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世界轮胎工业:如火如荼创新发展
2013年12期 发行日期:2013-03-31
作者:□ 于清溪

世界轮胎工业:如火如荼创新发展

□ 于清溪

  轮胎工业作为汽车等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最近10余年来在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超常发展的态势。轮胎GDP在上世纪末达到700亿美元之后,到2010年不过10年的时间里又创纪录地实现了翻番,一举超过1500亿美元。2011年又飙升至1875亿美元,2012年达200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2300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当今的轮胎工业主要涵盖汽车、摩托车、产业机械及特种车辆四大领域的10大类机动车轮胎(包括载重(公共)轮胎、轻卡轮胎、乘用(轿车)轮胎、工程轮胎、农业轮胎、工业轮胎、赛车轮胎、飞机轮胎、摩托轮胎和全地形轮胎)。其中汽车轮胎的生产比例约占70%左右,而汽车轮胎中的乘用轮胎、载重轮胎和轻卡轮胎的构成比为721810。摩托车轮胎、电动车轮胎、运输车轮胎等占据1/4的地位。其他工程、农业、工业、赛车和飞机等特种产业轮胎约占5%以上。2011年,全球汽车轮胎生产量为15.5亿条,其他非汽车轮胎为9亿条以上,10年间增长了40%。耗用原料橡胶在1440万吨以上,占全球橡胶消耗总量的57%

  轮胎企业分布在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91家公司企业,有523个轮胎厂。全球轮胎耗胶量的构成为亚洲占44%、欧洲占30%、北美占16%、中南美占6%,中东和非洲占4%。世界轮胎工业现已形成以大型跨国企业为主导的高度集约型产业族群。三大轮胎巨头和10大跨国轮胎产业集团共13家合计销售额占全球的2/3以上,工厂数量占世界的44%,海外子公司和工厂分布六大洲的4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异三大轮胎巨头,更是占据全球轮胎市场40%的份额。集团化、多元化、跨国化和差异化已成为目前世界轮胎工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目前,中美日三大轮胎生产国分别占世界的近1/312%7%,其他韩国、德国、法国各在2%5%上下。2011年我国轮胎生产量为8.32亿条(汽车轮胎4.6亿条),出口3.3亿条(汽车轮胎2.0亿条)2012年为8.7亿条(其中汽车轮胎4.8亿条),出口3.7亿条。

 

产需增长持续强劲

  世界轮胎需求量2013年估计约在30亿条上下,其中汽车轮胎占到约2/3的主导地位。在经历了20052010年的疲软和动荡之后,从2011年开始,全球轮胎需求大幅反弹,尤其是工程、工业轮胎和摩托车胎增长强劲。其中尤以亚太地区的增幅最大。世界轮胎需求的增长情况见表1

  现今,亚太地区已成全球最大的轮胎市场。从2005年到2010年,轮胎年需求量由9.14亿条增至13.25亿条,年均增长率达7.7%,在全球所占的比例由43%上升到51%。预计到2015年将进一步升至56%以上,需求量达到18.45亿条;全球轮胎需求量可达32.6亿条,年均增速也由此前的4.2%上升至4.7%

  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轮胎需求大国。2012年全国机动车拥有量已达2.33亿辆,其中汽车为1.14亿辆,摩托车为1.03亿辆,汽车生产量近1930万辆,摩托车为2700万辆,其他特种车辆(工程、工业、农业机械等)合计起来也在1000万台之上。国内对轮胎的总需求量当在5亿条之上,占亚洲1/2和世界1/42015年将进一步提升至亚洲的63%和全球的1/3

  目前,世界轮胎的年生产能力包括摩托车胎在内,已达33亿条以上。其中,生产能力在1亿条以上的企业有4家,分别为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和大陆,5000万条以上的达8(详见表2)。从2004年我国轮胎产量跃上世界前列之后,目前已有4家进入世界前20家轮胎企业集团行列,包括杭州中策橡胶、三角集团、山东玲珑橡胶和河南风神轮胎。但中国企业一直缺少有关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报导。根据在同等规模能力下,职工人数比国外要高出50%到一倍的情况推算,4家国内企业的年人均轮胎销售额估计在9万到13万美元之间。

           1  世界轮胎需求量统计和预测          亿条

年份        2005    2010   2015(预测)  年均增长率/%

                                     20052010  20102015

北美        4.74   4.60   5.00       -0.6            1.7

西欧        3.85   3.80   4.05       -0.3            1.3

东欧        1.33   1.67   1.98       4.6            3.5

亚太        9.14   13.25   18.45       7.7            6.8

拉美        0.89   1.20   1.53       6.2            5.0

非洲/中东   1.07   1.32   1.58       4.3            3.7

合计        21.03   25.85   32.60       4.2            4.7

 

