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风险 合理决策 加快PX扩能步伐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 胡世明
对二甲苯(PX)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对苯二甲酸(PTA)和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PTA/DMT主要用于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即聚酯, 进一步加工纺丝生产涤纶纤维和轮胎帘子布。PET树脂还可制成聚酯瓶、聚酯膜、塑料合金及其他工业元件等。此外,少量PX用于生产对二甲苯二聚体(用于电性基板的涂料)以及维生素、药剂和杀虫剂等小批量产品。
PX主要来自石脑油经过催化重整装置或者乙烯裂解装置生产汽柴油、乙烯之后的重整油、加氢裂解汽油分馏以及甲苯歧化得到的混合二甲苯,再经吸附分离制取。目前拥有PX生产全套技术的专利商主要有美国霍尼韦尔旗下环球油品公司(UOP公司),法国石油科学研究院(IFP)旗下Axens公司,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
PX扩能成难题 产量增长缓慢
我国聚酯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PTA、PX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PX产能从2000年的165.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63.4万吨,年均增长10.3%。2009年我国PX新建项目集中投产,新增产能高达344万吨,总产能达到707.4万吨,相比2008年几乎翻了一番。2010年,乌鲁木齐石化100万吨装置建成投产,国内PX总产能提高到807.4万吨,相比2002年的167.6万吨,8年间增加了4倍。由于新建项目进展缓慢,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底没有新投产的PX装置。其中,国家PX“十一五规划”中的原厦门腾龙芳烃项目因环保原因迁址到福建漳州,已于2009年5月开工建设,原计划2012年中期建成投产。中国石油在四川彭州的65万吨PX项目也于2009年开工建设,已于2011年实现中交并计划2012年建成投产。
目前国内PX生产企业共13家,主要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国有油企,产能占全国的82.5%;民营控股企业1家,即大连的大连福佳集团和大化集团以51∶49合资成立的福佳大化;有外商背景的1家,即青岛的丽东化工,由新加坡GS芳烃有限公司、阿曼国家石油公司和青岛红星有机化工有限公司以60∶30∶10比例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我国现有PX生产装置共17套,技术来源基本上是UOP吸附分离技术,只有镇海炼化、惠州炼油和大连福佳采用Axens的吸附分离技术。3家生产能力合计209万吨;其余厂家均采用UOP技术,PX生产能力合计为608.5万吨,约占全国的75%。2012年我国PX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1。
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我国PX的产量也不断增加。2000年PX产量只有130万吨,2005年突破200万吨,达到224万吨,2007年PX产量达到374万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PX产量略有下降。在产能翻番的利好下,2009年PX产量猛增到480万吨,2010年达到662万吨。2011年PX产量同比增长约10%,达到726万吨。
表1 2012年我国对二甲苯主要生产企业 万吨
生产企业 产能 专利技术 数量 投产时间
中国石化 406.8 11套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83.5 UOP 2套 1985/2009
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80.0 UOP 2套 1989/2005
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 70.0 UOP 1套 2009
金陵分公司 60.0 UOP 1套 2009
镇海炼化分公司 52.0 Axens 1套 2003
齐鲁分公司 6.4 UOP 1套 1995年
天津分公司 33.4 UOP 2套 1980/2000
洛阳分公司 21.5 UOP 1套 2000
中国石油 170.0 3套
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 100.0 UOP 1套 2010
辽阳石化分公司 70.0 UOP 2套 1996/2005
