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甲苯 发展前景持续看好
□ 崔小明
产能持续增长
近年来,随着聚酯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对二甲苯产能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对二甲苯生产厂家有13家,总产能达到846.1万吨,生产厂家也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这两大公司所属企业。
我国对二甲苯生产企业除青岛丽东以及大连福佳之外,其余生产企业均有大型炼化厂作为依托,且多数是按照上下游一体化建设的,配套PTA生产装置。如上海石化、杨子石化、天津石化、洛阳石化以及辽阳石化等,部分尚未配套企业的产品以内部互动供应方式定向消费,如中石化下属的镇海炼化以及金陵石化公司的对二甲苯产品主要以合同协议形式供应给仪征化纤、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对外销售。乌鲁木齐石化、福建炼化、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大连福佳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及中海油南海石化有限公司的产品基本上作为商品对外销售。2012年我国对二甲苯的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1。
由于PTA产能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二甲苯新建及扩建项目的实施。“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多套新建或者扩建对二甲苯装置将建成投产,预计到2015年,我国对二甲苯总产能将达到约1431万吨。
表1 2012年我国对二甲苯主要生产厂家 万吨
生产厂家名称 产能
中国石化天津石油化工公司 33.4
中国石化洛阳石油化工公司 21.5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83.5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公司 100.0
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6.4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 65.0
中国石化金陵石油化工公司 60.0
中国石化福建炼化有限公司 70.0
中国石化合计 439.8
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工公司 75.8
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公司 106.5
中国石油合计 182.3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 70.0
大连福佳大化石化有限公司 70.0
中海油南海石化有限公司 84.0
其他合计 224.0
合计 846.1
下游快速发展
由于我国聚酯行业迅猛发展,带动了PTA消费量的猛增,从而导致对二甲苯的消费量也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对二甲苯的表观消费量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132.71万吨,同比增长约21.42%,2006~2011年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约为20.11%。近年来我国对二甲苯供需状况见表2。
我国对二甲苯主要用于生产PTA,进而生产聚酯产品。近年来,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PTA市场需求强劲,产能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PTA的总产能已经达到1742.0万吨,同比增长约13.71%。
“十二五”期间,我国PTA产业仍处于产能快速增长的高峰期,江苏三房巷(120.0万吨)、河南洛阳龙宇化工(90.0万吨)、四川晟达化学新材料(100.0万吨)、珠海BP(125.0万吨)、翔鹭石化(150.0万吨)、仪征化纤(100.0万吨)、盛虹集团(150.0万吨)、桐昆集团(80.0万吨)、亚东石化(90.0万吨)、绍兴远东(120.0万吨)、台化兴业(150.0万吨)、海南逸盛石化(210.0万吨)、福建石狮佳龙(110.0万吨)、恒力石化(240.0万吨)、宁波三菱化学(120.0万吨)等多家企业计划新建或扩建装置。如果这些项目能够按计划实施,则到“十二五”末期,我国PTA总产能将达到约3800万吨。
近几年,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不断发展,PTA的表观消费量也稳步增加。2011年我国PTA的表观消费量为2298.01万吨,同比增长约10.63%,2006~2011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0.89%。近年来我国PTA的供需平衡情况见表3。
2011年,我国PTA产量约为1648万吨,以每吨PTA消耗0.66吨对二甲苯测算,消耗对二甲苯约为1087.68万吨,约占总消费量的96.02%。预计2015年我国PTA的总产能将达到约3800万吨,以PTA装置开工率80%以及目前的单耗计算,届时对对二甲苯的需求量将达到约2006.4万吨,加上在其他方面的需求,预计2015年我国对对二甲苯的总需求量将达到约2070.0万吨。而届时的产能可以达到约1431万吨,产量仍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我国对二甲苯仍需要大量进口,对二甲苯在我国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表2 近年来我国对二甲苯的供需状况 万吨
年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自给率/%
2005 223.40 160.79 6.29 377.90 59.12
2006 278.90 184.02 9.78 453.14 61.55
2007 368.10 290.31 25.20 633.21 58.13
2008 464.04 340.35 44.78 759.61 61.09
2009 485.50 370.53 33.33 822.70 59.01
2010 601.10 352.72 20.97 932.85 64.44
