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中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国家石油公司宜当先
2013年8期 发行日期:2013-03-04
作者:□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中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国家石油公司宜当先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美国页岩气、页岩油的迅速发展使油气产量由长期下降转为快速上升、改善了其能源构成,也正在改变着世界油气地缘格局和油气工业的发展走向。这个静悄悄的“页岩气革命”强烈地震撼着正为缺油少气而上下求索的我国石油界和经济界。在众多议论中共同认识到,页岩气革命之所以能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是由于其具有优越的条件和雄厚的基础,这集中体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上。在这个市场上有相当充分、灵活的融资条件,依托于此而活跃着数千个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其中有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但更多的是中小公司。美国页岩油气的迅速发展也正是由这些遍地开花的中小公司实现的。只是在产量达到相当规模后才出现大公司收购中小公司的并购、产业集中化现象。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立足成熟的市场经济,依托庞大的以中小型为主体的公司群体,形成动力(投资和需求)充足、生机勃勃的局面,正是美国页岩气发展之路的特点。

  那么,我国的页岩油气之路应怎么走?业界逐步形成两条思路。一是创造条件,仿照美国,吸引众多中小公司参与。对此,包括笔者在内许多人己做了多方面的讨论。另一个是在条件尚不够充分时仍要开始快速起步。这就要立足我国的实际,发挥目前作为油气主力军的国家石油公司作用,同时大力推行经济改革以逐步成熟的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公司进入油气领域。针对第二条思路,需要逐一分析我国现状的几个特点和相应的对策。

 

国家石油公司得天独厚的优势

  1勘探开发区块

  任何国家的勘探开发都要有获得合法的立足区块这一前提性条件。美国土地大部分属私人、少部分归国家(联邦、州等),只要石油公司与土地所有者签订符合法律要求的合同,就可取得在规定年限内租用此地块进行资源开发(如打油气井)的权利,这种矿权过期无效(不续签就退出区块)但可以转让。当然,这些活动都受国家保护和监管。这种方便灵活的市场化操作正是促进页岩油气的发展条件之一。但我国的情况却不同。我国矿权区块的获得必须向土地和资源的所有者——国家管理部门申请。依照有关法规,申请人必须承诺一定的最低工作量,届时不能完成承诺者需部分或全部退出此区块。过去针对常规油气的申请只限于国家石油公司(这里指早已成立的四大石油公司,即简称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于是,经过几年时间后被认为可能有(常规)油气赋存的沉积盆地几乎被四大石油公司以登记区块全覆盖。但问题在于,法规所确定的区块退出机制没有落实,公司对区块只占不退,区块登记工作沦为死水一潭。在这种情况下,以新矿种进行区块招标的页岩气只能在尚未被登记的沉积盆地边角处开始实施。从常规油气上看这些区块多因保存条件差而无良好远景,因而被弃置。但从赋存于烃源岩中以吸附气为主体的页岩油气角度看却具有一定的远景、还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此外,还必须看到,当前相当多的供招标区块位于数省交界的中-高山区,不仅地质条件不理想从而降低了其勘探成功率,而且交通、地表施工和供水等条件不好从而增加了勘探开发成本。要修可供大型载重卡车通过的路、桥(安全负荷需达40),不仅需要投资、还需费一定时间。这正是导致第一批招标4个区块中的两个区块、第二次招标90多个公司竞争20个区块时仍有1个区块沦为“流标”的重要原因。

  勘探工作程序要求在不同地质和地表条件中进行优选,要求首先在容易成功(获得经济效益)的地方“突破”。这一点对作为待探索的新领域。对处于起步阶段的页岩油气特别重要。而具备这类条件的只能是占有大量优良区块的国家石油公司。因此,除了欢迎新成立的中小公司积极参与外,在当前我国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类型页岩油气的开拓性探索中对国营石油公司寄于更高的期望。

 