  2  世界主要轮胎企业生产能力及人均销售额 万条

排名   企业(国家)  综合生产能力    年人均轮胎销售额/万美元

1   普利司通(日)      26000               20.22

2   米其林(法)        24000               18.85

3   固特异(美)        20000               2362

4   大陆(德)          12000               2079

5   倍耐力(意)        8000               2098

6   住友橡胶(日)      7000               2689

7   横滨橡胶(日)      6300               2857

8   韩泰轮胎(韩)      7800               2800

9   正新橡胶(中国台湾) 5000               1310

10  固珀轮胎(美)      5000               2211

11  锦湖轮胎(韩)      5000               2448

12  杭州中策橡胶(中)  4000               -

13  东洋橡胶(日)      4000               3539

14  佳通轮胎(新)      4800               -

15  三角集团(中)      2500               -

16  阿波罗轮胎(印)    2500               11    34

17  MRF(印)           2500               2043

18  诺基亚轮胎(芬兰)  2000               3551

19  山东玲珑橡胶(中)  2000               -

20  风神轮胎(中)      2000               -

 

四大营垒特色鲜明

  世界轮胎工业以销售收入可划分为四个营垒:第一营垒(200亿美元以上)为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三巨头,合计销售额为763.54亿美元,占世界的40.7%,海外企业收入占到60%80%,已成全球化企业集团。第二营垒(30亿~100亿美元)有世界十大跨国轮胎企业集团(表2排名413企业),合计销售额557.48亿美元,占世界29.7%,已基本实现国际化。第三营垒(1亿~30亿美元),有60家企业,但实力相差悬殊,只有少数闯进国际化阵营。第四营垒的200余家企业皆在1亿美元以下,势单力薄,尚无力走向国际化。详见表3

  世界三巨头和十大轮胎企业集团共有轮胎工厂232个,占全球的44%,其中总部本土的工厂为48个,仅占不到10%,而90%以上为海外的子公司所属的轮胎工厂,已遍及六大洲46个国家和地区。

  列入第三营垒的世界大中型轮胎企业(1亿~30亿美元)60家。其中位居前15家、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目前皆颇具活力。例如中国的杭州中策橡胶、三角集团、山东玲珑橡胶、双钱集团、河南风神轮胎以及新加坡的佳通轮胎等,都有在近期向世界10强跨国集团冲击的可能。中国台湾的建大轮胎、南港轮胎、华丰橡胶和联邦橡胶等也十分活跃,多在购地扩建。

  近年,异军突起的印度阿波罗轮胎、MRFJK轮胎工业皆已趁机而上,在欧洲和美洲并购轮胎工厂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正迈向跨国企业的大门。还有,俄罗斯的西伯尔轮胎、下卡马斯克轮胎依靠强大石油化工集团的后台实力,一经战略调整,也大有重振的希望。此外,芬兰诺基亚轮胎、韩国下世纪轮胎、白俄罗斯的白拉轮胎等一大批大型轮胎企业也都有相当实力,生产正呈上升趋势。有的已同轮胎三巨头结盟和正在商谈之中,近期形势还会发生新的变化。总之,整个第三营垒正呈现两极分化,向变化莫测的方向发展。

  第四营垒多属小微轮胎企业,全球共计约有210余家。但实际上远不止此,仅中国轮胎企业列入国家统计局的就有440余家之多。因此,全球轮胎企业估计至少要在600家以上。虽然它们数量众多,但全部销售额仅占4%,单个企业不足1亿美元,甚至1000万美元以下。规模很小,质量品种均居于劣势,且在发展上势单力薄,处境艰难,现已多被边缘化,今后只能在整合之中,伺机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发达经济体各国由于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2011年企业数量较前一年都有了不同程度地减少。如美国由16(43个工厂)减为15(39个工厂),日本由7(24个工厂)减为6(22个工厂),德国由8(16个工厂)减为6(12个工厂),意大利和法国也各减1个工厂。当发达经济体轮胎生产下降15%25%,企业数量减少5%10%之际,中国和印度的轮胎产量则继续增长了5%15%,企业数量也相应增加,能力扩大。从2010年起,外资更是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力度。而印度的三大轮胎企业中的两家,也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另外,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土耳其、波兰、墨西哥7个新兴经济体,除了韩国主要以自己技术为主发展起来的韩泰和锦湖两大轮胎企业集团,从2000年起先后进入世界轮胎75强之外,其他六个经济体本国轮胎企业皆没有很好发展起来,先后成为世界十大跨国轮胎企业集团在海外的生产基地,甚至开始完全外资化。

