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 记者 朱良伟
集中了高知网民的“水木社区”上,一个关于海外投资的话题引人注目。发帖人问“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含并购)有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回帖多数是“没有”、“不知道”。姑且不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特别成功的案例是否确实存在,我们很难找到耳熟能详的成功案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状况。
海外投资并购趋缓形势凸显
实际上,在我国的工业园区到海外招兵买马的同时,包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内的老牌工业园区越来越多地在我国游说,希望吸引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近日,本刊为德国某知名工业园区就中国企业是否有意针对新材料领域到该园区投资的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因资金不足或其他原因尚没有海外投资计划。
这仅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趋缓的一个缩影。日前,清科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降低,海外并购披露金额的19起案例涉及到交易金额共计18 .63亿美元,同比下降57.9%,环比下降高达74.4%,降至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点,海外并购在所有并购市场中的占比从上半年67.8%下滑到28.4%;交易量方面,三季度共完成海外并购22起,同比下降37.1%,环比下降21.4%。此前,“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都超过了30%,最高一年曾经达到40%多。但是自2011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大幅度下降,2011年同比仅增长了1.8%。
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表示,美国和欧洲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将日益激烈。国有企业到这些地方投资将越来越困难,同时也会影响民营私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尤其高科技领域、能源和资源领域的海外投资会受到掣肘。
那么,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跨出国门,到海外投资的发展实例是否是成功的?多数进行海外发展的还是央企。近两年,央企走出去的步伐逐步加快,但结果却不那么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损失惨重。2011年,中铝“澳大利亚昆士兰奥鲁昆铝土矿资源开发项目最终告吹”,项目损失高达3.4亿元;中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项目亏损达41.48亿元。
此外,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投资海外的油田及工程项目总计144个,投资金额累计更是高达近700亿美元。而据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一份报告显示,受管理制度及国际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亏损项目更是达到2/3。
再看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另外两大巨头——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2011年5月,国家审计署公布了17家央企2009年度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其中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化集团投资开发的6个海外油气田项目中,有2个项目虽盈利但未达到可行性研究的预期目标,累计净现金流比预测少1.33亿美元;3个项目累计亏损1526.62万美元。
中国化工集团从2006年以来就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已经完成的海外并购项目5个(详见附1),推动了中国化工集团的快速发展。但当前在公开渠道没有看到反映海外投资经营的财务状况。根据公开消息,中国化工集团进行海外并购的主体有三项是由蓝星集团为主体进行的,蓝星集团注入蓝星新材的业务,包括蓝星新材上市前的业务和2011~2012年建成投产的业务。根据蓝星新材发布的2012年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今年前9个月亏损约8亿元。
走出去缘何如此艰难?
走出去,国际化,这样的出发点是对的,可是,为何屡屡遭遇滑铁卢?获取能源、矿产资源、大宗商品等战略性资产的稳定供应是近年来央企在海外频繁出手的主要目的,但也触动着东道国政府敏感的神经。许多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央企政企不分,央企海外投资,尤其是并购既是企业行为,但背后更多的可能是政府的意志,由此正常的企业并购行为上升到了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的高度,东道国政府于是以保护国家主权和资源、能源安全为名,出手干预,严格限制甚至阻挠央企的海外并购。
投资并购能力有待提高,缺少跨国经验和能力是困扰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软肋。一个重要因素是基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构筑的难以逾越的堡垒。另一个因素是缺乏精通中西语言文化和中外企业经营的人才。正如2006年麦肯锡公司曾做过专门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示,中国企业需要7.5万名有国际化经验的人才,而国内已有的合格人才只有5000人。
多种途径提升国际化水平
对企业来说,寻求国际合作,实现共赢是央企顺利“走出去”的目标和重要保障。因此要积极寻求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推进“走出去”战略。首先,寻求东道国政府的支持,减少其抵制和阻力。如果外国企业的进入在不损害该国产业安全和环境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带动当地就业、改善发展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没有哪个国家政府不乐于接受这样的投资。
其次,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因为半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在国际交往中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一些经贸类半官方机构,如中国贸促会、国际商会及各行业协会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其职能协助企业减少并购阻力。
再次,要通过和当地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获得其支持。采取先结盟后并购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企业有利于规避风险。
除了寻求多方支持之外,企业不断积累和学习跨国经营管理能力更是至关重要。首先,企业要明确企业的财务战略、发展战略,要对所处行业的全球发展水平和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自身企业所处的环境并对外部环境保持高度关注,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准确判断走势。其次要配备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尤其是对投资并购所在地的文化、制度、人才等多方面有深入了解的人才。另外就是积累进行海外投资并购的实战经验。
据悉,为了鼓励企业海外投资,发改委正在对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做出调整,拟下放企业海外投资审批权。根据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管理办法》,今后只有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及以上的资源开发及交通基础设施类、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以及在敏感国家投资敏感行业需要由国家发改委核准。而按照现行标准,境外投资勘探开发原油、矿山等资源的项目,中方投资额只要超过3000万美元即要由发改委甚至国务院批准。
附1 中国化工集团海外并购一览
(1)2006年1月17日,中国化工旗下企业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成功收购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法国安迪苏公司100%的股权,成为迄今中资在法国工业领域的最大并购案。
(2)2006年4月3日,中国化工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乙烯生产商和惟一的聚乙烯生产商——凯诺斯公司100%股权。
(3)2006年10月26日,中国化工旗下企业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收购法国有机硅公司100%股权,成为全球第三大有机硅生产企业。
(4)2011年4月14日,中国化工旗下企业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挪威埃肯(Elkem)公司的收购完成交割,拥有了先进的冶金法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
(5)2011年10月17日,中国化工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成功收购全球第七大农药生产商——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工业有限公司(MAI)60%的股权,成为世界第六大农药生产和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