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乙烯工业“十二五”: 迈向新台阶的战略机遇期
2012年9期 发行日期:2012-03-06
作者:朱和
“十二五”发展规划系列解读③ ——乙烯
乙烯工业“十二五”: 迈向新台阶的战略机遇期
朱和
  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乙烯工业供需两旺,产能、产量双破1500万t,原料多元化和装置
大型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一批在建大乙烯项目积极推进,继续成为世界乙烯业发展的热点和亮点地区。预计2012
年我国乙烯工业产能将转而较多增加,达到约1700万t/a,布局将进一步优化,装置平均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十
二五”期间,我国乙烯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期,到2015年产能将达2700万t/a左右。我国乙烯业今后将更加注
重科学发展,更加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抓紧结构调整,以促进我国由乙烯生产大国向乙烯生产强国的历史性
转变。 

                                   2011年  热点和亮点交织
  1.市场供需两旺 表观消费量持续增长
  2011年,得益于2010年新增产能较多,我国乙烯产量首破1500万t 大关,达1527.5万t,同比增加7.4%,
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使乙烯产量在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后连续第三个增长年份。全年乙烯装置平均开工
率约为100.5%,各月产量呈前高后低再反弹的走势。值得一提的是,近30年来我国乙烯产量增长呈明显加速之势:
从1983年的65万t 到2002年突破500万t,达541万t,用了十九年的时间;而从2002年超过500万t 到2007
年超过1000万t 大关达1023万t,只用了五年的时间;从2007年突破1000万t 到2011年突破1500万t,仅
仅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
  2011年,我国乙烯供需两旺,全年表观消费量从2010年的1504.7万t 进一步增至约1600万t,再创历史新
高,实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十二年的增长。2011年的乙烯自给率已超过90%。但从乙烯下游产品折算的乙烯
当量消费量来看,近年来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自给率仅为38%~48%,还存在很大的供应缺口。
  2.产能首破1500万大关 市场多元化格局继续深化
  2011年,我国乙烯产能延续了新世纪以来持续增长的态势,产能首破1500万t/a,达到1535万t/a,但增速
明显放缓,全年新增产能不足40万t/a,较2010年(新增260多万t/a)大幅减少。其原因,一是世界石化景气
周期处于低谷期,且国际金融危机余波不断,一定程度影响着石化项目的建设节奏与计划安排;二是乙烯项目的
建设规律是一浪一浪的前进,一波一波的推进,逐个逐个的完成,呈间隙式发展态势;三是2011年通货膨胀压力
较大,建设成本增加的压力明显加大。
  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乙烯生产企业23家,计生产装置27套,生产企业平均规模66.7万t/a,装置平均
规模56.9万t/a,高于52万t/a的世界装置平均规模。其中,单套规模达80万t/a及以上的装置有7套,占总
产能的52%;单套规模在60万~80万t/a以下的装置9套,占35%;单套规模60万t/a以下的中小装置9套,仅
占13%。
  与此同时,我国乙烯业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格局也在继续发展中。截至2011年底,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集团的
乙烯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约86%,居主导地位。其中中石化占全国总产能的62%;中石油占24%,中海油占6.2%。
此外,神华集团的煤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的重油热解制乙烯、丙烯装置等先后建成投产,
也使国内乙烯业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有了新的扩大,其所占比例虽不大,但也反映出乙烯原料多元化后国内市场
主体的新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除内资外,外资在华参股乙烯权益产能2011年底已达212万t/a,占中国乙烯总产能的比例
达13.5%(见表1)。外资方都是世界著名的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如巴斯夫、BP、壳牌、埃克森美孚公司)或资源
国家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如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表1   2011年外资乙烯权益能力情况             万t/a
地点    外  资  公  司          中国合资方     装置总能力     外资权益能力
南京    巴斯夫            中石化         74         37
上海    BP            中石化         90         45
惠州    壳牌            中海油         80         40
天津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中石化        120         50
泉州    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    中石化         80         40

