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油气行业攻坚克难继续前行
□ 朱 和
2012年回顾
2012年我国油气行业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坚定不移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各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有新进展,油气产量再创新高;炼油能力较快增长;多元化主体格局进一步发展;乙烯产能增加较快,原料多元化趋势明显;油气需求刚性上扬,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油气管道与储运设施建设继续大力推进;外资在华业务向全面纵深发展,民营企业全方位进入油气各领域取得新进展;“走出去”迎难而上取得新佳绩。同时,国家在这一年密集出台一系列能源规划和政策,积极引导行业科学发展。全年行业呈现先走低后启稳的回升走势。
1勘探开发油气并举 陆海共进 常规/非常规并行
2012年我国陆上石油突出新区勘探,在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取得多项勘探新发现;陆上天然气勘探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在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松辽盆地获得多项重要进展。海上勘探从浅海开发迈向深海,“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开钻,“海洋石油201”在南海实施深水铺管作业,标志着我国开始拥有独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同时,中国海域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的区块从2010年的仅13个增至2012年的35个,面积也由4.171万平方公里增至23.388万平方公里。
非常规油气开发进程加快。2012年我国页岩气开发全面铺开,年初《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计划建设19个页岩气勘探开发区;下半年,国土资源部正式对20个页岩气区块实施第二轮探矿权招标。一批页岩气的探井、钻井已在我国西部地区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国务院还批文要求按照“先采气后采煤,先抽后采”的原则,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2012年我国煤层气产量12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9%。
2油气产量再创新高 稳定东部开发西部成果显现
2012年,我国陆上油气开发生产按照“东部硬稳定,西部快上产,天然气再翻番,非常规大发展”的发展方针,实现了原油产量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原油产量2.07亿吨,同比增长1.9%;天然气产量1067.1亿立方米,增长6.7%,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中石油原油产量首次突破1.1亿吨;中石化原油产量达4318.5万吨,同比增长1.1%。
东部老油田继续挖潜提高采收率,产量保持稳定,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5000万吨高产后,又实现连续10年稳产4000万吨的佳绩;辽河油田全年累计生产原油1013万吨,连续27年实现千万吨以上产量规模。西部和海上在我国储量接替和产量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中长庆油田产量跨上4500万吨油当量新台阶,“西部大庆”崛起在望;新疆克拉玛依、塔里木、吐哈三大油田正在逐步上产,“十二五”末油气当量产量也将达到5000万吨,建成“新疆大庆”。
3炼油能力较快增长 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发展
2012年,我国新增炼油能力3500万吨,合计能力达5.75亿吨,增速快于需求2.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两大集团外的炼油能力增长1700万吨,占新增产能的近一半,多元化市场格局进一步发展。当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炼油能力分别为1.7亿吨和2.6亿吨,占全国总能力的75.6%;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化集团、中国兵器及其他炼油企业合计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首次超过1亿吨,达到1.4亿吨,占24.4%,同比上升了1.6个百分点,其中东明石化、垦利石化等地炼企业合计新增1100万吨。外资权益炼油能力虽暂时没有变化,仍为824万吨,但今后随着台州、湛江、天津、昆明、揭阳五大合资炼厂的竣工投产,外资在华的炼油权益能力将大幅提高。
受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的影响,2012年我国原油加工量4.68亿吨,增长3.7%,较2011年下降2个百分点。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由上年的87%降到85%;成品油产量2.82亿吨,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年略有减小;汽、煤、柴油首次出现全部净出口。炼油企业继续质量升级改造和调整产品结构。国Ⅲ标准柴油于7月底在全国推广使用,2014年将全面开始推广国Ⅳ;生物燃料、煤制油等车用替代燃料达到1070万吨,同比增长20%,占全国汽柴油总消费量的4%。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加油站非油业务在石化企业快速增加。2012年中石化非油业务总收入达110亿元,同比增长33.2%,创历史新高,为2008年的10倍;中石油非油业务收入80亿元,同比增长24.8%。
4乙烯产能进入较高增长期 原料日趋多元化
2012年,大庆和抚顺两套大乙烯装置投产,新增产能140万吨,总产能达1709.5万吨,同比增长8.9%,较2011年增幅高出6.3个百分点。我国乙烯生产主要集中在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合计占全国总产能的87%,其中中石油2012年底产能达到517万吨,在全国占比由2011年的24%升至30%;中石化产能为978.5%万吨,占57%。2012年,受需求下降影响,我国乙烯开工率为93.5%,比往年明显下降;乙烯产量1490万吨,同比下降2.5%,为历史上继2008年后第二次产量负增长。
