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产能严重过剩 深度 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2013年25期 发行日期:2013-06-28
作者:zhoukan2012

 

产能严重过剩 深度    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2012年甲醇行业回顾及发展趋势研判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杨传玮
  近年来,我国甲醇行业进入产能高速扩张期,新建、改扩建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地为拉动经济和就业,罔顾资源、环境、市场等基本要素,快速核准了一大批甲醇项目。大量产能的涌入,导致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产品价格只能在低位徘徊。同时,中东低价甲醇的大量涌入,促使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激化,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受到很大影响,很多企业难以为继,只能限产甚至停产。由此可见,国内甲醇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产能高速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接下来,行业必然面临大规模的洗牌和重整,进入一个较长且痛苦的调整期。
 
2012年行业回顾
  (一)产能扩张放缓 开工率仍维持较低水平
  据统计,2012年全年我国新投产的甲醇产能约600万吨,截至年底,国内甲醇产能已经达到5200万吨,同比增长约13%,增幅较前几年有明显回落。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里,国内甲醇产能年均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25%,详见图1。促使甲醇产能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甲醇属于基础化工原料,用途十分广泛,在甲醇汽油、二甲醚等多个领域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过度放大且提前预支了这种潜在需求,盲目进行投资;二是部分煤炭大省为增加财政收入和提振就业,盲目提倡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企业为获得廉价资源只能上马甲醇项目;三是行业缺乏产业政策的调控和引导,《甲醇行业准入条件》尚未出台,目前惟一的准入门槛是甲醇新建项目的规模不得低于100万吨,这一门槛促使部分企业在规划新建项目时“弃小上大”,反而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另外,很多企业通过项目合并申报、分批建设的方式逃避了门槛要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国内甲醇产量为2640万吨,装置整体开工率仅为51%;而根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甲醇产量达到3129万吨,开工率为60%。无论使用哪种数据,行业开工率偏低、产能严重过剩都是不争的事实。2002年~2012年国内甲醇产量及开工率变化情况见图2。
  (二)国外低价产品继续冲击国内市场
  2010年以来国内甲醇行业持续受到国外低价甲醇的猛烈冲击,2012年我国共进口甲醇500.1万吨,虽然比2011年下降了12.7%,但是总量仍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根基的逐步稳固,进口甲醇的价格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进口单价达到377美元/吨,比2011年上升8美元。但是相对于国内产品,进口甲醇仍具有每吨100~200元的价格优势。若分析生产成本,中东、俄罗斯地区的进口甲醇则具有绝对优势,部分产品即使价格在200美元/吨也有利可图。由此推断,向中国出口甲醇对于国际供应商的回报是非常丰厚的,这也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开展营销战略,稳定中国市场份额。另外,很多大型甲醇供应商都拥有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产品外销十分便利。预计到2015年,世界甲醇生产能力将超过1亿吨,而中东地区的甲醇产能也将达到3500万吨以上,预计该地区大部分甲醇商品的目标市场将是中国。因此,中东、俄罗斯等地区的低价甲醇将长期冲击国内市场。
  (三)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产能向资源地转移
  随着新建项目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深入开展,甲醇行业涌现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目前,产能超过100万吨的甲醇生产企业(集团)共有11家,分别是中海建滔、神华集团、远兴能源、山东兖矿、华谊集团、久泰集团、河南煤业、大唐集团、晋煤集团、新奥集团、新疆广汇,这11家企业甲醇产能之和约占国内总产能的50%。国内甲醇生产企业的平均产能规模也由15万吨上升至17万吨。
  甲醇行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对于煤炭和天然气的依赖程度较高。分布在资源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甲醇生产企业,能够凭借原料价格优势有效控制生产成本。近年来,国内甲醇产能向资源产地,特别是煤炭产地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新投产的煤制甲醇产能,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内蒙古、陕西、河南、山西、新疆等地区。2012年,内蒙古甲醇产量为552.5万吨(国家统计局数据,下同),占国内总产量的21%;山东甲醇产量为403.2万吨,占全国的15%;陕西甲醇产量为269.4万吨,占全国的10%;河南产量为178.1万吨,占7%;山西产量为147.2万吨,占5%。2012年国内甲醇产量分布情况见图3。
  但是,与甲醇产能布局方式不同的是,甲醇主要下游产品的生产装置和拟在建项目则主要分布在消费地及其周边,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比如,需要外购甲醇的二甲醚产能,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广东、河南、山东等地;羰基合成法醋酸产能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山东、黑龙江等地;甲醛、甲醇汽油等生产企业也大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因此,甲醇行业已经形成生产和消费互相剥离的局面。除山东外,江苏、广东、上海等东部地区均需要外购大量甲醇,由此产生的运输压力和安全问题势必给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四)甲醇汽油推广难度大 应用市场暗潮涌动
  我国“缺油富煤”,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因此,发展甲醇汽油、二甲醚等煤基石油替代燃料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2月1日,我国首个甲醇汽油标准《车用甲醇汽油(M85)》正式实施,似乎意味着甲醇汽油产业的春天即将来临。但随后的事实证明,这其实是一个艰难无比的过程。几大石油公司的不支持态度,给甲醇汽油发展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实际上,除山西、陕西、河北、贵州等少数几个省份的推广工作比较深入外,其他地区均持观望态度。另外,部分使用甲醇汽油的汽车出现了发动机部件腐蚀、燃烧室积碳、油耗过高、尾气中多碳醇含量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业内人士和广大消费者的质疑,严重影响了甲醇汽油的推广进程。由此可见,甲醇汽油的大规模推广很难一步到位,需要相关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公众认可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甲醇汽油存在重蹈二甲醚行业覆辙的隐忧。二甲醚行业在市场尚未成熟、标准和配套设施没有完善的情况下,产能疯狂增长,企业为消化严重过剩的能力,只能在液化气中偷偷进行掺混,导致产品应用过程中发生了多起事故,在消费者中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阻碍了二甲醚产品的推广和应用。目前,甲醇汽油面临同样的抉择。近两年,国内甲醇产量迅速放大,2012年比2010年增加了1100万吨,同时国外企业还要向国内倾销约500万吨。如果数据统计方面没有出现问题,那么1100万吨甲醇中到底有多少通过非法途径流入了汽油掺加领域?甲醇汽油产业是为了扩大消费而在汽油中进行偷掺,从而毁掉发展前景,还是为了谋求长远而牺牲掉眼前的利益,这不仅仅是对于企业管理者智慧的考验,更是对良心的拷问。
  (五)焦炉气制甲醇风光不再
  焦炉气制甲醇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范畴,相对于传统的煤制甲醇和天然气制甲醇,在能耗、物耗、碳排放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焦炉气制甲醇产业却正遭遇尴尬。由于钢铁等下游产业不景气,炼焦行业已全面陷入困境,企业大面积亏损。陕西、宁夏、内蒙古一些配套煤矿和自备电厂的炼焦企业尚且只能以微利苦苦支撑,一些单独的焦化企业更是难以为继,纷纷限产甚至停产。焦化行业的低迷行情直接拖累了以焦炉气为原料的甲醇生产企业,由于无法获得充足气源,企业只能降低生产负荷,而单套规模较大的装置则只能停产,焦化厂产生的焦炉气因此也只能点天灯,由资源节约变成了资源浪费。由此可见,若焦化市场仍维持目前的低迷行情,则焦炉气制甲醇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受到严重制约。
 