  从乙烯布局看,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合计产能占全国总产能70%的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珠三角三大乙烯产
业聚集区,其产能分别占29%、27%和14%。为适应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满足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石
化产品需求的增长,我国在新疆、甘肃、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区已建成、改扩建或正在建设一些大型乙烯装置
及其下游配套生产设施。
  目前,我国乙烯产能、产量在美国之后均稳居世界第二位,在全球当今十大乙烯生产公司中,中石化以978.5
万t/a的产能稳居第四位。
  3.原料轻质化、多样化趋势明显 装置国产化不断取得新突破
  我国乙烯工业现使用的原料因资源的原因以石脑油为主(约占65%),加氢尾油(约占10%)、轻粗柴油(约10%)
为辅,主要来自炼厂。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乙烯原料中石脑油、轻烃等轻质原料所占比重提高明显,轻粗柴
油等重质原料占比明显下降,这与世界乙烯原料的轻质化趋势是相一致的。由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乙烯产能、
产量迅速增加,同时为了提高乙烯收率,改善下游产品结构,乙烯原料需要轻质化和优化,使乙烯原料石脑油等
的供应呈趋紧之势。增产石脑油等原料也需要炼厂增加原油的加工量,因而加大了炼厂的供应压力。
  在此背景下,我国近年来加大了乙烯原料多样化的步伐,已开发并工业化了多种原料制烯烃的技术:一是国
家发改委重点示范工程——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8月顺利投产了50万t/a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丙
烯装置,这是世界首套采用国产CPP技术由重油直接裂解生产乙烯、丙烯的装置;二是神华集团采用我国自主开
发的煤基甲醇制烯烃工艺于2010年建成了包头60万t/a煤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接着2011年中石化在中原石化
建成了甲醇制烯烃60万t/a装置,这标志着我国煤基甲醇制烯烃产业化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我国乙烯原料多元
化和非石油基化取得了新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依靠科技进步,我国乙烯工业的关键装置与核心设备已经和正在走上一条国产化之路,并已
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效。目前,我国乙烯工业经过二轮、三轮改造、改扩建和部分新建,装置的综合技术水平
有了较大提高,综合能耗明显下降,新建大型乙烯装置的设计指标已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百
万吨乙烯及配套设备国产化率已达78%以上,所用的大型裂解炉、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乙烯冷箱等关键设
备都已实现国产化。“十一五”以来,国内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在天津石化投运,百
万吨级丙烯压缩机在镇海炼化投运成功,标志着国内百万吨乙烯装置在“三机”国产化研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自主开发的乙烯扩能改造技术已在天津、中原和广州乙烯等扩能改造中应用;裂解炉、三机、冷箱、低温罐全面
国产化的80万t/a乙烯成套技术计划在新建的武汉乙烯工程项目中应用;茂名石化新建乙烯装置国产化率达到了
88%,其中裂解气压缩机、冷箱等核心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中石油2011年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裂
解炉开发和设计技术,为大庆石化120万t/a改扩建工程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4.入世十年迅速崛起 行业巨变世人瞩目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周年。十年来我国乙烯工业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东风,克服内
外发展环境各种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加紧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大规模的新建和改
扩建,规模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已迅速崛起并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据统计,在过去
的十年中,我国乙烯的产量、产能已从第7位跃居世界第二位,产能增长了2.23倍,产量增长了2.17倍;装置
规模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6.6万t/a一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56.9万t/a,增加了1.14倍;外资权益
产能从无到有,已有6家外国大公司参股我国五套乙烯装置,在我国总产能中所占比例从0升至13.8%;百万吨级
世界级规模乙烯装置从无到有,升至5个,占总产能的比例达到约36%(详见表2)。在十年中发生如此大的巨变,
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少见的。可以无愧地说,我国乙烯工业在入世的十年中交出了一份令世人震惊和满意的
答卷。

                          表2   入世十年我国乙烯工业发展情况              万t/a
年份         产能   产量/万t    产能在    装置平均   百万吨级   外资参股     外资权益
                           世界排名     规模      装置/个   权益产能    产能占比/%
