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创新造就百年企业
2011年46期 发行日期:2011-11-30
创新造就百年企业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内企业逐步开始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世界500强
企业中有了69家中国企业的身影,在做大的目标实现的同时,国内也不乏巨人、爱多、三株、秦池等昙花一现
的企业。太多的“流星企业”时刻敲响警钟提醒着企业家,国内企业家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企业做得大、跑得快并
不一定好。如何将企业做大的同时做长久,成为国内企业发展必须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长寿企业的管理目标还停留在为“利润最大化而管理”的层次上。其实这就如同认为
“吃得饱”就“活得长”的认识类似。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只有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新陈代谢”的企业,
才能屹立不倒。
  “适者生存”是商业永恒的至理名言。百年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变革以适应环境的
能力。。
  20世纪的环境基本上是稳定和可预测的。尽管20世纪的环境有变化,但变化的速度有限,人们可以预测。
20世纪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寻找客观规律,即稳定不变的因素。进入21世纪,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
变化一方面表现在不变的东西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变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环境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20世纪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21世纪的环境日趋变幻莫测。
  在变化成为日常行为的时代,只有企业自身也随之变化,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以,企业在21世纪
要习惯于变化,不习惯于变化就不能适应环境,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当外部环境变化时,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的调整主动适应环境。企业死亡是由于其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
整自身结构所造成的。但企业的转型是基于长期战略,不应该是一种逐利行为。目前,全球知名的百年企业的大
转型也就在3~5次之间。国内上市公司盲目转型的太多,往往都是源自于短期利益的争夺。无论从哪个行业发
家,看到房地产火了,便大举投入地产;无论是否需要,资源价格上涨,便一拥而上购买资源矿产。这种屡见不
鲜的主营业务变更,其实往往体现了战略上考虑不足,缺乏长久眼光。

  百年企业基本都是工业革命加上信息革命的产物。诞生于技术时代的企业自然一直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这
些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是以“照搬”保持其生命力的。技术创新并不难得,难得的是如何一直保持这种优势,将
爆发力转化成了耐久力。
  相反,回归国内,“山寨”几乎成为了中国特色而存在。技术创新都相当难得,更何况持之已久的保持了。
宏观环境决定了中国过去依靠人力成本低创出的“中国制造”名头难以为继。目前,世界人力成本布局中,柬埔
寨纺织工人工资0.32美元/小时,世界最低;其次,印度0.38美元/小时,巴基斯坦0.41美元/小时,斯里兰卡
0.48美元/小时,而中国纺织工人工资为0.68美元/小时。失去了人力成本优势之后,中国所有的企业都将必须
面临一场从低端制造向技术创新的转变。但是,目前国内在技术创新方面还相差甚远。
  以医药行业为例,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
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
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同时,科技成果变成产业的转化率也极低,全国生物科
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甚至不到5%。可见技术的“被”忽视已经成为惯例,未来必将阻碍企业的
长久发展。
  依照国际惯例,医药行业的研发比例将伴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例如,美国辉瑞公司的销售收入从1990
年的94 亿美元提高到2000 年的294 亿美元,其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相应地由9.9%提高到15%。所以,
未来医药行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应当比以往更加注重于研发的投入。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差异性门槛,才能稳定
收入,以作长久打算。否则,迟早会在高速发展的行业洪流中被超越。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