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下游需求 支撑2011年甲醇市场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杨卫兰 李泽江
1.产能产量实现较快增长
2011年,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国内甲醇产能和产量仍有很大增长。截至2011年底,国内甲醇企业
数逾300家,产能达4700万t/a,同比增长22.4%;1~10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甲醇产量1675.08万t,预计
全年产量将达2200万t,同比增长25.6%,全年行业开工率46.8%(含无效产能),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
2.新兴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量大幅增加
2011年甲醇制烯烃和醇醚燃料等甲醇下游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甲醇需求量增加,预计全年国内甲醇表观
消费量预计可达2760万t,同比增长21.6%。
甲醇制烯烃 2011年,国内已正式投产和试车的甲醇制烯烃大型装置有4套,分别是神华包头60万t/a煤
制烯烃(DMTO)项目、神华宁煤集团50万t/a煤制烯烃(MTP)项目、大唐多伦46万t/a煤制烯烃(MTP)项目
和中原石化60万t/a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其中煤制烯烃产能176万t/a。
醇醚燃料 基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我国汽油消费量大幅增加的发展趋势,甲醇汽油、甲醇燃料和二甲醚等
新型燃料随着标准的完善和销售网络的建设,成为甲醇新的消费增长点。虽然甲醇国标迟迟不能出台,但并未抑
制其“小作坊”式的发展。据估计2011年甲醇汽油等醇醚燃料对甲醇的消耗较2010年翻番。
3.进口量达历史新高
2011年1~11月,国内累计进口甲醇524.33万t,前五大进口来源国分别为:伊朗(占进口总量的40.9%),
阿曼(占16.6%),沙特阿拉伯(占16.1%),卡塔尔(占7.4%)和马来西亚(占5.8%),预计全年将达564万t,
同比增长8.8%左右。1~1月,累计出口甲醇4.35万t。
4.甲醇期货登陆郑商所
2011年10月28日,甲醇期货正式登陆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首日挂牌基准价为3050元/t。甲醇期货的上
市对于帮助相关企业规避价格风险,提升我国对全球甲醇定价的影响力、推动我国甲醇产业结构调整等将具有重
要意义。
5.新兴下游应用支撑2011年价格
受甲醇制烯烃和醇醚燃料需求的支撑,2011年国内甲醇价格未出现2010年连续数月呈较大幅度上涨或下跌
的情况。1~6月,国内主流市场价格基本围绕年初的价格上下波动,6月底~10月初,受下游醇醚市场的拉动,
甲醇价格整体震荡走高,9月上旬达到年度最高价位。10月中旬起价格呈下行趋势,至12月底,价格跌破年初
水平。2011年国内甲醇市场价格总体较2010年高出300元/t。图1为2010~2011年国内主要地区的甲醇价格
走势图。
6.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我国甲醇面临的形势是:①产能明显过剩。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原料结构方面,国内天然气供应紧张、无
烟煤价格上涨,而国内以天然气和无烟煤为原料的产能占比较高;企业结构方面,产业集中度低,部分单醇装置
产能规模偏小;产业布局方面,新建的甲醇装置大多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而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南,
生产与消费相分离,铁运紧张,汽运不给力,导致产品外运困难。③国外甲醇以天然气或油田伴生气为原料,又
有规模优势,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中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甲醇的状况将长期存在。④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
压力大,甲醇企业自我改造能力弱。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甲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甲醇行业将按照园区化、集约化和循环经
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到2015年,我国甲醇总产
能将控制在5000万t/a,甲醇企业数量控制在150家以内,建成2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甲醇企业集团。其
中,大型企业甲醇产能比例占到75%以上。采用加压连续气化技术的甲醇产能由目前的24%提高至50%以上;以无
烟煤为原料的甲醇产能,由现在的37.8%降至20%;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产能,由目前的28.6%降至15%;以焦
炉煤气为原料的甲醇产能由现在的10%提升至15%以上。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洁净煤气化技术、多联产技术、变频和空气冷却等先进、实用节能技术,降低甲醇综合
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企业通过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等甲醇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
甲醇就近转化率和企业竞争力,推动甲醇工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