                   3  世界轮胎产业集中度和国际化发展程度             亿美元

区分                 企业      年销售额   占世界比重/%     国际化发展程度

第一营垒             三巨头     763.54      40.7            海外收入占60%80%

第二营垒        十大跨国集团    557.48      29.7            海外收入占40%70%

第三营垒        其他75强企业   477.26      25.5            海外收入占0%20%

第四营垒          75强外企业    76.72       4.1         -

合计        291家企业523个工厂 1857.00     100.0       国际化企业占15%20%

 

传统产业展现新活力

  轮胎工业已经遍及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中颇为活跃的一支力量,国际贸易额超过千亿美元之巨。现在轮胎产业已是各国橡胶工业耗胶量占2/3以上的重要支柱行业。轮胎工业正在汽车、摩托车及其他运输作业机械的带动下,拉动着世界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粉体填料、化学助剂以及工业纤维和金属制品业的前进发展。

  在轮胎生产量中,通常只有20%是为新车配套,80%以上则为市场在用车辆从事替换,为之延续汽车使用。目前,在全球,平均已达到人均拥有1条轮胎的程度。每年世界发生的废胎量已达15亿~20亿条之多。

  目前,世界轮胎工业正由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以全面实现子午胎为中心的工艺革命,发展新概念轮胎制造技术的理念,通过走三化(子午化、扁平化、无内胎化)升级到新三化(安全化、节能化、智能化)的绿色生产为标志,转换为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制造业。轮胎产品也由汽车专用零部件向着高性能化、功能化的方向前进,成为独立性、通用性和系列化性很强的国际大宗商品,全球年贸易额已逾千亿美元大关。展望未来,世界轮胎工业还将继续以高出相关产业(汽车、摩托车)1%2%的速度快速发展。

  趋势之一,轮胎生产日趋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地区产能严重过剩,而发展中经济体竞相快速发展,呈现由西方到东方,从美欧向亚洲倾斜扩大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将很快发展成为世界轮胎制造的中心。预计到2015年,亚洲的轮胎耗胶量将从现在占全球55%提升为60%,其中中国要占到世界的35%、亚洲的2/3

  趋势之二,轮胎生产的增长方式由多年数量的扩充向质量和品种的提升方向前进。未来五年的年生产增长率大体可保持在4.5%5%的范围内。主要是靠寻求现有轮胎降低成本以及追求发展高性能、超高性和多功能性新轮胎来提振企业效益。创新成为企业的不竭动力,在发展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世界轮胎工业的结构形式也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动荡、分化、并购、重组之风会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趋势之三,轮胎工业的集约度进一步加大。前20强企业将占据强势地位,向世界10强冲击。三巨头争霸和十大轮胎企业集团称雄的局面将会出现新的情况,前者在世界市场所占比例可能缩小到40%以下,而十大集团要扩大到30%以上。除中国台湾正新橡胶已闯进世界10强之外,我国还有数家企业可能在近期之内跃上10强的位置,促使世界轮胎企业10强的构成发生较大改变。

  趋势之四,轮胎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浪潮不断高涨。世界前5强轮胎企业的工厂遍布全球,海外基地生产比例已占到总部的60%80%;其他10强企业也都已把境外办厂、全球发展作为企业进军世界、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手段,不断加大力量予以强化。创办跨国型企业集团,抢占本国和国际两个市场,拥有境内外多个生产基地,将被公认为壮大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使企业处于强势发展地位的重要标志。

  趋势之五,轮胎企业集团的经营方式将以多种形式走向多元化。除了现在的人财物,产供销和工厂、技术中心统一一体化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之外,主要是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一是发展原材料内供体制,自办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炭黑以及化纤和钢丝帘线等工厂,或者采取与原料企业联合直供的方式,以确保原材料及时按需供货并降低采购成本,保证生产正常运行。二是实行轮胎产品深化服务体制,自设轮胎店、对外零售轮胎,回收旧胎,检测在用轮胎;建立翻胎厂,推行轮胎从新到旧再到翻新最终到废的循环利用一条龙体系。

  趋势之六,轮胎产业绿色化。利用绿色原料,采用清洁工艺,生产绿色轮胎。工厂达到无污染,零排放。轮胎产品实现安全、节能、环保(SEE)。今后,缺气保用的安全型轮胎、节省汽车燃料消费的低滚阻节能型轮胎、无噪声静音的环保型轮胎等高性能和超高性能轮胎,将逐步取代现有产品成为主流。智能和功能轮胎的比例也要逐步发展扩大。

  总之,轮胎工业的发展道路是,力求走向经营多元化、多样化,实现大型化、专业化;推进生产低成本化、多品种化,加工高能化、节能化,产品轻量化、小型化。整个轮胎产业要绿色化、循环经济化。而国际化更是世界轮胎工业未来的总趋势。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