2001         475        481       7        26.6    0        0            0
2011        1535     1527.5       2        56.9    5       212          13.8
十年增长   223.2%    217.6%    第五位       113.9%    5       212            —

                十二五  “四个转变”带动行业由大走强
  2012年随着中石油抚顺石化、四川彭州石化2套80万t/a乙烯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国乙烯新增产能将达160
万t/a,较2011年有明显增长。预计2012年我国乙烯产能将达1695万t/a,逼近1700万t/a的新高点;全年产
量将进一步上升并可能达到1600万t左右;当量消费自给率将继续提高。受欧债危机及世界和中国经济增速不同
程度放慢、出口受阻的影响,预计2012年我国乙烯生产运行将出现一个先低后高的过程,全年总体仍将保持一个
继续增长的态势。同时,一批在建的中资或中外合资大型乙烯项目和煤基甲醇制烯烃项目仍将继续按计划推进。
  众所周知,乙烯工业在石化工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龙头”地位。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国民经济继续较快
发展和石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乙烯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发展的内涵将从做大走向做
大做强,从低水平的粗放扩展走向高质量的有效发展。如何在国内石化产品需求潜力巨大、国际国内石化市场竞
争更趋激烈的环境中把中国乙烯工业乃至石化工业由大做强、实现产业升级,将成为未来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的主
要课题和核心所在。
  总体看,“十二五”将是我国乙烯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由大走强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石
化工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和机遇期。发展的重点将集中体现在“四个转变”上:从单纯的规模化生产
初级化工原料和常规、中低档产品,向规模化生产必须的化工原料和增加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石化
产品并重转变;从较为分散和布局不尽合理的经营向进一步大型化、集约化、一体化、基地化、产业集群化和优
化布局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转变;从以石油基为原料并由国内供应为主走向以石油
基原料为主、其他非油基原料为辅、国内外供应相结合的原料轻质化、多样化和来源多元化转变。这些给我国乙
烯工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将出现有别于以往的发展新趋势。
  1.供需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乙烯工业仍将持续推进规模化发展,随着大庆石化、抚顺石化、四川彭州石化、武汉石
化、惠州乙烯二期、湛江中科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等一批大乙烯项目的建成投产,预计到2015年我国乙烯总产能
将达2500万~2700万t/a,接近美国现在乙烯的产能水平。其中,“十二五”将新建大乙烯项目5~7个,增加乙烯
产能600多万t/a,通过扩能改造现有装置将增加产能400多万t/a;同时,建设一批MTO/MTP项目,新增煤基甲
醇制烯烃产能450万t/a,其占全国乙烯总产能的比例将从现在的不足8%增至2015年的20%。全国乙烯产量也将
由2011年的1527.5万t 增至2015年的2700万t 左右。届时,我国乙烯当量消费自给率将从目前的47%~48%提
高至2015年的至少70%。
  国内对乙烯的需求在“十二五”期间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预计表观当量消费量将从2011年的约1600
万t 猛增至2015年3300万~3500万t,年均增长率仍将在两位数的较高水平,从而继续保持乙烯产销两旺的态势。
  2.继续向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产业集群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下游产品结
构将继续调整并向高端进军
  鉴于国家发改委新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所有规划和新建乙烯装置规模应达到100万t/a以上,
且目前国内在建、新建的中资或中外合资项目规模均在80万t/a或以上,因此2015年我国乙烯装置的平均规模
将从目前的56.9万t/a增加到60万t/a以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国家发布的《烯烃行业“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在继续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石化产业群,
改造提升东北地区乙烯工业的同时,建设中西部乙烯基地,进一步优化乙烯布局,即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南京、
浙江宁波为中心,形成3~4个产能超200万t/a的乙烯生产基地,其合计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1/3以上;珠三角
地区将加快茂名、惠州、湛江、揭阳等地中资或中外合资项目的建设,重点发展下游优势产品和特色、高附加值
的衍生物产品与终端产品;环渤海湾地区将以京津唐和抚顺等为中心,布局大型乙烯装置;中西部地区则配合西
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在兰州、成都、武汉、独山子等地形成4个乙烯基地。根据规划要求,今后年产100万t 乙