  2勘探开发技术

  众所周知,在非常规油气的发展中高新技术的应用是关键性的因素。美国欲尽量维持本国产量不过快递减,在低品位进而在非常规油气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不断降低可采性下限时首先针对孔渗性越来越低的致密储层技术攻关,从而使其产量和在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所增长。这之中最重要的是水平井和压裂这两大技术系列。当“页岩气之父”米歇尔等一批人试图将这些技术用于含油气的暗色页岩,并逐步适应了其特点后就迎来了页岩油气大发展的局面。因而可以说,掌握了致密油气开发的公司或国家就有了使页岩油气起步的技术基础。我国的发展路径与美国类似,首先在致密油气上已取得重大进展。由于对“致密”划分的具体界线上有所差异,致使致密油气产量的统计数有所不同,但大致说我国致密油、气产量分别约占总产量的1/42/5左右。从技术水平上可以说,我国致密油气勘探开发整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己形成了初步配套的水平井、压裂、储层含油气性预测的技术系列。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气的发展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基础。

  众所周知,在典型的石油公司上游生产模式中石油公司掌握着资金、勘探/开发区块并负责生产油气,而大部分实物工作量由服务公司按双方签订的合同去完成,其中包括物探、钻井、压裂、测试和井下作业等,甚至可包括专题性的地质和研究工作。美国正是由于成熟的市场中有充足的专业性服务公司才完成了勘探开发中的大量施工。这类服务公司大多是中小公司,但有些已成长为带一定综合性的大型跨国公司,如以测试为主体的斯伦贝谢公司、以物探为主体的中国东方公司。在上世纪末我国国家石油公司的“大重组”中,没能完成石油公司与服务公司的分离,二者同属于一个母(集团)公司且彼此间有许多利益上的关照,因而被称为“关联企业”。进入本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年,随着服务公司的逐渐成熟而被剥离为独立经营的甚至单独上市的公司,但其分离程度各公司仍有差别。由于历史遗留和现实利益的影响,石油公司与原先曾为一体的服务公司间仍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优惠,某些方面还有排他性,如某些技术不愿外用以免“泄密”、在安排施工上可能优先于“老关系”等。显然,上述技术上的优势是新成立的中小石油公司所难以比拟的,他们能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技术服务,尚需石油市场更加开放,中小服务公司成批涌现和走向成熟,而这些都需要体制改革的保障、需要一段时间。

 

  3对老油气区的信息和认识

  任何一个先进国家在勘探开发区抉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要求:区块占有者必须定期提交报告并在工作告一段落后上交地质资料给指定的管理部门。这些资料在一定年限后可向使用者有偿开放,成为全社会的宝贵财富。于是后来的勘探者和研究者可在此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工作,避免重复工作和走弯路。任何一个略为了觧地质勘探工作特点的人都知道利用前人工作成果的重要性。遗憾的是我国的这些法规没能完全执行,许多资料没有上交和得以公益性使用,而此现象在具垄断性的油气行业上又特别突出。国家石油公司的区块几乎完全覆盖了我国的含油气盆地,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运作使之积累了巨量的地下信息并经过反复的综合研究掌握了许多规律性认识,这之中也包括对暗色页岩层系及其含油气性的认识。这些丰富的地质资料和掌握其认识的大量人材可视为经过国家(全民的)巨额投资而取得的宝贵财富。既拥有区块又掌握着地下信息和认识的国家石油公司就可以从盆地整体着眼优选页岩油气的有利区带和区块。这使其可在较易得手处起步,从而易获得成效,较顺利地取得“第一桶金”。近两年来,页岩油气的初步工作证实了这一点。而其他公司则不具备这样的信息和认识基础,也不能“合法的”取得这些资料。在第一、二轮招标中各投标者因无法取得基础性石油地质资料所遇到的困难已给操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要带着相当大的盲目性被迫在地质和地表施工条件不那么理想的小区块上按合同立即投入勘探工作,这就难免要作不少重复性的工作、多走些弯路,有时可能事倍而功半。

  从我国整体看,在页岩油气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经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需要对我国特殊地质条件下页岩油气赋存特点及适用的技术工艺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有曲折,需要相当的投资和一段时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个工作的大部分应由掌握着区块和技术、有着对地质情况规律性认识而又有雄厚资金的国家石油公司进行。从其国有资产控股的性质上说,这也是其当仁不让的义务。目前大家正热议中、美发展页岩油气地质特点的异同,笔者认为从发展道路上看,必须发挥国家石油公司的作用应该成为我国的特点之一。

 

 

