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我国氟化钾产业缓慢增长
2012年43期 发行日期:2012-11-14

我国氟化钾产业缓慢增长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   罗亚敏

生产集中   产能过剩

  氟化钾工业生产工艺主要有中和法、水解法、熔融法等,国内绝大多数企业使用流程简单、产品纯度高的中和法,其他方法还未见工业化生产。

  国内氟化钾生产企业产品主含量大多在99%以上,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由于高活性产品的附加值较高,而且下游氟中间体发展势头强劲,大部分氟化钾生产企业倾向于生产高活性产品。高活性无水氟化钾因干燥工艺主要为喷雾干燥,有时也称喷雾干燥氟化钾(SD-KF),此干燥过程耗能较多而且设备投资相对较大,其高反应活性主要依赖于大的比表面积(>1.3m2/g)、细粒度(150~300目,普通氟化钾产品的粒度常在100目以下)和低含水量(<0.3%)等。而用真空干燥方法生产的氟化钾常用于钎焊助焊剂等用途。氟化钾还有电子级,属于高纯产品,对金属离子等杂质和颗粒大小的要求较高。

  我国氟化钾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河南、浙江、江苏等省,主要企业有黄河精细化工公司、新乡金沙化工公司、新乡盛威生物有限公司、浙江汉盛氟化学公司、无锡瑞源化工公司、南通科能化工公司、常熟金星化工公司等数十家企业。2009年中国无水氟化钾总产能约10万吨,到2011年增加至12万吨。在产量上,2009年只有4万吨左右,经过2010年的恢复,2011年全国总产量接近6万吨。

 

含氟中间体是主要消费领域

  无水氟化钾广泛的用途,在医药、农药、染料等行业中主要用作氟化剂用以取代芳香环上的其他卤素来合成中间体,这是氟化钾最大的应用领域。氟化钾还在有机合成中作为氟化、碱性催化剂,用于冶金行业是制造钽材的助剂,也用于生产银、铝及其他合金的钎焊助焊剂,因为氟化钾有去除氧化物膜的功效,同时在金属除锈剂、络合剂、玻璃蚀刻液、粘合剂、助溶剂、分析试剂等方面也有使用。无水氟化钾还可用作吸收剂吸收氟化氢和水分,及用于合成其他的钾盐。氟化钾曾用于生产氟乙酸钠和氟乙酰胺杀虫剂,但此类杀虫剂因安全问题而被禁止使用。

  含氟中间体按用途可分为医药、农药、液晶、染料和其他中间体等,其中大约60%的含氟中间体用于合成医药,35%的含氟中间体用于合成农药,染料、液晶和其他中间体消费只占5%。氟化钾作为氟化剂,主要用来置换芳环上的其他卤素原子,因此其下游产品主要为一、二、三氟取代苯衍生物、氟吡啶衍生物、氟联苯衍生物等芳香族化合物。

  我国现有生产含氟中间体的厂家100多家,大多数为私营企业,经营灵活、按订单生产,产能多为吨级或者几十吨级,主要分布在辽宁、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东、河南等省,企业规模小且产品主要出口国外,这其中定制生产占大部分。据估算,2011年中国医药和农药中间体领域大约消费无水氟化钾4万多吨,预计到2015年将增加到5万多吨,这部分消费的产品是高活性无水氟化钾。

  氟化钾第二大应用领域是钎剂,主要是银钎料和铝钎料的钎剂,因为氟离子能络合铝等金属离子而达到去除氧化物膜的效果,且能阻止重新氧化和湿润表面、增强毛细作用。中国焊剂行业是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就银钎料钎剂和铝钎料钎剂而言,近几年产量总体变化不大。目前有焊剂生产企业40多家,每年消耗氟化钾约6000吨。

  氟化钾还用于钽铌工业,在湿法从矿石中提取钽时(有时也使用氯化钾),矿石先用氢氟酸浸取生产氟钽酸,用碱中和后再用氟化钾或者氯化钾冷结晶沉淀出氟钽酸钾,也可直接用氢氧化钾中和后沉淀。全球钽的用量每年在2000吨左右,我国的产量占其中的1/3。此行业消费氟化钾每年在1000~2000吨。

  此外,氟化钾在金属除锈剂、络合剂、玻璃蚀刻液、粘合剂、助溶剂等方面都有应用,由于起实际作用的是氟化钾溶液中氟离子,一般也可以由其他更为廉价的氟化盐代替。

 

进出口量相对较少

  氟化钾被列于《化学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企业出口需要商务部授权发证机关准予的“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我国氟化钾国际贸易量很少。国内无水氟化钾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能方面也明显过剩,所以进口量很少,每年只有几十吨。氟化钾出口量也很少,每年大约只有3000~4000吨,主要出口美国和日本等国。我国是全球含氟中间体最大的生产国,其中含氟农药中间体80%用于出口,发达国家把中间体生产通过合同转移到了中国(还有印度),已不需要再进口氟化钾生产中间体了。

 

消费发展主要靠中间体推动

  我国氟化钾的产能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其中高活性产品和电子级产品(超高纯)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预计到2015年,国内无水氟化钾产能将上升到14万吨,产量增加到7万多吨。随着国内外含氟芳香类中间体的需求回升,作为氟化剂的无水氟化钾今后市场需求会逐年增加,而其他行业中大多因氟化钾是可替代的原料,再加上用量稀少,难以成为推动消费的主力。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