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24家乙烯生产企业,生产装置30套,乙烯装置平均规模57万吨,比2011年的56.1万吨上升了0.9万吨,高于世界52万吨的平均规模。同时,乙烯装置的技术与装备国产化进程继续推进,并有新的突破。受资源限制,我国乙烯原料一直以石脑油为主,其次是轻柴油、加氢尾油等。近年,随着神华包头等多个项目的投产,我国以煤等非石油基原料制乙烯工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4套,合计烯烃产能218万吨。
5天然气市场继续蓬勃发展 进口气量大幅增加
2012年以来,陕京三线、西气东输二线、中贵联络线等干线工程陆续建成投产,2011年投产的江苏如东和大连LNG项目满负荷运营,全国天然气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47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9%,增速低于上年,但仍居世界主要消费国前列,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由5.0%增至5.4%。2012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1067.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7%;进口量达到428亿立方米,同比大幅增长36.3%。我国自2006年开始进口天然气以来,经短短的7年对外依存度已快速升至29.0%。
国家发改委出台新的《天然气利用政策》,鼓励天然气行业加快发展,放宽天然气利用领域限制,市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价格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广东、广西价格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安徽、浙江、四川、南京等省市积极实施城市天然气价格联动以及综合价格、阶梯价格等多种定价方式,为全面推行价格改革奠定基础。我国首次在上海推出天然气现货交易平台,以发挥季节性余缺调剂功能。
6油气管道储运设施建设继续处于高速增长期
2012年,我国石油运输进一步从干线管道向管网建设推进。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建成原油管道1.89万公里,基本形成骨干网络。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位于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的东部输油管网;西北各油田内连管网相对完善,外输管道初具规模;海上进口原油登陆转输已基本实现管道化。
2012年,我国已建成成品油管道1.91万公里,总里程已超过原油管道,加上东北成品油下海南运,全国性的成品油骨干管网已现雏形。2012年开建的锦州-郑州管线是一条跨区域的长输成品油管道,它与兰郑长成品油管道连通后,将初步形成“两横一纵”成品油骨干战略管道。
我国战略/商业石油储备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已形成相当规模。到2012年底,初步建成6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18个商业石油储备基地,形成3.86亿桶储备能力,其中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能力达到1.41亿桶,商业石油储备能力为2.45亿桶。
2012年,全国新增天然气干线、支干线管道5000公里,有一座LNG接收站投运。截至2012年,我国主要天然气管道干线、支干线长度已超过5.5万公里,输气能力超过1600亿立方米,基本覆盖28个省市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共投运LNG接收站5座,在建7座,一期接收能力合计2140万吨;在西气东输二线建成后,当年即开始建设西气东输三线。
7国内相关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 引导能源行业科学发展
2012年,我国围绕能源、天然气、页岩气、煤炭工业、可再生能源、工业节能、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等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十二五”规划。这些规划突出了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发展等方面,引导能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对能源的管理由供应侧管理转向需求侧管理,将能源供给的目标从一味“满足需求”转到实行“总量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来,着力构建安全、稳定、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页岩气矿权出让实行公开招标,民营企业首次涉足页岩气开发,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非国营贸易燃料油采用“先来先领”原则;新36条实施细则出台,鼓励民营资本加快进入石油行业。
调整财税政策,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出台了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2012~2015年补贴标准定为0.4元/立方米;减免了原油和天然气进入境检验检疫费;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至调油原料;继续维持燃料油等相关油品进口关税1%暂定税率。
8外资在华发展向全面纵深推进
2012年,虽然世界经济不景气,但外资公司对投资中国油气行业热情不减,其在华业务正进一步向全面纵深发展,并在页岩气、深水勘探、炼化一体化、加油站、仓储、高附加值石化产品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
