有一、两个亿。采访时,我不禁问叶先生会不会后悔当时的决定,他很坦然:“谈
不上后不后悔,不该做的事情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做喽”。
曾摆放在叶氏化工面前的诱惑不仅此一例。近一两年,由于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以及香港贷款利率低于内地
存款利率,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玩起了“倒资金套利”的游戏。香港年贷款利率大约是两厘多,而国内六个月至一
年的短期贷款利率则一般在六厘以上,而且香港为鼓励应对危机采取刺激贷款政策,银行行长往往还要请企业家
吃饭,主动请求企业家贷款。因为良好的行业口碑和资质,叶氏化工是银行最愿意放贷的客户之一。可以说,各
大银行挤破头地向他们口袋里塞钱,只要愿意,叶氏化工简单地左右入右手出,就能有大把的银子进来。相对于
制造业因为原材料上涨被不断挤压的获利空间和每日费心费力的管理运营,这样的钱简直是闭着眼在赚。但叶氏
化工对于这样的发财机会却似乎毫不考虑,兀自目不斜视继续认真地在那里一桶一桶卖溶剂,一罐一罐卖涂
料……
身处一个浮躁的年代,也许是因为看到了太多对财富赤裸裸的追求,听过了太多对于一夜暴富的羡慕嫉妒恨,
面对叶氏化工对于实业的“坚守”,我承认我真的有些迷茫与不解,而叶氏化工对于他们的这些举动没有多做解
释,更没有“拔高”地上纲上线,只是跟我反复强调,“专注本业”是他们的原则。
这让我对于叶氏化工看似执拗实则明智的“专注”性格,对他们珍视自身名誉和恪尽职守有了真真切切的体
验,也对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和”业兴 以情系人
人情味,是我在采访叶氏化工过程中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这令我颇为讶异,因为在以往印象中“香港企
业”很难和“人情味”这三个字扯上任何关系。过去进入港企的人们往往一边赞叹香港人的敬业精神,一边抱怨
香港公司简直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只能跟着它一起不停飞快转动,否则只能被抛弃。而叶
氏化工到底又是如何使“人情味”成为叶氏新港企文化的标志之一,打破一般香港企业固有印象的呢?
在叶氏化工,人情味需要从各个细节去发现,去品味。
叶氏化工集团人力总监冯秉光先生在接受我采访之前,刚刚跟随销售人员去大陆各地拜访过客户。“为什么
集团的人力总监要跟销售去跑客户?”我不禁疑问道。冯先生向我认真解释说,这很正常,因为只有在一线,人
力资源部门才能了解到销售人员真实的工作情况或困难所在,才能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帮助销售员工去跟外界沟
通,去提升职业技巧。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只凭想象又如何能真正帮助我们同事完成其个人职业素养的提升,以
及工作目标的达成呢?
叶氏化工这样的“贴心之举”在员工管理、企业经营之中时刻闪耀。冯秉光先生介绍说,叶氏化工集团非常
注重内部沟通,即使是公司的重大决策,老板们也都非常愿意公开听取员工的意见,并及时作出反馈。每年集团
的年度业绩、半年度业绩公布以后,公司都要有一个内部员工午餐会,管理层会跟普通的员工一同用餐,并面对
面解答他们对于整个集团业务发展的疑惑。而对于跨区调动这样的决定,公司更会充分考虑到员工家庭因素,给
员工充分的时间进行决策和准备。另外,公司还定期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培训,从心态到技能,帮助员工
共同学习和成长。
而最近,叶氏化工集团三位大股东叶志成、叶凤娟及叶子轩兄妹三人更共同发起成立了“叶氏关爱延续基金”,
一起捐赠出他们持有的集团400万股股票作为基金的种子,用以资助集团旗下所有有需要的基层员工子女就读大
专或大学课程,亦接受员工因经济情况突变而提出的子女助学申请。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也许财力和物力都是有限的,但“人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个充分尊重人、关注人
和爱护人的环境中,在一个充满“亲情”的企业氛围中,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充分利用企业
提供的每一个个人成长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推动企业发展。比如叶氏化工就一直主张将企业多年的发展
成果与股东和员工分享,在企业内部倡导一种“小老板”的制度和文化——通过明确的奖评计划对每个员工的绩
效进行定期考核,鼓励每位员工成为企业的小老板,并以小老板的专注投入企业运营中,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
密切相关。
