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390
乙二醇生产装置建设步伐亟待加快
□ 天津石化市场部 阎津生
乙二醇最大的用途是用来生产聚酯,还可用来生产汽车防冻剂、不饱和聚酯树脂(UPR)、润滑剂、增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炸药等,此外还可用于涂料、照相显影液、刹车液以及油墨等行业,用途十分广泛。在世界乙二醇产量中,有55%用于生产聚酯纤维,16%用于生产聚酯(PET)树脂,15%用于生产防冻剂,6%用于除冰液和表面涂料,还有8%用于其他用途。
世界产能过剩 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是世界乙二醇第一大消费国,亚太地区乙二醇需求占世界总需求量的60%以上,中国乙二醇需求占世界乙二醇总需求量的1/3以上。目前中国乙二醇需求仍呈现逐年增长局面,其下游聚酯产能亦逐年增加,UPR因性能优良,市场前景较好。2013年,国内乙二醇需求量预计在1200万吨左右,国内产量340万吨以上,约有900万吨的需求缺口,预计未来几年我国乙二醇仍需大量进口。成都石化及武汉石化乙二醇装置计划将在2013年投产,国内煤制乙二醇因价格低廉也逐渐受到消费者关注,这一系列装置的投产将部分弥补国产供应缺口,预计2013年我国乙二醇产量将达到400万吨左右。
中东地区的沙特、伊朗、科威特三地仍将是全球最大的乙二醇生产与出口基地。由于北美等地需求相对不旺,其很多生产厂家将目光转向亚洲,竭力抢占我国乙二醇市场份额。除加拿大、美国和日本这些传统向我国出口乙二醇的国家外,沙特阿拉伯以其廉价的乙烷为原料生产的乙二醇在我国市场的份额正在迅速增加。另外,我国台湾的多家企业也看好大陆市场,纷纷扩大生产能力。但综合而言,世界乙二醇产能过剩。2011年世界乙二醇总产量多达2200万吨,预计2013年总消费量将达到2500万吨,总产能3200万吨左右,因此全球产能仍将过剩,如此巨大的产能对未来乙二醇行业发展是不利的。2011~2013年全球乙二醇新增产能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2011~2013年全球乙二醇新增产能统计 万吨
生产厂家 地点 环氧乙烷 乙二醇 投产时间
Morvarid Petrochemical Co 伊朗阿萨鲁耶 40.0 50.0 2011年
扬子-巴斯夫石化 江苏南京 10.0 - 2013年下半年
通辽金煤化工(煤制乙二醇) 内蒙古通辽 - 20.0 2010年10月
陶氏化学(EO/EG)联产 美国 38.5 2011年
陶氏化学(EO/EG)联产 美国 37.5 2011年
成都石化 四川成都 29.0 36.0 2013年三季度
中石化武汉 湖北武汉 38.0 38.0 2013年二季度
Ineos Oxide 法国 7.0 - 2012年初
Comperj 巴西 40.0 50.0 2013年
印度信赖 印度 45.0 72.0 2013年
Persian Gulf Petrochemicals 伊朗阿萨鲁耶 57.0 71.0 2013年
产能快速增长
近几年,我国乙二醇工业生产能力发展很快。截至2012年年末,国内生产乙二醇并有外销量的企业有19家,总生产能力达373.5万吨。其中,上海石化乙二醇产能达到60.5万吨,居全国第一;宁波镇海炼化环氧乙烷/乙二醇联产装置产能55万吨,居第二;中沙天津石化(中石化天津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合资)乙二醇装置产能36万吨,排位第三。而单套装置产能最大的则是宁波镇海炼化45万吨。生产工艺除采用乙烯氧化法外,在2009年10月内蒙通辽金煤化工又开发了煤制乙二醇工艺。
2012年我国乙二醇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2。
2004~2012年我国乙二醇的产能及产量增长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我国乙二醇产能呈逐年增长之势,产量也逐年增加(见表3)。但国内乙二醇市场仍供不应求,缺口较大,进口依存度高达60%~70%,国内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表2 2012年我国乙二醇生产企业产能统计 万吨
生产厂家名称 生产能力 环氧乙烷技术来源 备注
上海石化 22.5 SD氧气法 2002年投产
38.0 2007年3月扩产
中海壳牌石化 32.0 壳牌氧气法 2006年2月投产
扬子-巴斯夫石化 30.0 巴斯夫工艺 2005年投产
扬子石化 26.0 SD氧气法 1999年投产
吉林石化 16.0 SD氧气法 1996年投产,2002年扩产
中石化茂名 10.5 壳牌氧气法 1996年投产
北京燕山石化 8.0 SD氧气法 1998年7月扩产
辽阳石油化纤公司 20.0 UCC氧气法 乙二醇自用为主
抚顺石化 4.0 壳牌氧气法 2000年扩产
新疆独山子石油化工 5.5 SD氧气法 1996年投产,2002年扩产
北京东方石油化工 4.0 SD氧气法 1996年投产
中国兵器集团盘锦乙烯 20.0 SD氧气法 2010年投产
镇海炼化 55.0 SD氧气法 2010年4月投产
天津石化 7.0 壳牌氧气法 1996年投产
嘉兴三江化工 4.0 SD氧气法 工业级乙二醇
中沙天津石化 3.0 SD氧气法 2009年11月份投产
内蒙古通辽金煤化工 15.0 煤制乙二醇 2009年投产
河南煤化新乡永金化工 20.0 煤制乙二醇 2012年3月投产
河南煤化濮阳永金化工 20.0 煤制乙二醇 2012年7月投产
合计 373.5
表3 2004~2012年我国乙二醇的产能及产量增长情况 万吨
年份 生产能力 产量
2004 117.6 112.7
2005 137.8 110.2