烯装置应配套1200万t/a以上的炼油能力;对大型炼油-乙烯-芳烃-电力深度集成项目,年产100万t 乙烯则要
求配套2000万t/a以上的炼油产能。由此,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依托现有大型炼厂或配合大型炼厂的改扩建
项目,形成3~4个产能为200万t/a以上的超大型乙烯生产基地,5~6个百万吨级的大乙烯生产基地,大型化、炼
化一体化、基地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2011~2015年国内主要新建、扩建和规划乙烯项目见表3。

               表3   2011~2015年国内主要新建、扩建和规划乙烯项目              万t/a
项目名称                           合  资  情 况        新增产能      建 成 时 间
中石化
   中原石化MTO项目        —                24         2011年建成投产
   南京扬巴石化扩建项目        中石化、巴斯夫            14         2011年建成投产
   武汉石化新建项目        中石化、韩国            80         2013年建成
   中科湛江大炼油-乙烯新建项目    中石化、科威特石油       100         拟2013年或后建成
   广州石化改扩建项目        —                60         2015年建成
   镇海炼化扩建项目        —               100         拟2015年建成
中石油
   四川彭州石化新建项目        —                80         2012年建成
   抚顺石化改扩建项目        —                80         2012年建成
   大庆石化改扩建项目        —                60         2013年建成
   浙江台州石化新建项目        中石油、卡塔尔石油、壳牌   120         拟2015年建成
   昆明大炼化项目        中石油、沙特阿美       100         待定
   广东揭阳石化新建项目        中石油、委内瑞拉国家
中海油惠州乙烯二期项目        中海油、壳牌           100         拟2014年建成

  由于“十二五”期间,我国炼油业将继续发展,将进而形成若干个2000万t/a以上的世界级大型炼油基地,
全国炼油企业平均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由此使我国乙烯工业向“炼油-乙烯-芳烃-动力-高端产品”深度集成的一
体化模式发展成为可能。预计,今后我国乙烯建设和发展中,将注重调整下游衍生产品结构,努力向生产适销对
路的功能化、差别化、高附加值、高端产品拓展,以满足我国发展新兴产业和各类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由于炼化一体化的建设、装置规模的扩大、乙烯原料的优化,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乙烯收率将较现在的
31%有新的提高,吨乙烯平均能耗进一步下降,装置的开工周期将进一步延长,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缩
小。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扩大开放,外资企业的更多进入和中方企业与韩国、德国、卡塔尔、科威特、委内瑞拉、
沙特阿拉伯等外国企业合资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和获批立项建设,未来外资在华乙烯权益产能还将进一步大幅增
加,在全国总产能中的占比也将会继续提升。其中,资源国家与中方在乙烯项目中的合作尤其引人注目。同时,
除中石化、中石油及中海油三大公司以外的一些国内同业公司和新型煤化工公司也将会建设一些利用其他原料的
烯烃装置或煤基甲醇制烯烃项目。由此,使未来国内乙烯工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将进一步发展,但三大公司
仍将起主导作用。
  3.原料进一步向轻质化、多样化发展,进口量增加,节能环保安全压力加大,装置的国产化水平和技术水平
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乙烯产能、产量的迅速增加,今后全靠国内炼油装置生产乙烯原料来满足需求将越来越困难。这是
由于一方面乙烯原料与所需原油之比约为1∶6.5,使炼厂所需加工的原油量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多用乙烯原料又
将影响炼油厂的燃料等成油品产量。因而,需要在优化乙烯原料、尽量利用油气田轻质资源、内部挖潜互供、适
当发展煤基甲醇制烯烃,促进原料多样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乙烯主要原料石脑油、轻烃等的进口量,并要注意
实现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建立多元化来源的供应体系,提升资源保障能力。也要注意到,随着我国新型煤化工在
国家支持下稳步有序健康发展,我国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项目、煤制乙二醇等,未来将会在有条件的一些地方
继续建设投产,以缓解国内乙烯用石油基原料紧张的压力。此外,部分沿海企业或许还将尝试走进口甲醇制烯烃
或重油热裂解制烯烃的发展之路,但总体看,石油基原料仍将占居主导地位。
  未来,我国乙烯工业将在密切跟踪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根据自身需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
术,依靠科技进步,在进一步提高装备技术国产化率的同时,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其
中,尤其要努力实现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加大催化剂的研发和国产化力度,努力降低“三剂”
成本。