发展我国油气的多元对策

  1增强战略接替认识,大力开拓页岩油气

  应该承认,在我国从事页岩油气的探索是一项新事物,在向未知领域的开拓中存在着风险、存在着起步阶段投资的回报率相对较小的实际问题。对油气企业的某些决策者来说,愿把投资向现实获利更高的方面倾斜,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产生的一些片面性的认识和倾向要引起业界的重视,笔者这里仅提出两个问题。

  其一,在人为排定的生产投资顺序中把页岩油气置于最后

  在我国油气界流行一种思潮,认为非常规油气难度太大、不够现实,即使搞非常规也要先搞有较多经验的致密油气、煤层气。页岩油气既然是“新事物”,还不能指望他发挥作用,因而在投资安排上放在最后。这造成己有20余年开拓史的煤层气发展甚慢,长期与五年计划等预定的产、储量指标相差很远;也使页岩油气难以迈出步伐,3年来只打了不到70口井,其中还有约半数为直井和未压裂井。以致有人讥讽地说:中国是页岩气“说的最多的国家”。我国近20年来石油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增长很缓慢,他提醒我们仅在老领域上挖潜难以摆脱被动局面、难于满足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必须抓住时机以相当大的注意力去关注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接替。美国的实例表明,正是由于起步较晚的页岩油气快速发展(其增速明显大于煤层气,也大于其技术之源的致密油气),致使经过短期(1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非常规气己达到与常规气平起平坐的水平,而可能在2035年前后非常规油亦可与常规油 “平分秋色”,从而实现了油气领域的战略性接替、实现了能源构成的巨大变革。

  其二,过份关注对美国页岩气企业的收购而忽视了对中国页岩油气的投资。据初步统计我国各类企业(主要是国家大型油企)在美国页岩气类企业的参股并购中投入达150亿美元左右,而对中国页岩油气的投入却不足100亿元人民币。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难以令业界内外所理觧。众所周知,非常规油气以初期投入大为特点。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不打大量的钻井、不进行不同类型页岩油气的规模性试采,我们永远不能掌握中国页岩油气的特点,也不能产生规模效应、进入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中国的页岩油气永远停止在“望美兴叹”、争论不休的阶段。从保障我国国家供应安全角度看,1方中国的油气要比10方美国油气更重要!

  对于以上两种倾向,一方面要从政府政策上加以引导鼓励,特别是对相关的科研和初期的探索给以某种资助,使其较容易走出最初的几步;另一方面要向投资者说明不能仅看眼前的回报,要有抓住机遇的战略眼光。美国页岩气大发展后的收益就是对此有说服力的实例。

 

  2因地制宜油气多元发展

  我国石油产量长期低速增长、油气进口依存度持续攀升并有可能在十年内使石油、天然气进口量双双居世界首位,这些都形成对石油工业的强大压力和发展动力。而页岩气革命又带来对油气地质学和勘探学的重大创新,大大开拓了找油气的思路,增强了信心。这集中体现在对我国油气发展多元路径的认识上。

  首先,对常规油气来说应对老区挖潜增储上产与开拓新区并重。经过近十年国家组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证明,在近期可作为油气新区新领域开拓的有:从东北到西北的北方上古生界、西藏高原的中生界和新生界、海域深埋的中生界,他们都有海相地层相对发育的特点。第二,在非常规油气中要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美国预测其2035年页岩气占产量的比例可达总产量的46%,明显高于其他非常规气和常规气。从我国资源量预测上看,页岩气可采资源量有大于常规气的可能并大致与致密气在同一量级上。从目前看,我们对致密油气的认识程度和技术成熟程度比页岩油气大。这不能作为应主要搞致密气不宜大力开拓页岩油气的理由。相反,它提示我们应更加关注页岩油气。将以上两点结合起来,从工作易取得经济效益出发,笔者强调应更多地关注在老区进行的非常规油气的开拓。无疑,掌握着老油气区勘探开发区块的国家油企应承担主要责任。

  总之,对于油气产量严重不足的我国来说,应特别强调不拘一格多元发展、有油要油、有气要气。进一步说,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油、气都要力争把他采出来。只有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才能真正落实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战略,而国产油气越多我们的主动性自主性越大,越有利于能源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指导方针下,作为油气生产主力的国家石油公司应更主动、更自觉地承担主力和开拓先锋的责任。同时努力促进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在油气市场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促进大量中小型石油公司、服务公司、具有国产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公司等的大量进入,形成生机蓬勃的局面,实现立足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