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产能扩张过快 推广应用受阻二甲醚产业艰难中前行
2011年48期 发行日期:2011-12-13
作者:杨传玮
“聚焦煤化工产业发展”系列报道 之三

产能扩张过快 推广应用受阻二甲醚产业艰难中前行
□  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 杨传玮

    近年来,国内煤化工发展火热,企业投资二甲醚领域的热情高涨,产能井喷式增长,2010年已达到约800
万t/a。但是,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国内市场对于二甲醚的需求增长缓慢,导致供求
关系严重失衡,生产企业只能维持较低开工率甚至停产。由于推广应用屡屡受挫,业内对于二甲醚行业的投资热
情也逐渐降温,一些处于规划阶段的二甲醚项目纷纷申请变更,准备转产其他化工产品,行业在低谷徘徊。

现状篇
    推广应用受挫
    作为一种新兴的替代能源,二甲醚在民用燃气和车用燃料领域都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事实证明,二
甲醚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之路非常坎坷。在二甲醚投资热兴起之初,为支持其推广和应用,国家以及部分地方政府
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和标准:2007年,山东省发文准许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气使用;2008年初实施的《城镇
燃气用二甲醚》行业标准也给予了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气的合法身份;同年,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将二甲醚的增
值税从17%减少到13%。
  上述利好政策的陆续出台极大地激发了业内对于二甲醚行业的投资热情,促使二甲醚产能迅速增长。但是同
时,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日益严重和突出。比如,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气需要对配套设施如储罐和灶具进行改造,但
是很多燃气供应商为了节约成本,仍继续使用普通钢瓶作为二甲醚掺混燃料的容器,而普通钢瓶的密封件很容易
被二甲醚腐蚀,因此引发了多起严重的泄漏甚至爆炸事故;部分地区要求二甲醚在液化石油气中的掺混比例不得
高于20%,而部分经销商往往要添加30%甚至更多,导致混合燃料非常“不耐烧”,性价比大幅度下降。诸如此类
的短视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二甲醚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促使国家出台了相当严格的政策
措施,以规范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气的应用。2010年9月,备受关注的《城镇燃气用二甲醚》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该标准中明确规定:二甲醚作为城镇燃气用只能纯烧,而且要专瓶专用。而目前国内二甲醚消费量的90%是与液
化气进行掺烧,因此,该国家标准的出台意味着液化气掺烧——这个国内最大的二甲醚应用市场将面临封杀,二
甲醚应用方式必须及时的由掺烧转变为纯烧,否则产品推广和应用将遭受沉重打击。
  由于推广应用受阻,2010年国内燃气市场对于二甲醚需求量仅为350万t,尽管比2009年增长近100万t,
但是增量仅为2010年产能增量的50%。2010年,国内二甲醚产量达到370万t,比2009年增加近100万t,但
是行业整体开工率仅为43%,远远低于其他石化化工行业。

    产能扩张降温
    二甲醚具有原料来源充足、生产技术成熟、使用过程无污染等优点,是油气替代的首选产品。自2006年开
始,业内对于二甲醚领域的投资热情日益高涨,导致国内二甲醚产能快速增长。2007~2010年,每年都有超过
200万t/a的二甲醚产能建成投产。截至2010年底,国内二甲醚产能已经达到850万t/a,比2009年增长250
万t,相对于2006年,更是增长近800万t,增幅高达16倍。近年来国内二甲醚产能扩张情况见图1。
  但是,由于二甲醚作为能源替代产品的推广和应用进展缓慢,市场需求没有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大,企业面临
很大的销售压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价格波动幅度也越来越大。2010年7月份,部分地区的二甲醚成交价跌
破3500元/t,而同期甲醇销售价格则要超过2000元/t,外购甲醇的二甲醚生产企业仅原料甲醇一项的成本就超
过3000元/t,很多生产企业被迫降低开工率甚至停产,行业整体的生产运行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行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国内二甲醚投资热开始逐步降温。据初步统计,国内处于拟建以及规划阶段
的二甲醚项目中,有接近一半的项目准备推迟工期或延期投产。很多项目更是纷纷申请变更,准备转产其他化工
产品。

    配套建设成大势所趋
  甲醇是生产二甲醚的重要原料,甲醇成本约占二甲醚总成本的70%~80%。因此,获得廉价而供应充足的甲醇
原料是二甲醚企业压缩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配套建设甲醇生产装置无疑会成为企业的首选。
2008年,国内配套建设有甲醇生产装置的二甲醚产能为146万t/a,占二甲醚总产能的36%;2009年达到266万
t/a,占46%;2010年近470万t/a,占55%。另外,国内的二甲醚拟在建、规划项目中,有80%以上的产能配套
有甲醇生产装置,因此预计“十二五”期间与甲醇装置配套建设的二甲醚产能的比例将不断提升,有可能最终超
过70%。对于其余30%没有配套甲醇装置的二甲醚企业而言,如果不能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原料来源,必将在市场
竞争中落于下风。

