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七大维度全面推动发展 陶氏大中华区发布2015增长战略
2011年47期 发行日期:2011-12-06
七大维度全面推动发展
陶氏大中华区发布2015增长战略

    2011年11月,陶氏化学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石博韬在北京正式发布陶氏大中华区未来增长新战略,提出了使
目前年销售额至2015年翻一番,达到70亿~80亿美元的挑战性目标。此时距其2009年底履新大中华区总裁整整
2年时间,也是这个英国人在陶氏化学工作的第30个年头。
   2009年,陶氏化学的转型布局一波三折最终尘埃落定。随即2009年年底,陶氏高层就做出了重大调整,石
博韬(Peter Sykes)作为新的陶氏大中华区总裁首次出现在中国媒体面前。
   面对陶氏化学的全面转型以及全新的中国市场,即便有着丰富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以及多年在澳洲、新西兰
和东南亚等亚太地区的经历,石博韬将如何驾驭陶氏这个增长最快、规模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人们仍
然充满疑问与好奇。
   两年后的今天,当转型之后的陶氏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石博韬也在了解并熟悉中国市场之后推出了充满挑
战的“陶氏大中华区未来增长战略”。
  
  尽管这2年内,相对于同级别的巴斯夫、拜耳在华的大手笔投资,陶氏中国似乎有些默默无闻,但这并不难
理解——全面转型之后的陶氏需要时间调整并适应自己特种化学品公司的身份,而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前所未有
的挑战,也需要时间来应对。
   石博韬在这点上显然是个幸运儿,经济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巨大内需使得这个市场保持着高
速发展。过去十年里,陶氏大中华区销售额的年复合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6%左右,增长步伐显然更轻快——目前
陶氏大中华区的业务构成为99%的特殊化学品和功能化学品、1%的基础化学品,远远领先于全球65%:35%的比例,
对此,石博韬不无自豪:“我们在中国拥有的业务组合代表了陶氏全球未来要实现的业务组合。”
  
   运气永远不是成功的首要因素,石博韬在推出新的增长战略的同时,也展示了其独特的务实作风——在树立
目标的同时,他还为其描绘了清晰的实现路径,列出了增长战略的七大维度。另外,他还马不停蹄地在公司内部
做了十余场交流会,向员工清晰地展示每个人在这个成长战略中的角色与任务,将公司的增长战略与陶氏中国区
每个员工的发展紧紧连接。
  
  
  在其所列出的七大增长维度中,“更多、更深入地与客户加强协作”被列在首位。这显然是新陶氏营销策略
的核心,而其在国内与青岛海尔的成功合作似乎也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从首个应用陶氏PASCAL技术,到
联合开发“魔粒洗”再到最近宣布的“海尔-陶氏中国全球联合创新实验室”,陶氏与海尔的关系迅速升温。虽然
这种模式复制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基于长时间合作建立起的互相了解与信任,但这种联盟一旦形成,上下游联手
对双方的促进必将事半功倍。对此,石博韬希望能在电子材料行业、电子储存、农业、水处理等方面也建立类似
的合作关系。
  
   “陶氏会继续加强在中国的投资。”石博韬强调,但他明确表示中小型项目将是他们当前关注的重点,目前
陶氏正在进行的中小型项目总投资额达到数亿美元,其中包括在张家港新建的催化剂工厂与电子元件生产工厂;
在山东与滨化合资组建的四氯乙烯工厂等项目。
  陶氏一直为人所关注的的榆林煤化工一体化超大型项目正在等待中国国家发改委的审批。石博韬明确表示此
煤化工项目在2015年以前不会对销售收入有所贡献,因为即使项目顺利获批,投入运营的时间也将在2020年左
右。
  
    陶氏目前在中国拥有18个生产基地,总投资为12亿美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石博韬表示,鉴于沿海地
区的成熟发展与良好前景,未来陶氏会把重点业务继续放在沿海地区;但同时也会进一步深入市场,包括中西部
地区及华北地区。石博韬的节奏是这样的:2012年一季度将在成都建立办事处;未来2年会扩大北京办事处的规
模,以加强与政府及国企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促进陶氏在东北部市场的发展;上海和广州办事处的规模也会进
一步扩大。
   对于陶氏在东北地区的计划,石博韬表示还在摸索阶段:“通过加强北京办事处的力量,希望可以更多了解
北部地区市场的信息,如果发现好的市场机会,我们也会考虑在东北开设办事处。”
   而对于在西部发展,他认为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如何适应公司大规模的业务发展:“当
地政府需要持续关注怎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公路以及修建商用铁路等。只有在这些方面有所提高,才
能帮助像陶氏这样的公司更加有效、更具成本优势地进行产品运输。”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在陶氏看来,也将成为其迅猛发展的一大利好。规划中的“刺激国内消费”、“环境保
护”、“基础建设”及“新能源”几大重点将为陶氏带来更多的机会。石博韬表示,陶氏将对新产品开发持续投入,
特别是能源储存设备、光伏发电以及有效节能领域,这显然契合了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而陶氏成为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的契机,显然也会增强这家化工公司的品牌知名度,从而发掘更多的业务发
展机会;而未来四年陶氏中国将再增加1000名员工,并提高40%的本土领导人才,这显然也会激发出陶氏中国更
多的活力与干劲,而这也将与上述因素一起成为陶氏中国未来5年有机增长的持续而强劲的推动力。
  
  陶氏在台湾地区的电子业务的发展成为大中华区的一个亮点,收购的罗门哈斯公司在台湾电子化学品市场拥
有很强的实力,这使得整合之后,新陶氏在台湾业务的规模实现了翻倍,并在以30%的速度高速成长。
   石博韬毫不掩饰他对台湾地区业务的兴趣:“毫无疑问,我们会在电子产品方面进行更多的投资。另外,我
相信这里也会存在其他的业务机会,比如说光伏发电、LED,而且在台湾地区技术领先的中小型公司众多,他们
有可能成为陶氏非常感兴趣的收购对象。”
   当然,台湾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最近该地区的公司税降到了17%,在全球来讲都是颇
具吸引力的条件。
   因此,石博韬对于该地区充满了期盼:“2010年台湾业务规模在6亿美元,我希望台湾的团队能够尽快将业
务发展到10亿,到2015年的时候我们会远远超越这个目标!”显然,这也将进一步带动陶氏大中华区战略的执
行。
  
   另外,陶氏还将通过更加灵活的途径增强业绩,包括并购及尝试外购原料进行加工增值再出售等。通过这些
额外因素,到2015年陶氏的销售收入将超过60亿美元,达到70亿~80亿美元。而这远远还不是全部。
  
   2015年,陶氏和沙特阿美公司在阿尔朱拜勒的合资企业“Sadara化学公司”将投入运营。这个由26个生产
单元组成的一体化综合化工设施,总投资200亿美元,能生产超过300万吨的高附加值化学品与功能塑料产品。
按照计划,该设施生产的40%的产品将进入亚太区,其中约40%投放大中华区市场,为陶氏中国带来约20亿美元
的收入。因此陶氏大中国区的很多举动似乎都可以理解为与该项目衔接所做的准备——2011年7月陶氏和龙翔集
团宣布将在天津南港化工园区合资兴建陶氏化学天津物流中心,这是陶氏在中国的第一个化学品物流中心,也是
其全球最大的一个;另外,陶氏着手扩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办事处,设立成都办事处等。
   2015年,上海陶氏中心内一批创新产品与技术也将相继投放市场,“创新回报”初现……显然,那时陶氏大
中国区的年销售额将突破百亿大关,新的目标又会在哪里呢?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