2012年,外资公司在我国合资新建或在建的炼油项目一次加工能力均在千万吨以上,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与中石油合作的广东揭阳炼油项目,卡塔尔国家石油、壳牌与中石油合资的浙江台州大炼化项目,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及道达尔与中石化合作的湛江炼化项目等原油加工能力更是达到了1500万吨以上,后两个项目还伴随着建设百万吨以上乙烯项目。同年,韩国SK公司与中石化合作的武汉乙烯项目建成中交。这些世界级炼化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炼厂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在华市场份额最大的国际润滑油供应商的壳牌,年内开建了在华第7座润滑油调合厂,并已在全国250多个城市建立了滑润油经销网。进入中国市场已30年的道达尔在华现已拥有30多家子公司。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11月宣布将其全资子公司阿美亚洲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北京。
与此同时,外资公司进一步大举向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和精细化工领域进军。2012年,巴斯夫公司在广东大亚湾建设的一套10万吨羧基丁苯胶乳分散剂和丙烯酸分散剂项目投产,在南京建设的水处理和造纸化学品生产基地投入运营;三菱化学和中石化合作在燕山石化新建的双酚A装置和聚碳酸酯装置、三井化学与中石化合作的上海苯酚-丙酮项目、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与中石化合作的大型聚碳酸酯项目、俄罗斯西布尔与中石化合作的丁腈橡胶、异戊橡胶项目等均在积极建设中。还有一批相关项目在申报筹划中。
9民营企业全方位进入油气行业 并在部分领域形成一定规模
我国民营企业已进入石油石化行业的多个领域,成为全行业的重要补充力量。据统计,截至2012年8月,从事油气开采的民营企业已有41家,从事油气开采辅助活动的民营企业达到64家;从事原油加工的民营企业50余家,合计炼油能力至少在4070万吨,占我国炼油总能力的7.1%;民营加油站总数达到4.4万座,占全国总能量的46%,油库库容在5000~6000万立方米;从事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544家。此外,在城市燃气、小型LNG、新型煤化工、油气仓储等领域也有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在最新公布的2011年我国十大小型LNG生产商排名中,民营企业占50%,产量占前十家总产量的63.1%。目前,规模较大的城市燃气公司大多是民营企业,有些已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
2012年上半年,国务院各部门围绕落实新36条密集出台实施细则,细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油气行业的相关政策,民营企业参与石油业务的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民营企业首次允许参加页岩气区块招标,有两家民营企业分别中标贵州凤岗二和三页岩气区块。多家民营企业首次以参股形式参与了西气东输三线管理工程项目建设,并获得了一些省际和支线管道的建设和运营权。浙江广厦集团成为首个参与原油中转储运项目建设的民企。
10“走出去”取得重大进展 海外并购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2012年是我国石油企业持续进入海外油气并购,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公司累计达成并购交易金额34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全球石油公司中最大的海外油气资产收购方。中海油全年并购金额214亿美元,是当年并购规模最大的中国公司,2012年7月中海油宣布将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全部股权,包括承担43亿美元债务在内总价值约194亿美元,这项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经加拿大和美国有关方核准后,2013年2月已尘埃落定,即将完成交割。2012年中石化海外并购继续大举推进,达成交易金额72亿美元。中石油达成交易金额超过40亿美元,是近几年收购力度最大的一年。
2012年中国公司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9200万吨,同比增长约3%。中石油苏丹地区公司受南苏丹项目停产影响,全年欠产较为严重,但在伊拉克的三大石油项目发展迅速,有效弥补了苏丹项目的产量空缺,并使中石油的油气权益产量再次站上5000万吨油当量水平。受前两年大规模并购推动,2012年中石化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2600万吨,同比增长13.6%。中海油2012年权益油气产量接近100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2012年4月,随着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油气区块试采出油,延长石油成为又一家拥有海外产量的地方石油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在加强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等业务的同时,目前正不断向管道建设、LNG、仓储、石油金融等领域延伸拓展,逐步完善海外油气业务产业链。
2013年展望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要求,为我国石油石化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也给行业提出了搞好油气保障支持建成小康、深化改革再辟发展新天地、转变方式和加快调整促进科学发展的新任务。2013年,面临着全球经济继续在充满变数的背景下缓慢复苏、我国经济稳中求进、温和增长的大环境,我国石油石化发展总体向好,有利条件在增加,但困难与挑战也不少。
1油气需求仍将刚性增长 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将首超亿吨