2011 669.30 498.20 34.79 1132.71 59.09
表3 近年来我国PTA的供需平衡情况 万吨
年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产品自给率%
2005 565.0 649.13 54.05 1214.13 46.53
2006 670.0 700.43 5.79 1370.43 48.89
2007 981.0 698.80 46.85 1679.80 58.40
2008 935.0 594.06 8943.08 1529.06 61.15
2009 1196.0 625.61 1250.56 1821.49 65.66
2010 1413.5 664.20 4318.00 2077.27 68.05
2011 1648.0 652.72 27142.30 2298.01 71.71
突破原料供应瓶颈 打破垄断局面
(1)加大自主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
受石脑油资源供应限制,增产对二甲苯仍然是今后芳烃行业的探索方向。开发高乙苯转化率的对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吸附分离进料中对二甲苯的浓度、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吸附剂是芳烃联合装置扩能的主要途径。今后应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建议选择有条件的项目作为国产化依托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对二甲苯成套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芳烃成套工艺技术,自主完成关键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降低单位能力的建设投资,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对二甲苯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落实原料来源,鼓励投资多元化
我国PTA投资主体分散,民营和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缺乏配套的对二甲苯装置,原料供应已成为合资和民营PTA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虽然合资和民营企业的进入打破了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集团垄断国内对二甲苯供应的局面,但由于部分企业原料来源依靠进口,缺少核心竞争力,难以持续快速发展。今后,在落实原料来源的前提下,尤其是具有稳定的国外芳烃资源的前提下,可适当鼓励其与国内公司合资建设对二甲苯装置,以缓解国内供应紧张的压力,继续均衡国内的生产格局。以资本为纽带,有利于发挥国有、民营、外资的各自优势,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中东地区拥有储量丰富且成本低廉的乙烷及丙烷气体,近年来该地区迅猛发展的烯烃装置基本采用乙烷及丙烷气体为原料,使得该地区的石脑油商品供应量多用于出口,另外,非洲和中南美地区也是世界石脑油出口的主要地区,国内企业若单独建设芳烃装置的话,可考虑从上述地区进口重质石脑油为原料。
(3)加扩装置的扩能改造
目前,齐鲁石化、天津石化和洛阳石化的对二甲苯装置仍存在单套能力偏低,物耗、能耗相对较高的弱势,应加紧淘汰或者采用先进技术对这些装置进行扩建改造,以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原料的利用率,实现规模经济。
(4)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一体化优势
目前,我国对二甲苯产能主要集中在拥有炼油资源的两大集团,一些早期进入的对二甲苯生产企业基本配套下游PTA,少数企业甚至延伸到PET及涤纶产品,产业链结构相对较长,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近几年,两大集团部分新建/扩建对二甲苯生产企业基本没有延伸配套PTA装置,在对二甲苯行情低迷而PTA高涨时,缺少一体化优势,盈利能力不稳定。今后几年,我国对二甲苯产能仍将快速发展,建议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适当配套建设PTA装置,使PX/PTA能力比控制在0.95~1.05左右,对二甲苯的商品量比例维持在30%~40%,提升抗风险能力,发挥装置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
(5)优化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早期我国PX-PTA产业布局基本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近年,由于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出现了原料对二甲苯发展速度相对较缓,而下游PTA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且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布局不同步,产品运输距离过长。目前我国PTA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江、浙、闽、沪等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的合资、民营PTA企业大多依赖进口解决对二甲苯的供应,我国未来新增PTA装置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的对二甲苯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浙江、福建和江苏地区。今后,我国新建对二甲苯装置,要从有利于促进下游PTA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在解决原料供应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在贴近下游PTA市场布局对二甲苯项目,如浙江、江苏、广东和福建等省市,发挥项目的区位优势,在局部地区形成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增强PX-PTA-聚酯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