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展望
□ 全国硅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联盟
全球多晶硅供需概况和发展趋势
国外补贴而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推动了全球多晶硅产业高速发展,产能产量增长迅速。据全国硅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联盟(下称SAGSI)统计,全球多晶硅产能从2009年18.5万吨/年增加至2012年的42.9万吨/年,同期产量也从10.7万吨增加至24.3万吨。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国,其产能从6.5万吨/年增加至20.1万吨/年,产量从1.8万吨增加至7.1万吨,2011年的产量一度达到8.4万吨。同期,中国之外的产能从12万吨/年增加至22.8万吨/年,产量从8.8万吨增加至17.2万吨。2012年,美国、韩国、欧盟是多晶硅主要的生产地区,占市场份额的61.1%以上,2009~2012年全球主要地区多晶硅生产情况见表1。
尽管近几年国内外多晶硅企业大量扩产,产量快速增加,但是国际市场多晶硅生产依旧集中在中国中能、德国瓦克、韩国OCI、美国HEMLOCK为代表的新四大巨头企业。从产量数据来看,2009年这四家企业的产量达到5万吨,占总产量的46.9%;而到2012年四家企业的产量达到15.0万吨,占总产量的57.3%,显示出全球多晶硅产业集中度正不断提高。全球主要多晶硅生产企业情况见表2。
表1 2009~2012年全球多晶硅分国别生产情况 万吨/年
地区 2012 2011 2010 2009
产能 产量 产能 产量 产能 产量 产能 产量
中国 20.1 7.1 16.6 8.4 10.5 4.4 6.5 1.8
中国之外 22.8 17.2 21.9 16.5 17.5 12.6 12 8.8
美国 7.7 6.5 7.3 6.4 6 5.5 5 4.1
欧洲 8.6 4.3 7.7 4.1 6.5 3.4 3.8 2.2
韩国 5 4 5 4.1 3 1.9 1.4 0.5
合计 42.9 24.3 38.5 24.9 28.5 16.9 18.5 10.7
表2 2009~2012年全球多晶硅主要生产企业情况统计 万吨/年,万吨
企业 2012 2011
产能 产量 产能 产量
中国中能 6.50 3.70 4.60 2.94
德国瓦克 5.20 3.50 4.20 3.20
韩国OCI 4.20 3.50 4.20 2.70
Hemlock 3.80 3.30 3.60 3.30
REC 2.30 2.10 2.05 1.90
赛维LDK 1.80 0.30 1.80 1.10
MEMC 1.41 1.10 1.31 1.20
洛阳中硅 1.00 0.40 1.00 0.81
中国大全 0.95 0.35 0.45 0.41
日本德山 0.92 0.90 0.82 0.88
中国其他 8.60 2.40 7.10 3.10
世界其他 6.20 2.8 5.70 3.32
总计 42.91 24.29 36.70 24.51
国际环境对多晶硅价格影响
2012年年初,欧洲多个国家相继宣布了光伏补贴削减计划。而在下半年,欧盟委员会及印度相继发布公告,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板、光伏电池以及其他光伏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10月份,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太阳能面板制造商征收关税做出终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且针对中国政府的补贴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前两个月的税率为11.8%,8月6日后升至47.6%。
2012年中国多晶硅进口量大幅增加,但价格却呈现大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进口多晶硅中30%~40%的份额依旧是长单,除去长单因素,部分多晶硅进口价格仅在10~15美元/千克,远低于国内生产企业生产成本。
2012年以来,美韩和欧盟通过不断压低价格对中国市场进行低价倾销,造成国内多晶硅市场的价格持续下滑,少数维持生产的企业也面临亏损的局面。为此,国内中能、中硅、赛维、大全四家企业通过商务部对原产于美、韩和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立案。2012年11月1日,商务部发布商务部2012年第70号和71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并将该项“双反”调查与2012年7月20日商务部已发出的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调查及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补贴调查进行合并调查。
在多晶硅进口价格不断下滑的情况下,为赢得市场,国内多晶硅企业不得不选择降价,2012年年底,多晶硅价格跌至谷底,一度仅为11万元/吨。国际因素、技术工艺以及原料价格波动是影响国内多晶硅价格的主要原因。2012年我国多晶硅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对比见图1,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对比见图2。
中国多晶硅生产现状
近年来,中国多晶硅产业依靠自主创新以及引进技术再创新,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封锁,使我国多晶硅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跻身世界主要多晶硅生产国行列。据SAGSI统计,2012年年底,我国化学法多晶硅产能突破20万吨/年,4年内产能增长200%,多晶硅产量从2009年1.83吨增加至2011年的8.4万吨,2012年回落至7.1万吨。
