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十二五”末期我国己内酰胺产能将出现过剩
2012年26期 发行日期:2012-07-02
作者:晓 铭

“十二五”末期我国己内酰胺产能将出现过剩

□ 晓        

世界生产稳步增长

  近年来,世界己内酰胺产能稳步增长。2011年世界己内酰胺总产能达到491.0万吨,其中北美地区产能103.0万吨,占世界己内酰胺总产能的20.98%;西欧地区122.0万吨,占24.85%;中东欧地区76.0万吨,占15.48%;亚洲地区187.0万吨,占38.08%。中南美地区3.0万吨,占0.61%;装置主要集中在巴斯夫、帝斯曼、霍尼韦尔、宇部工业、中国台湾石油发展、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以及韩国Capro7大公司之中,2011年这7大公司的产能合计达到319.2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65.01%2011年世界主要己内酰胺生产厂家见表1

  预计到2015年,全世界己内酰胺的总产能将超过700.0万吨,其中亚洲地区扩能是拉动全球能力增长的主要因素,新增产能将超过200.0万吨,今后世界己内酰胺的发展将转向以亚洲为中心。俄罗斯、韩国、泰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己内酰胺的产能不断增加,促使原来出口到这些地区的己内酰胺转向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使得亚洲己内酰胺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北美及西欧地区因受下游需求增长迟缓的影响,装置产能大规模新建或扩建较少。

    2011年世界己内酰胺的总消费量约为406.0万吨,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亚洲地区,其中北美地区的消费量为67.5吨,占总消费量的16.62%;西欧地区55.0万吨,占13.55%;亚洲地区256.5万吨,占63.18%

 

1  2011年世界7大主要己内酰胺生产厂家产能统计   万吨

生产厂家名称                 所在地             产能

巴斯夫              比利时、德国和美国          78.5

帝斯曼              中国大陆、荷兰和美国        71.0

宇部工业            日本、西班牙和泰国          40.7

霍尼韦尔            美国                        36.0

中国石化            中国湖南和河北              36.0

中国台湾石油发展    中国台湾                    30.0

韩国Capro           韩国                        27.0

合计                                            319.2

 

国内产能快速扩张

   近两年,我国己内酰胺的产能增加较大。2011年随着浙江巨化集团公司将产能扩建到2.5万吨,我国己内酰胺总产能达到57.5万吨。20123月,山东海力化工一期10.0万吨装置建成投产;4月浙江巨化集团公司完成扩能,该公司己内酰胺总产能达到5.0万吨。截至20125月,我国己内酰胺生产厂家有5家,总产能达到71.0万吨,除了中石化石家庄化纤原有一套6.5万吨装置产能采用甲苯法外,其余装置均采用苯法。2012年我国己内酰胺的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2

    随着产能的扩张,我国己内酰胺的产量也不断增加。2011年产量为53.73万吨,同比增长8.79%。近几年我国己内酰胺主要生产厂家的产量统计见表3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多套新建或扩建己内酰胺生产装置将建成投产(见表4)。如果这些项目中有一半能够按照计划实施,则预计到2015年底,我国己内酰胺的总产能将超过220.0万吨,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己内酰胺生产国家。

    2  2012年我国己内酰胺主要生产厂家情况   万吨

厂家名称                 产能 

巴陵石化                20.0

南京帝斯曼东方化工      20.0

中石化石家庄化纤        16.0

浙江巨化集团            5.0

山东海力化工            10.0

合计                    71.0

 

3  近几年我国己内酰胺主要生产厂家产量统计    万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南京帝斯曼东方化工  10.40   10.72   8.55   14.10   18.00   20.70

巴陵石化            10.77   11.70   13.62   13.80   19.30   20.02

中石化石家庄化纤    7.19   6.56   5.63   4.82   10.49   10.86

浙江巨化集团        0.69        1.21   1.17   1.30   1.60   2.15

合计                29.05   30.18   28.97   34.02   49.39   53.73

 

 表4 “十二五”期间我国己内酰胺新建或扩建情况            万吨

企业名称                            新增产能                         备注

浙江巨化集团公司            2.5        20124月已经完成。

巴陵石化公司                20.0        自有技术,分两期,一期10万吨2012年投产。

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        20.0        与巴陵石化公司合作,采用巴陵石化技术,一期10万吨计划

                                    2012年投产,二期10.0万吨将于2014年建成投产

山东菏泽东巨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                  10.0        -

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0        其中一期10.0万吨装置已经投产

山东洪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16.0        计划在2013年正式投产

南京帝斯曼东方化工有限公司  20.0        计划于2013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

福建炼化公司                20.0        与巴陵石化公司合作,采用巴陵石化技术

山东华懋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10.0        计划在2013年建成投产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    计划在2014年建成投产

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公司        4.0        扩增产能。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50.0        其中一期10.0万吨装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137月建成投产。

茂名石化公司                20.0        与巴陵石化公司合作,采用巴陵石化技术

山西兰花科创公司            20.0        计划在20143月建成投产

鲁西化工                    20.0        分两期建设,计划在2015年全部建成投产

四川晟达化学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20.0   

阿贝尔(江苏)化学公司                10.0   

合计                            302.5  

 

新、扩建装置宜三思

  近年来,随着我国锦纶丝、帘子布、聚酰胺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己内酰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005年我国己内酰胺的表观需求量为67.70万吨,2008年为73.78万吨,同比减少4.68%。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渐好转,下游需求旺盛,导致消费量大幅度增加。2011年我国己内酰胺的表观消费量达到116.30万吨,同比增长3.41%20062011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9.62%。产品的自给率也由2005年的30.2%增长到2008年的39.3%2011年进一步增加到46.2%。近几年我国己内酰胺的供需平衡统计见表5。

   我国己内酰胺主要用于生产尼龙6纤维(锦纶6)和尼龙6工程塑料。2011年我国锦纶产量为159.0万吨,同比增长约9.4%,其中锦纶6消耗己内酰胺约93.0万吨,约占我国己内酰胺总消费量的80.0%。今后几年,我国锦纶行业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帘子线的需求将成为拉动纤维用己内酰胺的主要动力。预计2015年,尼龙6纤维对己内酰胺的需求量将达到约120.0万吨。

  我国非纤用尼龙6主要用途有一般民用塑料(主要指棕丝及渔网丝)、工程塑料(主要指汽车、电器行业用铸塑模件)以及双向拉伸尼龙膜。2011年我国非纤维尼龙6消耗己内酰胺约为20.0万吨,约占我国己内酰胺总消费量的17.0%2015年前,我国非纤用尼龙6对己内酰胺的需求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其中工程塑料用尼龙6增长最为明显。预计到2015年,非纤用途对己内酰胺的需求量将达到约25.0万吨,加上在其他方面的需求量,预计我国对己内酰胺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吨,而届时产能将超过220.0万吨,产能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今后新建或扩建装置应该慎重。 

     表5  近几年我国己内酰胺的供需平衡统计  万吨

  年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自给率/%

  2006        29.05       44.46       0.03       73.48      39.5

  2007        30.18       47.25       0.03       77.40      39.0

  2008        28.97       45.01       0.20       73.78      39.3

  2009        34.02       60.13       0.16       93.99      36.2

  2010        49.39       63.14       0.06       112.47      43.9

  2011    53.73   63.33       0.76       116.3      46.2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