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375
丁辛醇产能将过剩 高碳增塑剂醇是未来方向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 魏志华
全球产能相对集中
目前全球增塑剂醇以2-乙基己醇(辛醇)、正丁醇、异壬醇、异丁醇、异癸醇为主,其次是2-丙基庚醇和C6~C11直链醇等。其中2-乙基己醇、正丁醇产量均占全球增塑剂醇35%左右,其次异壬醇占13%,异丁醇占6%,异癸纯占4%,2-丙基庚醇占2%。
当前全球增塑剂醇生产装置产能已达到1030万吨,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实际产量870万吨,装置开工率85%左右。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美国、东亚和西欧,其中,美国是全球增塑剂醇产能、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见表1)。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巴斯夫、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德国OXEA以及伊士曼,这5家企业的增塑剂醇产能为465.5万吨,占到全球总产能的45.19%(见表2)。
全球增塑剂醇的终端消费领域以增塑剂、丙烯酸酯、醋酸酯、直接溶剂为主,其次是乙二醇醚、润滑油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等(见图1)。
表1 2011年全球增塑剂醇供需情况 万吨
产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消费量
美洲 228.0 177.3 20.8 42.1 155.3
美国 228.0 177.3 7.0 42.0 141.7
亚洲 427.0 374.0 176.1 79.1 472.0
中国 173.7 164.0 125.6 6.0 300.0
欧洲 315.2 269.0 20.3 64.0 221.9
西欧 242.9 211.5 15.0 35.0 188.2
其它 59.8 49.7 23.2 18.7 21.1
合 计 1030.0 870.0 240.4 203.9 870
表2 增塑剂醇主要企业生产能力 万吨
企业 产能 占全球比例/%
巴斯夫 181.0 17.57
埃克森美孚 98.0 9.51
陶氏 80.0 7.77
OXEA 63.5 6.17
伊士曼 43.0 4.17
合计 465.5 45.19
中国增塑剂醇品种相对较少
尽管当前全球增塑剂醇装置能力已经超过市场需求,但从地区来看供需并不平衡。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增塑剂醇进口国,长期以来,增塑剂醇产不足需,对外依存度高,全球40%出口的增塑剂醇输往中国。而且与全球相比,我国增塑剂醇品种较少,只有正丁醇、异丁醇和辛醇。
1.丁/辛醇产能将过剩
2011年我国丁、辛醇产能分别为87.5万吨(包括65.5万吨羰基合成法和22万吨生物发酵法)和82.5万吨,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见表3);产量分别为73.0万吨和80.2万吨,分别同比增长55.3%和45.8%;表观消费量分别为121.9万吨和115.8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1.5%和14.7%;进口量均出现大幅下降,分别为49.1万吨和35.9万吨,分别同比下降21.3%和22.8%(见图2、图3)。2011年我国丁、辛醇进口首次出现大幅下降,原因是当年山东利华益和天津碱厂丁醇产能集中释放,而且2011年9月扬子石化-巴斯夫辛醇装置转产丁醇,也使使国内丁醇供应增多。未来3~5年,还有不少丁、辛醇新建拟建项目,如能按期投产,至2016年丁、辛醇的产能将分别超过200万吨(见表4)。届时,国内丁、辛醇市场将由供应不足、长期依赖进口逐渐转为产能过剩。
2.DOP、DBP对丁/辛醇消费占比将有所降低
消费方面,2011年我国增塑剂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只占丁醇消费的6%,预计到2016年这一比例将继续下降至4%。丙烯酸丁酯和醋酸丁酯是我国丁醇的主要消费领域,分别占丁醇消费的46%和36%。随着涂料、胶粘剂、纺织、皮革、造纸、塑料助剂等行业较快、稳定的发展,我国丙烯酸酯市场仍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16年丙烯酸丁酯占丁醇消费比例将上升至48%。
我国辛醇约89%用于增塑剂的生产,其中79%生产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OP),10%用于生产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OTP)。近几年来,DOP受环保法规以及相关安全事件的影响,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预计未来几年DOP发展将放缓,到2016年,预计DOP所需辛醇占辛醇总消费量将降低至72%,而DOTP对辛醇的需求占比将上升至14%。
表3 我国丁辛醇产能分布 万吨
所属 生产企业 设计产能
正丁醇 异丁醇 辛醇
中石化 齐鲁石化公司 5.0 1.5 8.5
17.0
北京东方化工四厂 2.0 1.0 5.0
扬子石化-巴斯夫 21.0 4.0
中石油 吉林石化公司 7.0 2.0 5.0
6.0 6.0
大庆石化公司 2.5 1.0 5.5