2006 184.0 158.0
2007 208.0 182.1
2008 220.3 170.9
2009 270.0 117.9
2010 342.0 220.5
2011 342.0 229.0
2012 373.5 302.3
市场缺口可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乙二醇的消费量不断增加。1995年我国乙二醇的表观消费量仅为65.69万吨,到2012年已达1097.75万吨。2004~2012年来国内乙二醇进出口量及表观消费量情况见表4。
我国乙二醇的消费构成中,90%用于生产聚酯,其中大部分用于纤维,小部分用于片基、薄膜与瓶子,大约10%用于生产不饱和聚酯,防冻剂、粘合剂、油漆溶剂、耐寒润滑油、表面活性剂、聚酯多元醇等。聚酯是我国乙二醇的主要消费领域。近年来,我国聚酯(包括聚酯纤维、聚酯树脂和薄膜等)的生产发展很快,2000年生产能力只有595万吨,2012年已达到3300万吨,主要生产厂家有江苏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远东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等,对乙二醇的需求量将达到900万吨。加上在防冻剂以及其他方面的消费量,预计2013年我国对乙二醇的总需求量将突破1000万吨。而目前我国乙二醇的总产能也只有370多万吨,即使在建装置全部投产,产量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仍有50%的乙二醇需要进口,因此我国乙二醇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4 2004~2012年国内
乙二醇进出口量及表观消费量统计 万吨
年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2004 112.7 339.1 0.01 451.8
2005 110.5 400.0 0.02 510.5
2006 158.0 406.0 2.00 562.0
2007 182.1 470.0 2.09 650.0
2008 170.9 522.0 2.90 690.0
2009 117.9 582.8 0.67 700.0
2010 220.5 670.0 0.35 890.2
2011 229.0 710.0 3.00 936.0
2012 302.3 796.5 1.05 1097.8
市场仍将高位小频率波动
2012年乙二醇市场曾在年度中间位置出现了一次很明显的探底走势,而当时的原油价格也达到年内最低的77美元/桶价位,由此不难看出,虽然国际原油走势不能决定乙二醇市场趋势,但却和乙二醇的价格底线是息息相关的,尤其近几年乙二醇金融属性的增强也恰恰能够说明这一点。2012年乙二醇市场的价格区间在6200~9200元/吨之间。2012年国内乙二醇市场走势见图1。
受大环境偏弱及供应过剩的压力,2012年国内乙二醇市场消费欠佳,但进口量仍达到近800万吨。由此不难看出,虽然需求面整体并不理想,但进口依存度仍然是制约乙二醇市场供需的主力军,2013年的市场主要力量还在于港口的供需情况,另外,金融坏境以及原油市场的变动也将会继续影响着乙二醇市场的走势和价格区间。其中,下游聚酯化纤领域里2012年4~6月和“金九银十”的传统消费旺季仍有可能逐渐退却,因此乙二醇市场的传统淡旺季有可能在2013年继续不复存在。2012年底乙二醇价格保持较强走势,预计2013年乙二醇市场会高位小频率波动为主,年内整体价格将保持在6000~9000元/吨之间的偏高价位。
亟待打破消费领域单一掣肘
1.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竞争力 从总体上看,世界乙二醇的生产能力已经出现了过剩的态势,若不能充分挖掘下游需求,供过于求很可能使得乙二醇市场出现库存及价格危机。而此时技术发展将会成为业内关注点。目前我国乙二醇产量少,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较高且下游产品的生产开发起步较晚,经济效益差,在国内外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因此,为了迎接挑战,除考虑采用先进技术对现有乙二醇生产装置进行挖潜改造、扩大生产装置规模、加强技术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外,建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新建几套生产规模在30万吨以上的大型乙二醇生产装置,以扩大生产规模,从根本上缓解我国乙二醇的供需矛盾,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2.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化解市场风险 目前,我国约70%~75%的乙二醇用于生产聚酯,工业级乙二醇消费量占比较小,下游消费领域十分单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上涨,各项成本增加,相对于其他国家地区价格竞争优势或将减弱,国内下游服装等行业出口加工亦将承受压力,再加上纺织业频繁遭遇贸易摩擦,如果聚酯生产受阻,必将对国内乙二醇产业造成致命打击。美国、西欧及日本的一些乙二醇生厂商已经开始致力于环氧乙烷衍生物的市场开发,尤其是工业级用户的发展。我国也应效仿欧美,加大乙二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开发力度,逐渐改变用途单一的局面以化解未来的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