    降低成本是必由之路
    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LPG)的热值比约为1∶1.6,与0号柴油的热值比约为1∶1.3,即替代1t LPG和1t 0
号柴油分别需要1.6t和1.3t二甲醚。由此可见,作为新兴的能源替代产品,二甲醚必须保持较大的价格优势,
否则将很难与液化石油气、柴油等传统能源产品进行竞争。2008~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石油
价格持续下跌,导致液化石油气、柴油等油气能源产品的价格快速下滑,严重影响了二甲醚等新兴能源产品的推
广和应用。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已经重回高位,二甲醚的价格优势也得以延续,但是从长期来看,国内煤炭价格
将持续上涨,并促使甲醇等煤化工产品的价格不断上升,从而直接影响二甲醚等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由此可见,
加快资源整合,提高对于煤炭资源的掌控力度,是我国二甲醚行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必由之路。


未来篇
    推广应用难题亟待解决
    “十二五”期间,二甲醚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仍将存在于推广应用环节。由于在民用燃气领域,国家要求二
甲醚必须纯烧,而且要专瓶专用。因此,二甲醚燃气面临市场重新推广的棘手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改变推广应用
方式,就难以获得国家与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其大范围推广应用也无从谈起。在车用燃料领域,二甲醚的大范
围推广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国家扶持政策和相关标准要及时出台;二是相对于柴油,二甲醚要保持一定的
价格优势;三是发动机、加油站等配套设施要及时完善;四是二甲醚燃料的优异性能要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但
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暂时的价格优势外,其他三个条件均尚未成熟,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二甲醚汽
车只能处于试运行阶段,车用燃料领域对于二甲醚市场难以形成有利支撑。综合民用燃气和车用燃料两个主要消
费领域的发展前景,预计“十二五”初期国内市场对于二甲醚的需求量仍将保持缓慢增长,二甲醚产量无法在短
时间内迅速增长。
   在产能方面,尽管受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二甲醚拟建、规划项目纷纷选择推迟开工甚至
申请变更,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二甲醚拟建、规划产能数量依然惊人。保守估计,未来五年每年仍将有超过200
万t/a的二甲醚产能投产运行,预计2013年国内二甲醚产能将超过1200万t/a。因此,在短时期内,二甲醚行
业仍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矛盾,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趋于白热化和激烈化。

    策略建议应对产业难题
   1.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并颁布相关标准,给予二甲醚作为汽车燃料的合法身份,同时加大对于二甲醚汽
车研发和生产的支持力度,从而加快二甲醚对于汽柴油等传统石化燃料的替代进程,拓宽二甲醚的应用范围。另
外,建议加快二甲醚作为城镇燃气用途的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为二甲醚的大范围推广创造有利条件,真正
实现二甲醚对于液化石油气的部分替代。
   2.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消费市场秩序  
    鉴于当前二甲醚产品所面临的信任危机,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通过加大抽检频率、定期公布检验结果、
及时对消费者进行信息告知、公布正规企业名单等方式,加强对于二甲醚的推广应用的规范和引导,防止由于违
法、违规操作而再次引发的安全事故,从而提高二甲醚产品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并接受二
甲醚产品。
   3.加快二甲醚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实践证明,除民用燃气和车用燃料领域之外,二甲醚还可以作为窑炉和锅炉用燃料,从而大量应用于建材等
工业领域。因此,建议政府部门、生产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加大二甲醚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从而加快二甲醚在
这些领域的推广和使用,降低相关工业领域对于汽柴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缓解二甲醚行业供大于
求的矛盾。
   4.为二甲醚企业配套相应的运输条件   
    考虑到二甲醚产业布局现状,为保障二甲醚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二甲醚铁路运输标
准。建议地方政府在保障二甲醚企业原料来源和水资源供应的同时,还要创造相应的运输条件,满足二甲醚外销
的需要。另外,建议企业在规划二甲醚新建项目时,应当综合考虑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在交通不便利或者运力
相对紧张的地区,建议不再新建二甲醚项目。
   5.加强与甲醇企业的合作
   建议二甲醚企业积极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加强与甲醇生产企业间的合作。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考虑新建甲醇
装置或兼并、收购甲醇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考虑与甲醇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从而降低对于外购甲醇的
依存度,缓解甲醇涨价造成的成本压力。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