中国海油 84.0 1套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84.0 Axens 1套 2009
其他 140.0 2套
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70.0 Axens 1套 2009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 70.0 UOP 1套 2007
合计 800.8 17套
PX价格坚挺 利润丰厚
作为炼厂的深加工配套项目,PX项目利润率较高。PX直接生产原料是异构混合二甲苯,而混合二甲苯来自石脑油。近年来全球PX产能大幅增加,但由于中国及中东等地区需求增长、全球棉花供应严重短缺,PX价格一直保持坚挺,利润可观。PX厂商的获利空间自2009年9月份以来开始收缩,到2010年10月跌至最低位置后才开始快速回升,12月已回到盈利状态。由于2011年以来没有大型PX装置投产,加上需求强劲和供应紧张,PX的价格和利润已经恢复到良好水平。2006~2012年我国PX产品与混合二甲苯的价格走势见图1。
虽然世界经济前景一片暗淡,欧元区国家还在继续受债务危机困扰,但是鉴于供应紧张,下游PTA行业需求旺盛,今后几年中国PX价格可能仍处于高位且在10000~14000元/吨之间浮动,PX生产商的利润仍较丰厚。
建设热情高涨 审批日益严格
我国PX能力和产量严重不足,引发了许多公司扩能或新建PX装置,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国内开工在建的PX项目主要有:腾龙芳烃(漳州)新建80万吨、四川彭州石化新建65万吨、海南炼化新建60万吨、大连福佳扩建70万吨,上海石化23.5 万吨改扩建到33 万吨。预计上述项目2013年将投产。
目前处于设计阶段或前期工作阶段的PX项目主要有:中石化洛阳石化扩能45万吨、中石化扬子石化扩能40万吨、中石化茂名石化新建60万吨、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改扩建80万吨、辽宁华锦化工集团公司新建140万吨以及中国石油广西分公司新建100万吨。
由于2012年国内PX行业没有新增产能投放,且PX装置受各种因素制约无法提高开工率,因此预计2012年国内PX装置开工率将比2011年提高3个百分点,产量达到约750万吨,较2011年增长3.3%。未来几年PX项目的审批将日益严格,综合分析上述在建拟建项目,粗略估计到2016年底,我国PX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1350万吨,PX产量将达到1220万吨左右,开工率约为90.4%。
下游PTA生产规模快速扩大 拉动PX需求大幅度增长
我国PX几乎全部用于生产PTA。1997~2001年为我国PTA生产缓慢爬升期,产能从160万吨增至225.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0%。近年来,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PTA市场需求强劲,拉动PTA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2006年我国PTA生产能力约为870万吨,2001~2006年产能年均增长率高达30%。到2011年底国内PTA生产企业20家,总产能已达1940万吨,2006~2011年PTA产能年均增长率达17%。
多年来,受上游原料PX的制约,我国PTA产量不能满足下游聚酯行业的需求,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相当大数量的产品。随着国内PTA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国内PTA供应量增多,产品自给率由2002年的36%提高至2011年的73%,预计未来自给率将逐年提高。
作为PTA的上游,PX的需求受PTA市场需求的影响极大。2002年以前,中国限制下游PTA的投资,因此PX的需求增长平稳,PX绝大部分可以自供,少量依靠进口。2002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PTA由限制类调整为鼓励类,中国市场被抑制的需求迅速爆发,并直接拉动了上游PX的需求,使得PX的消费量陡增。2002~2011年,我国PX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速率约为21%。
但是,我国PX产能增速明显落后于需求增速,供应缺口逐年加大,进口量也快速增加。2003年中国PX进口突破100万吨,2006年约为184万吨,2009年达到370万吨,2010年小幅减少到353万吨。
2011年我国生产PX 726万吨,同比增长9.7%;进口498万吨,同比增长41.1%;出口35万吨,同比增长66.7%;表观消费量1189万吨,同比增长19.6%;自给率61.1%,下降了5.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部分装置因故停产以及运输条件限制,产能未能充分发挥。