“家和万事兴”。与挟雄厚资金汹汹而来却不深谙中国文化的众多欧美企业相比较,叶氏化工这种借助文化
上的认同感和家庭般的归属感,倡导以家人般的投入和互敬来协力完成企业运营,达成共赢局面的文化策略不啻
为一种智慧的选择。
“求才若渴”精心培育
“有人情味”的叶氏化工不仅实现了自身员工的稳定——叶氏化工有很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是做了10多
年的老员工,此外还拥有众多具有跨国公司背景的行业精英——包括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冯秉光先生在内的高级管
理者都有着多年服务于欧美等大型外企的职业背景。
在保证公司目前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和精英化的同时,叶氏化工还颇具远见地将目光投向下一代管理者队伍的
培育上。2003年叶氏化工正式启动的管理培训生(MT)项目就是他们的一次有益尝试。管理培训生项目每年在大
陆和香港,公开招聘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人才,无论专业和背景,但以能力论英雄。有能力者经过严格选拔进入集
团,历经多方历练后向未来的管理者转变。
2003年,刚刚从英国剑桥大学拿到化工专业博士学位的周米米,正是通过叶氏化工集团的首届管理培训生计
划进入了集团,8年后,她已成为了集团的研发总监,担纲集团位于上海张江全新研发中心的筹建工作。
在回顾这8年的经历时,周米米感慨良多。最初她进入叶氏化工一方面是看中公司在国内市场的良好发展前
景,对本业的专注态度以及领导层的开明与诚恳,另一方面则是被MT的挑战性,以及多样化的尝试所吸引。这
一路走来,她坦言收获要比预期的还多。这一部分归功于集团这些年来的飞速发展——2003年叶氏化工集团的年
收入只有十几个亿,而2010年整个集团的年销售额已超过70亿港币,预计于2013年前更将突破100亿大关;
此外,集团对于MT的培训也给予了极高的重视,经历2年的轮岗培训后,再根据MT各人的特点选择对应职位进
行深入锻炼;而这期间,叶氏化工的众多高层从集团副主席到执行董事都真的可以“导师”身份做到贴身指导,
定期沟通,随时答疑解惑。
以周米米为例,从2003年进入集团到现在,学化工出身的她曾跑过供应商,做过业务拓展,参与过收购合
并、商务洽谈;还做过采购和物流……直至2011年初她才正式步入研发总监的位置,并基于此前对集团各个业
务板块的了解,开始承担打造叶氏化工研发团队的重任。她承认,MT的力量促使她从一个技术背景的新鲜人迅速
成长,并向管理者角色进行转换。如今的周米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晰:“我现在的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个开
放性的良好平台给研发人员,另外就是结合客户需求选择决定应该做哪些研发项目,如何结合子公司的长处,实
现最佳的配置资源。”而在不久的将来,叶氏化工在上海的研发公司投用之后,她将在那里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与周米米不同,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陈茜进入叶氏化工似乎就有些“机缘巧合”的味道,2008年研究生毕业的
她2009年来到香港,曾在大型跨国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因为跟随家人从大陆移居香港,正好赶上叶氏化工当
年的MT招聘,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虽然从2010年初加入叶氏化工到现在不过1年半的时间,陈茜所做
的事情却颇具挑战性。
入职不久,陈茜就与导师集团人力总监冯秉光先生一起着手,遍访国内重要的销售点,为销售人员制定全新
的入职培训计划,从未做过销售和人力资源工作的陈茜可以说是一切从零做起,其挑战性可见一斑。而如今在洋
紫荆油墨市场部,陈茜的工作内容又涉及了完全不同的业务领域,从品牌形象提升、公关传播、市场拓展到与政
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沟通,林林总总,却着实要边做边学。而正是在应对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程中,
年轻的陈茜也在不知不觉地快速成长起来。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叶氏化工通过多年实践沉淀所得的“人和”、“渴才”和“专注”的企业文化代表了香
港企业“回归传统文化,回顾人文关怀”的趋势,而这种新港企文化从有形到无形,从大局到细节,无处不彰显
着“以人为本”的精髓,毫无疑问这些都将帮助香港企业实现其稳健运营,并最终成就其坚不可摧的企业凝聚力
与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