  今后,国家将越来越重视节能、安全和环保。我国乙烯行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大中小型装置并存,技术水平
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要根据装置的不同结构和流程特点,围绕节能降耗和提升产业链价值,推进炼化全流程、
全系统的优化,推进生产系统与公用工程系统在能源综合利用上的深度集成,逐步完成和达到国家提出的节能环
保指标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重化工进入爆炸增长期,不但企业数量以年近20%的速度增加,而且数
以几千亿元资本投入其中,在我国1.8万km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岸线上密布了不少重化工项目,全国7500多个化
工石化建设项目(包括乙烯及其下游关连项目)中,81%分布在江河海域和人口密集等环境敏感地区,且45%为重
大风险源。这一方面是好事,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大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
包括乙烯及下游产业在内的环保安全的风险压力,引发了业内外更多更广泛的关注。因此,今后我国乙烯项目在
建设时,除了要把握节奏,还需搞好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产品结构与工艺流程组合,做好安全节能环保工作预
案,并加强管理监督,否则会后患无穷。
  4.来自中东、美国和周边国家地区乙烯系产品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将加大
  进入新世纪来,世界乙烯业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化工业
的崛起和中东国家凭借廉价资源优势积极向石油工业的中下游领域推进拓展,全球乙烯工业已从世纪之初北美为
主,亚太其次,西欧随后的格局改变为目前的亚太为主,北美次之,西欧、中东随后的格局。今后这一格局在经
济全球化形势下还将有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动向。这将对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和石化市场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⑴中东的追赶
  中东资源国家已将完善石油工业上中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发展炼化工业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已经和正在进一
步利用其廉价天然气资源优势,通过在其国内与跨国大公司合资就地建设和到国外与有市场前景的国家合资建设
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方式,继续提升其炼化工业在全球的地位,不久的将来,将超过西欧而居世界第三位。同
时,出于双边长远战略的考虑,我国与中东海湾合作组织国家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将加快,有望在今后三四年
内达成协议,若如此,则中东低成本的乙烯系下游衍生物中低档和常规产品将会借低关税之利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这将对我国石化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并对成本相对较高的以石脑油为主要原料、产品也多为常规和中低档产品的
我国乙烯工业和相关企业带来很大冲击。
  ⑵美国的堵截
  近年来由于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成功和产量的大增,乙烯产量原本居各国之首的美国乙烯工业又重新获得了
不少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青睐,已有一批乙烯改扩建和新建项目开始实施或在计划中。由于美国天然气价格较欧
亚低,且其乙烯工业及下游高端产品生产具技术优势,美国乙烯及其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将较前会有较大的降低,
并重新赢得竞争优势。这将对我乙烯工业和石化工业产业升级、开发并增加高端乙烯系下游产品、拓展市场产生
很大的影响和阻碍。
  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围困
  在中国与东盟前几年建立自由贸易区、大陆与台湾海峡两岸达成ECFA协议后,以日本、韩国为主的中国-东
北亚自由贸易区谈判也在逐步提上议事日程。若在今后四五年达成协议,则产能过剩且具出口导向型特点的日本、
韩国将会进一步扩大对华出口,产品将不仅是常规产品而且不少是功能化、差别化、高端产品。这也将对我乙烯
工业和石化工业带来直接、很大的冲击。
  总的看,随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先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随着我国扩大开放,我国乙烯工业、石化
工业在原料缺乏成本优势的情况下,既面临着以常规、中低档产品为主的中东乙烯工业的追赶和冲击,又面临着
以功能化、差别化、高附加值、高档产品为主的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堵截和阻挡,还存在着产能过剩并以中
国为目标市场的韩国、中国台湾、东南亚国家等周边国家地区的围困和竞争。我国乙烯工业与石化工业要想化危
为机、冲出重围谋求新的更大发展,就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积极搞好各方面的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在
做大的同时着力做强,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把握好发展步伐与节奏,注重发展质量,积极应对挑战,切不可固
步自封、停步不前。可以坚信,已打下雄厚基础的我国乙烯工业今后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更大的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