2013年,预计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将突破5亿吨大关,达5.1亿吨,增长5.3%;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690亿立方米,增长15.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92亿吨,增长6.2%。国内原油产量2.1亿吨左右,较上年略有增长;天然气产量达11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0%。当年,我国石油和原油净进口量分别约在3.05亿吨和2.89亿吨,对外依存度将分别升至59.4%和58.0%。天然气国内产量将达11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8%,进口气量将增至53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近24%,对外依存度升至约32%。2013年,我国将继续加大包括常规气、页岩气、煤层气等在内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继续加大陆上、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力度。随着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尘埃落定和其他上年收购项目完成交割,预计2013年我国油企的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将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比上年有较大的增长。2013年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将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2炼油、乙烯能力较快增长 注意把握投资节奏和建设规模
我国炼油工业正处在规模扩张和由大走强的发展阶段。预计2013年我国将新增炼油能力3950万吨,总能力达到6.14亿吨。原油加工量增长2460万吨,达到4.89亿吨。成品油产量2.99亿吨,其中,汽油产量9540万吨,同比增长6.5%;柴油产量1.80亿吨,同比增长5.5%;煤油产量2375万吨,同比增长11%。根据国内炼厂建设规划,2015年前我国年均新增炼油能力在4000万吨左右,年均增速7.3%,而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节能汽车的推广等使成品油消费量增速回稳,这“一增一减”将有可能使成品油供需差持续有所扩大。
2013年,随着四川、武汉等大乙烯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国将新增产能220万吨,达到1929.5万吨,预计当年乙烯产量将突破1600万吨。初步预计到2015年,我国乙烯的年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超过11%。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扩大开放,外资企业更多进入,三大公司以外的国内同业公司和煤化工公司也将建设一些乙烯装置和煤基甲醇制烯烃项目。因此,未来我国乙烯工业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格局将进一步发展。
面对产能的较快增长,我国应合理布局炼油和乙烯项目,控制投资投产节奏,避免出现因局部时间内投产过分集中和密集而出现中短期能力过剩的现象,也要避免扎堆建设、重复建设,使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情况。同时,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气等新型煤化工项目也要注意未来煤价波动、水资源条件、技术经济成本等的可能影响,不可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要注重科学发展。
3进入质量升级年 炼化企业环保压力加大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新近的决定,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将加快、时间将提前,2013年6月和年底将先后发布国Ⅴ车用柴油和车用汽油标准,过渡期均至2017年底。而在此前,车用汽柴油在2014年底前全国要全部从国Ⅲ升级到国Ⅳ标准,局部地区率先达到国Ⅴ标准。2013~2015年投产的炼油项目需按欧Ⅳ标准生产,2013年及今后几年将成为国内炼厂加紧质量升级改造的关键时期。现有炼油厂需提升装置水平,增加加氢裂化、加氢精制或催化重整等二次加工装置和制氢装置等。随着新炼厂和油品升级改扩建项目的投产,炼厂深加工能力将进一步上升,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将继续推进。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因此未来几年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炼化企业节能减排和生产更多更清洁油品及环境友好石化品的压力将增加。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不少大型炼厂位于沿海沿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环境容量已近饱和,环境情况十分脆弱,对环保的敏感度,对绿色的要求和对安全的关注度将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炼油企业要认清形势,主动出击,高标准、严要求做好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工作,写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这篇大文章,为促进炼油工业和社会民生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4油气价格改革期待迈出新步伐
2013年,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就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气价改革将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开展,并逐步建立价格的上下游联运机制及季节性差价和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价格政策,其中页岩气价格还将可能“实现市场定价”。未来,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主的非常规气在税收、补贴方面将可能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