我国电子级多晶硅发展相对缓慢。据SAGSI统计,我国半导体用多晶硅产量从2009年的603吨增加至2012年的800吨,年均增幅仅为9.8%;同时,我国半导体硅材料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电子级多晶硅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目前国内多条生产项目定位是电子级多晶硅(包括陕西天宏、昆明冶研、黄河水电、峨眉半导体、四川新光),其产能已经突破1.1万吨/年,但是实际产品并没有得到广大下游客户的认可,依旧主要用于光伏产业。
由于国内技术的限制,物理冶金法生产的多晶硅产品纯度达不到6N以上。在2007-2008年,多晶硅市场供应短缺的情况下,物理冶金法生产的多晶硅很多是和高纯度多晶硅进行掺杂混合使用。但2009年后,随着多晶硅价格快速下滑和多晶硅供应逐渐充足,物理冶金法生产多晶硅逐步退出市场。
中国多晶硅企业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以及华北地区,产能较大企业为江苏中能硅业、江西赛维LDK、洛阳中硅、新特能源等。继2012年“双反”之后,内陆多晶硅企业优势渐渐被西北地区取代,主要因素就是西北地区的电价较低,基本为3毛/度左右,仅为内陆地区的一半。作为高能耗行业,西北多晶硅企业在成本竞争中优势逐渐凸显,该地区的新特能源、内蒙盾安和新疆大全为代表企业。
中国多晶硅市场分析及中远期市场预测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多晶硅表观消费量达到15.6万吨,同比略增5.3%。2012年我国硅片产量约为21GW左右,同比增长16.67%。中国地区新增装机量为4.5GW,同比增长165%。2012年下半年受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市场需求不旺;国外多晶硅企业对我国进行低成本倾销等因素影响,多晶硅产量和价格急剧下降。但国家政策出台对于国内市场的开发和释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贸易受阻带来的损失。
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市场达32GW,同比增长近10%。受欧债危机影响,传统装机大国普遍下调补贴,市场发展重心逐渐向新兴光伏国家倾斜,中、美、日光伏市场正加速崛起。2012年全球多晶硅消费量约为24万吨,其中,太阳能级多晶硅消费量21.3万吨,占全球多晶硅消费总量的88.8%。我国太阳能多晶硅消费量为15.4万吨,占全国多晶硅消费总量的98.5%。
2012年,我国发布了《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将2015年光伏装机目标定为20GW,如果分布式发电推广较为顺利,装机目标量可达40GW以上。预计201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5GW以上,其中欧洲市场仅占全球的40%,中美日占近45%。乐观情况下,2013年我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9GW,同比增长100%,市场将呈现集中与分布式发电并进,大型光伏电站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地区,分布式电站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地区。2010~2013年全球及我国新增装机量见图3。
我国新增装机量将会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呈现“井喷式增长”,同时,对多晶硅的消费也会随之激增,预测2013年我国对多晶硅的消费量将达到19万吨左右。自主生产的多晶硅将达到9万吨左右。
随着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已指日可待。而平价上网之后,将迎来对光伏产业需求的爆发,并推动多晶硅的需求快速增长。尽管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快速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紧张格局,且不排除新能源、新技术的出现,完全或部分代替光伏产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地位或晶硅电池在光伏领域的地位,并导致多晶硅的需求出现调整。但在环境和能源问题总体趋紧的大背景下,预计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传统能源以及全球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光伏产业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作为光伏产业的基础原材料的多晶硅,需求量将继续保持增长。
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预计2015年中国光伏新增安装量可能超过12GW,成为当年全球最大装机国家。而中国电池组件的市场份额仍超过60%,对多晶硅需求量为20万吨。
由于下游供需局面并未有实质性转变,加上主要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下降,预计在2013年多数停产的多晶硅企业将会被淘汰,行业的回暖预计要到2014年,届时价格将逐渐趋向合理水平,预计在25~28美元/千克之间。下半年,我国将对从美、韩、欧进口的多晶硅产品做出“双反”初裁,预计对我国多晶硅企业带来一定利好。2013年,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为26~30万吨,同比略有增长,我国多晶硅产量约8~10万吨,产量将集中于少数几家多晶硅企业手中。2010~2017年全球及我国多晶硅产量见图4,消费量预测见图5。