其他 山东建兰股份有限公司 5.5 1.5 7.0
山东利华益集团 8.5 2.5 14.0
天津碱厂 8.0 14.5
合计 65.5 13.5 82.5
表4 中国丁辛醇新建拟建项目 万吨
公司 拟建产能 地点 拟投产时间
丁醇 辛醇
四川乙烯 21.0 8.0 四川彭州 2012
大庆石化 7.5 8.0 黑龙江大庆 2012
巴陵石化 12.0 13.0 湖南岳阳 2012
华鲁恒升 14.0 8.5 山东德州 2013
齐鲁增塑剂厂 - 14.0 山东淄博 2012
鲁西化工 12.0 13.0 山东聊城 2013
惠生(南京)化工10.0 12.5 江苏南京 2013
安庆石化 10.0 11.0 安徽安庆 2013
中海油惠州 14.0 11.0 广东惠州 2013
晋煤金石 10.0 12.5 河北藁城
江苏善俊 12.5 12.5 江苏赣榆县
合计 123.0 124.0
异壬醇发展依赖DOP替代程度
1.技术垄断,产能增长缓慢
2004年,全球异壬醇的产能为112万吨,至2011年,仅增加产能10.3万吨,且全部来自埃克森美孚位于新加坡的异壬醇厂。2012年,埃克森美孚的新加坡厂将再增加6.2万吨的产能。目前,巴斯夫和赢创德固赛都计划在中国建设异壬醇生产装置,未来异壬醇产能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20年,全球总产能将达到160万吨。2004~2011年世界异壬醇生产情况及未来预测见表5。
异壬醇的产能非常集中,目前全球仅有6家生产企业,分别为埃克森美孚、赢创德固赛、巴斯夫、台湾南亚塑胶、日本协和发酵和Repsol-YPF。其中,埃克森美孚的异壬醇产能居行业首位,目前拥有3家异壬醇生产厂,分别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Baton Rouge、荷兰的Rozenburg- Europoort和新加坡的Jurong,合计产能为48.8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40%。赢创德固赛位于德国Marl的异壬醇产能为34万吨,排全球第二;巴斯夫位于德国Ludwigshafen的异壬醇产能为14.5万吨,居世界第三。
目前只有埃克森美孚直接采用炼厂叠合汽油抽提C8支链烯烃为原料生产异壬醇,协和发酵以购买的辛烯为原料,其他生产厂家均采用正丁烯二聚物为原料,所需正丁烯来自炼厂及乙烯厂的副产C4馏分。
2.DINP为最大应用领域
异壬醇主要用于生产DINP、DINCH、TINTM、DINA等增塑剂,少量用于纺织助剂及其他化工产品,其中,DINP是最大的应用领域。2011年,用于生产DINP的异壬醇为96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86%。其次是用于生产DINCH,DINCH由巴斯夫公司开发,由DINP加氢转化得到,是一种安全环保的产品,适用于儿童玩具、食品接触和医疗器具等敏感性产品的应用,目前巴斯夫是该产品的惟一生产商。2011年,用于生产DINCH的异壬醇为7.8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7%。另外用于生产TINTM、DINA等增塑剂的异壬醇为7.6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7%。西欧是异壬醇的最大消费地区,2011年的消费量超过总消费的30%,其次是中国和美国。
未来异壬醇的发展取决于DINP对DOP的替代程度。目前,欧洲已全面禁止在儿童塑料玩具中使用DOP、DBP和BBP增塑剂,美国也规定永久禁止生产和销售含有质量分数超过0.1%的DOP、DBP、BBP这三种物质的儿童用品。尽管目前还难以判断DOP在发展中国家的命运,但DOP被其他性能更好的增塑剂所替代的趋势不可逆转。
虽然目前DINP在一些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被限制使用,但各种应用试验和研究证明,DINP在目前所有应用中是安全的。欧盟对DINP进行了一项为期10年的风险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在包括玩具在内的所有用途中,DINP的使用不具有风险。据报道DINP已接受了200多次的试验,是世界上试验最为充分的物质之一。近年来,DINP对DOP的替代在欧美等国家已基本完成,未来的产能增长将主要来自于亚洲国家和地区。
预计未来几年,用于DINP的异壬醇消费量将保持2%~3%的年均增长率,到2020年达到119万吨;而异壬醇在环保增塑剂DINCH中的应用将发展较快,年均增长率在8%左右,到2020年异壬醇在DINCH的消费量将达到16万吨。
表5 2006~2011年世界异壬醇生产情况及未来预测 万吨
年份 产能 产量 开工率/%
2006 114.0 101.2 88.8
2007 116.0 103.3 89.1
2008 116.0 104.4 90.0
2009 116.0 107.0 92.2
2010 116.0 109.1 94.1
2011 122.3 111.4 91.1
2015E 128.5 115.0 89.5
中国应大力发展高碳增塑剂醇
按照计划,我国拟在建的丁/辛醇装置如果大部分能如期建成投产,未来3~5年我国丁/辛醇供需将基本平衡,甚至过剩。而其他增塑剂醇如异壬醇、异癸醇、2-丙基庚醇等目前还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因此,当前我国应当大力发展2-丙基庚醇、异壬醇等C9及其以上高碳增塑剂醇的生产。生产装置应建设在原料产地或原料运输方便的地方,工厂应建有苯酐和增塑剂生产装置,形成完整而紧密的产业链,以改善增塑剂产品结构,提升我国增塑剂醇和增塑剂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