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烯烃工业“十二五”调整 重中之重:原料多元 布局优化
2012年8期 发行日期:2012-02-28
“十二五”发展规划系列解读② ——烯烃工业
烯烃工业“十二五”调整   重中之重:原料多元  布局优化
  一、“十二五”规划发布  烯烃工业重头戏
  工信部日前发布《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突出重点,强化引导作用,同时配套发布了《烯
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四个子规划。
  烯烃工业是石化领域的基础及核心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料,在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
的战略地位,主要产品有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三大合成材料及其下游衍生物,为大部分高端石化
产品提供原料。目前行业发展遇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烯烃工业以原油一次加工形成的石脑油为原料,
但随着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和国内供求矛盾加剧,如何扩大烯烃工业的原料来源,合理配置烯烃工业的规模,优
化布局,降低成本是当前着重解决的问题;二是目前随着煤制烯烃技术的突破,部分地区和企业未综合考虑煤
资源、水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规划了大量项目,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有过热的倾向;三是煤制烯烃工业化示
范装置刚刚投产,各项标准亟待完善,各项指标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因此,为加快转变烯烃工业发展方式,
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单独编制《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十一五”现状→“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现状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我国乙烯产能1519万t/a,产量1419万t,进口量81.5万t,出口量3.4万
t,表观消费量约1497万t,当量消费量近2960万t,国内保障能力达到48%。形成6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企业,
蒸汽裂解乙烯企业平均规模67万t/a、装置平均规模54万t/a,较2005年分别提高了58.4%和44%,规模效益
突出,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2010年我国丙烯生产能力1583万t/a,产量1350万t,进口量152.4万t,出口量0.8万t,表观消费量
约1502万t,当量消费量约2150万t,国内保障能力达到63%。“十一五”我国烯烃工业发展情况见表1。

表1 “十一五”我国烯烃工业发展情况       万t/a
产品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率/%
乙烯    产能         757.7        1519    14.9
    产量/万t     755.5        1419    13.4
    当量消费/万t      1785        2960    10.6
    国内保障能力/%      42.3          48      —
丙烯    产能           886        1583    12.3
    产量/万t     802.7        1350      11
    当量消费/万t      1346        2150     9.8
    国内保障能力/%        60          63      —

  “十一五”期间,我国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合成橡胶产能大幅增长,2010年产量分别达到
4361万t、2732万t和310万t,国内保障能力分别为61%、65%和70%。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烯烃生产企业规模效益、质量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形成了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主,
中海油、中国兵器、神华集团、中国化工,以及外资企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产业基地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22个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并以炼油、乙烯为龙头,形成了长三
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石化集聚区,2010年三大集聚区集中了我国68%的乙烯生产能力。依托炼化一体化基
地布局了一批石化工业园区,通过与园区内其他企业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其中上海、南京、
宁波、惠州、天津等园区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烯烃及下游衍生物领域拥有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
技术,如乙烯裂解及分离、大型聚乙烯、聚丙烯、乙苯/苯乙烯、丙烯腈、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丁基橡胶、顺
丁橡胶、甲醇制烯烃(MTO)、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等技术,部分实现工程应用;实现了大型裂解炉、大
型裂解气压缩机组、丙烯制冷压缩机组、冷箱等关键设备自主化,可依靠自主开发的成套技术建设百万吨级乙
烯装置,自主化率可达75%。建成重油催化热裂解制烯烃(CPP)示范装置工程。
  煤制烯烃示范工程投产   随着国际油价高位运行,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等技术和装备不断取得
突破,开发并建设了世界首套60万t/a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工程。装置已进行商业化运行,聚乙烯、聚丙烯
产品符合相关标准。该示范工程的顺利投产为拓宽烯烃原料来源、进一步推进石油替代战略奠定了基础。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原料结构,以及采用高效催化剂、变压吸附、膜分离、催化蒸馏、
多效蒸发等先进适用的技术,实现节能降耗;通过采用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空冷技术、水集成技术等,实现
节水;通过采用碳四分离成套技术及炼厂催化裂化干气回收乙烯技术等,实现减排。2010年蒸汽裂解制乙烯燃
动能耗达到886kg标煤/t,较2005年下降11.3%,双烯收率由2005年的45.6%提高到2010年的47%。
                    “十二五”规划目标
  总量目标   到2015年,我国乙烯产能达到2700万t/a,丙烯产能达到2400万t/a。“十二五”烯烃工业
发展目标见表2。

  表2 “十一五”烯烃工业发展目标        万t/a
        产能     产量/万t       国内保障能力/%
乙烯    2700          2430                 64
丙烯    2400       2160                 77

  结构调整目标  石脑油路线制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70万t/a以上,烯烃原料多元化率达到20%以上,形
成3个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高端石化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的国内保
障能力力争较2010年各提高20个百分点。
  技术进步目标  石化核心技术和三大合成材料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装置自主化率进一步提
高。
  节能减排目标  到2015年石脑油路线制乙烯装置燃动能耗降到857kg标煤/t。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
  三、重点关注:优化产业布局
   “十二五“期间烯烃工业优化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集中布局。继续按照一体化、大型化和集约化的发
展模式,立足现有烯烃和炼油生产企业,集中布局;严格煤制烯烃准入条件。
  烯烃工业“十二五”产业布局的重点是: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优先依托条件好
的现有大型石化企业,结合炼油能力改扩建,支持企业进行乙烯装置的扩能和技术改造,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
严格控制石脑油制烯烃项目新布点。在资源供给有保障、物流成本较低、下游市场发达、环境容量大的沿海地
区布局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继续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石化产业群,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石化产业,
中西部地区以满足区域市场需求为主,东北地区以现有装置升级改造为主。改扩建和新建项目的装置规模、技
术装备、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建项目乙烯规模要达到100万t/a以上。
在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较好、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和环境容量较大、交通运输便利及产业发展能力较强的煤炭
净调出省区,从严布局煤制烯烃项目,新建项目烯烃规模要达到50万t/a以上,乙烯单体优先用于区域内电石
法聚氯乙烯技术升级。其余地区,尤其是煤炭调入省区,要严格限制发展煤制烯烃。在原料可以保证长期稳定
供应的前提下,在沿海地区慎重布局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十二五”期间重大烯烃项目生产力布局见表3。

