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原料多元化促丙烯资源供应格局改变
□ 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齐鲁经营部 徐鹏汉
资源集中于三大央企
截至2012年底,我国丙烯产能达到1777万吨,其中煤制烯烃项目产能83万吨,地方炼厂产能585万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企业产能在1109万吨左右(见表1、2)。目前我国丙烯的来源主要有乙烯裂解装置联产丙烯,产能在935万吨左右,炼厂丙烯回收装置产能在759万吨左右。2012年我国丙烯总产量达到1593万吨左右,生产企业有90多家,其中大部分为炼油厂丙烯生产企业,多采用催化裂化炼厂气生产工艺,而乙烯蒸汽裂解生产丙烯的工艺以中石油、中石化企业为主。采用蒸汽裂解联产丙烯的生产能力约占我国总生产能力的53%;采用炼厂FCC装置副产丙烯的生产能力约占42%。近几年由于丙烯下游产品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丙烯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煤制烯烃项目的投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丙烯供应的不足,且目前我国丙烯主要衍生物的自给率还很低,需大量进口来维持国内的供需平衡。
目前国内丙烯供应主要资源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主要内供给其下游聚丙烯粒料、聚丙烯粉料、丁辛醇、丙烯腈等装置,有极少的量外销到市场。地方炼厂则是中国丙烯市场的一个亮点,产品尚不能达到聚合级标准,多数产品供下游聚丙烯粉料、环氧丙烷、丙烯酸等装置。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地炼丙烯产能在585万吨左右,其中近70%的产能集中在山东地区。
如果排除地炼厂家,我国丙烯产能分布相对平均,华东、华北、华南、西北、东北等地区的产能各占总产能的14%~18%。由于山东地区地炼企业较多,加上这部分产能,则华北地区为全国丙烯产能之首,占36%的份额。产能相对贫乏的地区为华中和西南,但随着2012~2013年武汉石化、中石油四川项目的投产,将弥补当地市场丙烯供应的不足。
表1 2012年国有企业丙烯产能统计 万吨
地区 所属集团 企业名称 产能
东北 中石油 大庆石化 60.0
中石油 吉林石化 35.0
中石油 抚顺石化 45.0
中国兵器集团 盘锦乙烯 30.0
沈阳化工 沈阳化工 10.0
中石油 锦州石化 3.0
中石油 锦西石化 10.0
中石油 大连石化 7.0
中石油 大连有机 32.0
华东 中石化 镇海炼化 50.0
合资 上海赛科 55.0
中石化 上海石化 70.0
中石化 扬子石化 35.0
中石化 扬子巴斯夫 37.5
合资 上海金菲 10.0
中石化 安庆石化 18.0
华南 中石化 茂名石化 50.0
中石化 福建联合 50.0
中石化 广州石化 12.5
中海油 中海壳牌 47.5
中石化 海南炼化 20.0
中石化 湛江东兴 14.0
中石油 钦州石化 20.0
华中 中石化 巴陵石化 7.0
中石化 荆门石化 15.0
中石化 武汉凤凰 13.0
中石化 长盛石化 13.0
合计 1192.0
表2 2012年国内主要地方炼厂丙烯产能统计 万吨
地区 炼厂名称 产能
山东地区 垦利石化 2.8
东营博源 5.4
青岛安邦 5.7
济南蓝星 5.7
海科化工 8.6
广饶正和 10.0
汇丰石化 22.0
金城石化 10.0
京博石化 10.0
富海石化 11.4
胜利稠油厂 11.4
东明武胜 11.4
石大胜华 15.7
潍坊弘润 7.0
日照晨曦 8.0
山东华星 8.0
昌邑石化 30.0
恒源石化 25.0
菏泽德源化工 15.0
东方华龙 25.0
东营神驰 30.0
寿光联盟 20.0
青岛环海 15.0
东方宏业 5.0
东明石化 10.0
玉皇盛世 25.0
滨州大有 10.0
圣世化工(菏泽) 5.0
利津石化 28.0
西北 呼和浩特炼厂 5.7
咸阳助剂 10.0
宁鲁石化 7.0
西安石化 12.0
华东 杭州炼厂 3.0
江苏新海 10.0
金陵石化 20.0
江苏枫林 6.0
华南 惠州炼厂 9.3
东北 锦西炼化 10.0
哈尔滨蓝星 10.9
大庆蓝星 10.0
辽宁同益石化 20.0
华北 石家庄炼厂 10.0
西南 四川盛马股份 15.0
岳阳兴长 30.0
合计 585.0
下游消费聚丙烯有增无减
2012年我国丙烯的总消费量在1807万吨左右,主要下游仍为聚丙烯,消费量为1328万吨左右,占丙烯消费总量的73.5%。相比2012年消费情况,聚丙烯所占的份额有所提升,由原来的72.0%提高到72.9%;丁辛醇消费比例由原来的4.0%提高至5.9%;而丙烯腈、环氧丙烷则有所下降,由原来的8.0%下降到目前水平。2012年我国丙烯消费结构见图1。聚丙烯产品分粒料和粉料两种,通常聚丙烯粒料多为石化企业产品,丙烯原料以聚合级为主,多为石化内部自供或互供;聚丙烯粉料厂家多为地方企业,丙烯原料采购于地炼化学级丙烯。鉴于此,国内聚丙烯粉料市场行情波动与丙烯现货市场联动性较为明显。
由于丙烯下游装置多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因此国内丙烯货源有近60%为石化内供,市场实际流通的货源为地练级丙烯及少量进口丙烯。从下游产品的分布情况来看,聚丙烯粒料国内市场分布相对平均,华东地区占据份额偏多,在30%左右,但华东地区聚丙烯粒料消费量占国内聚丙烯粒料消费总量的50%左右。丙烯酸、丙烯腈、环氧丙烷产能在华东地区较为集中,丙烯在华东地区的消费量占32%左右。其次,山东地区也是我国丙烯的重要消费地,因当地地炼企业较为集中,货源的流通性较强,进口丙烯及国内其他地区丙烯货源均有向山东地区的输入,下游产业除了聚丙烯粒料之外,聚丙烯粉料企业也较为集中,目前山东地区有粉料生产企业15家。
煤基丙烯改变供应格局
随着煤化工项目的大量上马以及丙烷脱氢技术的应用推广,未来3~5年我国丙烯供应将爆发式增长,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丙烯供应格局,结束中石化、中石油占据绝对主导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即将投入生产的煤制烯烃产能将达到790万吨,其中丙烯占大部分,后续仍有很多拟建项目在筹备之中。
在供应大幅增长的同时,新建项目应考虑产业链的延伸,包括配套建设聚丙烯、环氧丙烷、丙烯酸等下游装置,进行资源的深度利用,最终实现一体化发展。值得关注的是,丙烯作为重要的石化基础原料,一直受到企业青睐,生产原料多元化的开启可能导致企业上马项目出现“一窝蜂”现象,导致丙烯产能过剩,影响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