2012年前10个月,我国PX进口量达到511万吨,同比增长25%,前10个月出口量为16万吨,同比减少45%。估计2012年全年进口量将达到600万吨左右,出口量约为20万吨。未来几年中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PX。如前所述,预计2016年PTA产量约为3000万吨,对PX的需求量约为1970万吨,而同期PX产量只有约1220万吨,供应缺口达750万吨,自给率约为62%。
2006~2011年我国PX供需平衡状况及2016年预测见表2。
表2 2006~2011年我国对二甲苯供需状况及2016年预测 万吨
年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缺口 自给率/%
2006 278.8 184 9.8 453 174.2 61.5
2007 374.2 290.3 25.2 639.3 265.1 58.5
2008 317.0 340.4 44.8 612.6 295.6 51.7
2009 480 370.5 33.3 817.2 337.2 58.7
2010 662 352.7 21 993.7 331.7 66.6
2011 726 498.2 34.8 1189.4 463.4 61.0
2012E 750 600 20 1330 580 56.4
2016E 1220 770 20 1970 750 61.9
发展建议
(1)加大甲苯甲醇烷基化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受石脑油资源供应限制,增产PX仍然是今后芳烃行业的发展方向。甲苯甲醇烷基化是增加PX产量的一种新工艺路线,国内最近已取得工业化应用的初步成果。该项技术可以作为现有芳烃联合装置技改技术,对现有甲苯歧化装置实施技术改造,增加PX产量,降低装置能耗和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采用该项技术独立新建PX生产装置,可通过简单的结晶分离单元替代昂贵的吸附分离单元,大幅度降低PX生产成本。今后应继续加大该项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促进我国PX-PTA-聚酯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2)客观认识PX危险性,合理决策,信息透明,推进项目建设
2007年以来,厦门、大连、宁波各地陆续发出抗议PX的声音,并影响到个别PX项目的迁址延期建设。PX“剧毒”、“致癌”等说法其实是误读。实际情况是,PX属于低毒类化学物质,易挥发、易燃,具有一定毒性,没有证据表明其有致癌性和致畸性。当然,和很多化工项目一样,PX项目确实存在一定风险,在生产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排放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另一个引发争议的是安全防护距离问题。保障安全不能只靠距离。国外也做不到隔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将风险降到比较低的程度。我们要以科学精神认识PX的危害,在风险可防可控的前提下,谨防误导,合理决策,信息透明,不能因噎废食。政府和企业提前做好解释和信息披露的工作,吸纳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PX项目的工程建设难度大、生产技术门槛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受原料石脑油资源限制较多,且大都结合大型炼油项目同步建设并受其进度制约,因此PX项目建设周期长、进度常常滞后,再加上受各地此起彼伏的PX风波影响,致使我国PX产能扩张进程受到严重阻碍。未来PX项目的审批或将变得更为艰难。但是,考虑到近年来下游PTA新建装置规模巨大,对未来PX和PTA之间的平衡造成压力,国内大力发展PX是现实的需求。只有加快PX扩能步伐,才能根本解决国内PX进口依存度继续提高的压力,保障聚酯产业链的产业安全。因此,今后要加快推进开工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保障国内PX供应,抵御国际市场风险。
(3)落实原料来源,鼓励投资多元化
目前石油化工项目利润丰厚,但技术、资金门槛较高。由于原料市场存在垄断,一般企业想从炼油项目介入十分困难。相比之下,从PX项目入手较为容易。近年来,虽然合资和民营企业的进入打破了国有石油集团垄断国内PX供应的局面,但由于部分企业原料来源依靠进口,难以持续快速发展。
今后,在落实石脑油原料来源,特别是具有稳定的国外芳烃资源的前提下,可适当鼓励国内企业与其合资建设PX装置,以缓解国内供应紧张的压力,优化生产布局。以资本为纽带,有利于发挥国有、民营、外资的各自优势,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
中东地区拥有储量丰富且成本低廉的乙烷和丙烷,近年来该地区迅猛发展的烯烃装置基本采用这类优质原料,使得其石脑油商品供应量大多出口。另外,非洲和中南美地区也是重要的石脑油出口地区。国内企业若单独建设芳烃装置的话,可考虑从上述地区进口石脑油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