                       表3  重大烯烃项目生产力布局
石油制乙烯      加快大庆乙烯、抚顺乙烯、武汉乙烯和四川乙烯项目建设;推进扬子乙烯、
                华锦乙烯第三轮改造、镇海炼化二期和惠州炼化二期等现有企业改扩建项
                目前期研究;开展湛江、台州、洋浦、泉州等乙烯项目前期研究,积极探
                讨海峡西岸地区建设大型乙烯项目的可行性。
煤经甲醇制烯烃  继续推进神华宁煤和大唐多伦的煤制丙烯项目,优化工艺技术,逐步实现
                平稳运行。在蒙、陕、新、宁、贵等省区从严布局煤制烯烃升级示范项目。
                研究集中利用已建成的符合经济规模的甲醇生产能力建设大型烯烃项目。

  四、坚持原料多元化  适度发展煤制烯烃
  2010年我国乙烯生产需要化工轻油约5000万t。我国石油资源短缺,能源需求增长较快,2010年原油对外
依存度达53%,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国内供求矛盾加剧,烯烃原料供应紧张,制约了乙烯行业发展。
同时,受炼油行业布局分散和平均规模较低的制约,部分炼厂生产的石脑油数量有限,难以配套合理经济规模
的乙烯装置。同时我国乙烯副产C4、C5、C9等资源总体利用程度较低,部分直接用作燃料,而用于生产异戊橡
胶、高档石油树脂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需进一步提高。
  总体看来,我国石油资源短缺,能源需求旺盛,为提高石化产品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利用国内
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宽原料来源、优化原料结构,保障烯烃原料供给,提高烯烃工业产业竞争力,烯
烃原料多元化率要达到20%。
  按照2015年乙烯产能2700万t/a的发展目标,按蒸汽裂解测算,需要化工轻油8100万t/a。为缓解烯烃
原料不足,需要采取多种途径保障烯烃资源供给。鼓励进口凝析油、轻烃等资源,优化烯烃原料结构。依托我
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自主开发的煤制烯烃技术,适度发展煤制烯烃。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最大限度利用
炼厂副产品生产烯烃。
  在坚持原料多元化的同时加强资源能源利用。采用新技术,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广催化干气回收乙
烯、烯烃转化,低碳烃催化裂解制乙丙烯、裂解汽油苯乙烯回收等适用技术,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挖掘石化产
业链潜力,实现效益最大化。集中利用烯烃副产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的综合优势,
加强炼厂富乙烯气、饱和轻烃回收和利用;合理调整炼厂加氢裂化装置的操作,达到炼油和化工产品方案之间
的效益平衡。探索煤油化一体化模式,通过煤造气,提供氢气、一氧化碳及蒸汽,与油化一体化充分结合,形
成从轻到重的完整原料链配置。
  五、优化组织结构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十二五”期间要推动大型企业强强联合、开展战略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资源配置。鼓励具有市场
优势的国内企业与具有资源或技术优势的国外大型企业合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境外石化
并购、重组或投资合作,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支持具有资源优势的煤炭、电力企业和具有技术优势的
石化企业联合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煤制烯烃,实现煤电化热一体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烯烃工业在高端牌号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领域缺乏国际先进水平的自有技术,下
游产品以通用合成材料为主,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高附加值、功能性、专用产品比例不高。我国工程塑料、
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的国内保障能力不足50%。“十二五”期间要调整烯烃下游大宗产品生产结构。为应对境
外低成本石化产品的冲击,要根据区域市场的不同特点,实行装置规模化、产品差别化发展,降低聚乙烯、聚
丙烯生产成本,着重开发下游高性能产品。
  提高下游高端产品比例也是烯烃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满足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对烯烃高端产品的需求,
优先发展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生产工艺绿色、国内市场短缺、可填补空白的高端石化产品。开发并生产
特种聚乙烯与聚丙烯等专用料,异戊橡胶、稀土顺丁橡胶、三元乙丙橡胶等新品种合成橡胶,碳纤维、芳纶、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合成纤维,加快实现烯烃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六、科技创新能力需继续增强
  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抢占国内外高端市场,培育烯烃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和完善百万吨乙烯关键核
心技术及部分配套技术,大型聚乙烯、聚丙烯专用料技术,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技术、基于非茂体系的聚烯烃
合成及后续改性技术、ABS、三元乙丙橡胶等产品大型化成套技术,节能、环保、低成本的基本有机原料技术;
继续推动煤制烯烃工艺完善和技术升级,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进一步完善重油催化热
裂解(CPP)制烯烃技术。研究新型节能节水技术。
    依托新建和改扩建烯烃项目,积极采用具有知识产权的工艺包,加快开发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环氧乙烷
大型反应器、10万t/a以上大型氯乙烯流化床反应器、聚烯烃造粒挤出机等关键设备。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