从2013年前4个月进出口走势来看,预计2013年上半年进口量超过4.5万吨,下半年随着商务部对欧洲、美国和韩国的“双反”发布,进口量或将放缓。全年的出口量预计将达到2000吨。2012年自给率约为45%,2013年自给率或将有所增加,约52%,但是随着中国本土下游光伏市场的释放,未来中国多晶硅自给率会逐渐升高。2008~2013年中国多晶硅供需状况及预测数据见表3所示。
表3 2008~2013年中国多晶硅供需概况及预测 吨/年,吨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E
产能 15310 42810 97860 165920 200900 249000
产量 4515 20084 52203 84801 71000 97000
开工率 30 47 53 51 34 39
进口量 17017 22755 47517 64574 86500 88000
出口量 5132 1656 2252 1251 1743 2000
表观消费量 16400 41183 97468 148038 155800 187000
缺口 11885 21099 45265 63323 84757 86000
自给率 38 48.8 53.5 57.3 46 52
注:1. 表观消费量=产量+进口量-出口量;2. 缺口=表观消费量-产量;3. 自给率=产量/表观消费量。
多晶硅相关国家产业政策
光伏应用,简而言之就是直接利用太阳光发电,把太阳光辐射直接转化为电能。完成这一转化就需要光伏产品。中国是全球光伏产品第一生产国,掌控了65%的全球光伏产能和60%的全球市场份额。生产光伏产品,主要原料为多晶硅,多晶硅所制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0%左右。国家为支持多晶硅光伏产业发展,陆续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 2012年2月24日,工信部发布《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级,骨干企业达到GW级水平。
* 2012年9月14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鼓励分布式发电项目申报。
* 2012年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家电网公司提供全过程免费接入服务,大幅度降低光伏发电入网门槛。
* 2012年12月12日,在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李克强表示,目前光伏电池国内安装总量不到年产量的10%,开拓国内市场的潜力很大,预计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50GW。
* 2012年12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五项政策措施,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二是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四是完善支持政策;五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为国内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带来新的希望。
*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发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1GW,其中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达到10GW。
* 2013年1月7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申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确立了我国2013年光伏发电装机10GW的目标。
* 2013年1月29日,在英利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全球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透露,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目标已调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由21GW扩大到35GW。
* 2012年11月份,商务部发布第70号和第71号公告,开始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并将该调查与2012年7月20日商务部已发起的对原产于美、韩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调查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补贴调查进行合并调查。同时,商务部决定自2012年11月26日开始对是否对原产于美国、韩国和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追溯征收反倾销税,以及是否对原产于美国、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追溯征收反补贴税进行调查。
* 2012年12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有色、多晶硅等都存在产能过剩,要把化解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商务部为解决此问题,正在研究通过“对外援建”光伏电站方式支持国内多晶硅发展的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