行业发展趋势研判
  目前,国内甲醇产能严重过剩,向下游寻找出路,消化过剩产能已成为行业当务之急。但是,甲醛、醋酸、MTBE等传统下游产品的市场容量已接近饱和,需求增长缓慢,二甲醚则迟迟打不开应用市场。因此目前来看,只有甲醇汽油和甲醇制烯烃有望成为甲醇行业的救命稻草。由于配套条件尚未成熟、公众认可程度不高且产品自身仍存在一定问题,甲醇汽油的大范围推广尚需时日。全行业也需要认真思考,全面分析产品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更为重要的是,面对甲醇产能严重过剩的巨大压力和经济效益的诱惑,甲醇汽油行业要保持极大的冷静和克制,切勿盲目发展导致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切勿因违法添加而自毁前程。
  甲醇制烯烃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产业发展似乎有一飞冲天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甲醇制烯烃(包括煤经甲醇制烯烃)投产、在建、拟建、规划项目超过40个,烯烃总产能超过2000万吨。伴随着行业的高速扩张,甲醇制烯烃行业的潜在风险也在持续放大。首先,很多企业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工艺装备和关键岗位的技术人才全部依靠引进,生产管理水平难以保障。其次,虽然相对于石油法烯烃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但是一旦项目一哄而上,行业又要陷入产能过剩、你死我活的怪圈,谁能保证自己的企业一定能够盈利?届时,不但烯烃行业将遭受沉重打击,一些为烯烃项目配套的甲醇产能也会转而直接销售甲醇产品,甲醇行业势必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由此可见,虽然甲醇汽油、甲醇制烯烃都潜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这两个行业的未来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预计短期内不会对甲醇市场形成有力支撑。甲醇行业必须坚持“严进宽出”,遏制投资冲动并通过多途径化解一部分过剩产能,在静默中等待最为有利的发展时机。
 
产能过剩矛盾如何化解
  (一)提高准入门槛 淘汰落后产能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甲醇行业准入条件》,在能耗、物耗、环保、碳排放等方面提高新建项目的准入门槛,而不是仅仅依靠产能规模进行限制,从而遏制甲醇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同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促使规模小、能耗物耗高、竞争力差的甲醇产能退出市场。
  (二)坚决扭转“逢煤必化”的政策导向
  地方政府要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尤其是一些煤炭生产大省,不能再鼓励或者默许煤化工项目的发展。各地方要制定严格且行之有效的煤化工发展规划,对于总量控制、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等方面,都要做出严格限制。另外,要坚决摒弃煤炭资源就地转化50%的产业政策。
  (三)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首先,要加强与煤炭和天然气供应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能够获得充足且价格相对稳定的原料供应,企业就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建议实力较强的甲醇企业通过收购煤矿或重组煤炭生产企业等方式,为自身的长远发展谋求更加充分的资源保障。
  其次,要加强与下游用户之间的合作。目前国内甲醇产能已经过剩,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趋于白热化。因此,与下游企业建立长期而稳定的价格协调机制,既能避免甲醇价格大起大落对于下游行业产生不利影响,又能保障甲醇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从而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双赢。
  (四)积极拓展应用领域 延伸产业链
  甲醇是最基础的有机化工产品,有关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加强协作,共同开发甲醇新型下游产品,扩大消费领域。
  (五)完善配套设施 加大甲醇汽油推广力度
  建议尽快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如加油站和甲醇汽车,从而加快甲醇汽油的推广,在弥补我国油气资源不足的同时,也缓解甲醇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