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认知与风险防范——炼化项目上不上?
□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曹凤中
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事关穿衣吃饭问题的化肥、农药、化纤、皮革,到生活居住的塑钢门窗、建筑涂料、材料等,再到交通运输工具及其所用的燃料,人们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石化工业。航空航天、军工事业的进步也与石化工业息息相关。即使生态文明建设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石化工业的需求也十分迫切。
2013年5月16日昆明市因PX及炼油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这件事并非偶然,而是近几年发生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PX事件的翻版和持续发酵。
PX从一个建设项目演变为涉及社会稳定的问题,且已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但又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尽管这类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不尽相同的直接原因和复杂因素,但都体现了公众维权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这对未来我国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未来的大型石化项目实施时,要更加重视群众的诉求。大型石化项目建设不仅关系地方经济发展,也与群众利益紧密联系,涉及环境保护、安全保障、土地征用、居民搬迁、损害补偿等等。因此,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必须得到重视。大型石化项目的选址、建设,必须增加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推进决策过程和决策信息的公开化,完善涉及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沟通机制、调处机制,实现重大决策的程序法制化。
石化企业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及云南建设PX项目的合理性探讨
1.规划布局——大型炼化项目需要水源
新建项目选址必须进行综合的分析,我国石化行业存在着布局性环境风险, 选址必须进行环境经济分析。而从化学工业自身的特点来看,由于大型化工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源,化工项目建在水域附近具有合理性。
而在此前的系列报道3(《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第25期,4~5版)中,对我国PX的供需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数据显示,目前我国PX仍存在较大的缺口,要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上马PX项目是大势所趋。而PX项目需要大量能源,即将打通从缅甸进口石油的渠道,使得在云南建设大型炼油厂成为必然结果。而中石油选定安宁,相信也是对环境容量等经过充分论证的。
2.关键技术以及工艺流程的全面分析
在工程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项目相关资料(国内外同类项目的工艺、物料单耗、能耗、排污情况等) 的收集工作,掌握项目的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和产品方案, 以及产污装置、产污环节和具体位置等要素。其次要掌握工程分析的关键技术——物料衡算技术, 详细了解各个化学反应工段, 以及各反应工段的物料准确投入量、转化率以及收率。
在对工艺流程的分析中,要以工艺流程为基础, 以装置(单元) 或产生污染的辅助设施为单位, 细化到每一个工序, 剖析污染产生的环节(具体位置), 重点关注各工序输入输出的物质、反应的机理及反应的条件(有化学反应的工序)、转化率、回收率等。根据物料组分、性质, 从化学方程式中就可直观地看出“三废”及副产物的产生, 尤其要特别关注特征污染物和副产物, 判定污染因子。
在此前的系列报道4(《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第26期,4~5版)中,对PX的关键技术以及工艺流程作了详细的介绍。目前国际上典型的PX生产工艺主要有美国UOP公司与日本东丽公司联合开发的TatorayTM工艺等,运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PX的生产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一件对环境、居民造成严重危害的重特大污染事故。我国PX生产亦有20多年的历史,也未发生过一起爆炸或重特大意外事故。
3.审查污染物的排放与治理技术
石化项目容易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水、废气及废渣。除工艺过程产生“三废”外, 各生产设施内生产和管理人员活动还会产生生活废水和垃圾, 燃料燃烧时会排放燃烧废气, 自建污水处理站运行时会产生废气和污泥渣等。因此, 必须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 要求首先进行详细的污染源分析, 识别项目产生环境影响的各种污染因素(如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 及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准确掌握项目污染产生、处理及排放情况的基础上, 按照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或与国内外规模、工艺近似的同行业企业类比, 客观科学地评估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清洁生产程度和防治污染的措施,以及合理的总量控制建议。
此外,石化项目中不少原辅材料、产品、副产品均有一定的有毒有害性, 不少还兼有易燃易爆性。一旦发生泄漏、爆炸等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周围环境, 对环境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因此, 除了评价正常生产情况下建设项目排放的“ 三废” 及噪声的环境影响外, 还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进行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预测分析项目的环境风险值是否可接受, 并提出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在此前的系列报道2(《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第24期,4~5版)中,对PX与汽油的安全性能以及毒性做了详细的对比,PX的毒性与汽油的危险性相似,《国际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将PX列为低毒类化学物质,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PX并未列作危险化学品。PX的主要危险在于其易燃性,但经科学实验证明, PX发生爆炸所需要最低的浓度是1.1%,最高是6.6%,浓度范围是5.5个百分点。而酒精的爆炸下限是3.3%,上限是19%,浓度范围在15.7%,两者比较而言的话,酒精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要比PX更宽,机会更大。
全球PX需求量连年攀升,芳烃联合装置规模日益庞大。联合装置中污染源主要包括废旧催化剂、粘土、污油、含油污水、碱液、以及含硫、含氯、含油的尾气等,主要集中在处理石脑油的预加氢和芳烃催化重整(CCR)单元区域。针对污染源的特点,装置基本都配置了成套的针对性处理方案和关联环保措施,对固体类污染物一般采取深层掩埋或先焚烧后掩埋方式处置;对污油收集后处理多用作燃料;对含油污水先经过捡油,再送污水厂处理;对含硫、含氯尾气采取专门的脱硫、脱氯回收利用方式,之后再经燃烧处置;含油气体一般经集中收集催化转化后再送燃烧或排放。当然由于污染源种类较多、性质各异,生成和处理的工艺流程也长,污染物转移和处理途中也会有泄漏发生,由此也设立了针对性的检测方法。如设置大气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数据;装置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联锁保护系统完善,确保最大限度降低因生产过程中能量积聚而发生燃烧、爆炸的风险概率;所有高温热油泵在进、出口阀都装有气动或电动设施,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切断泄漏源。此外,生产区周围还设有围堰,即使在突发事件情况下,也能确保含油污水不会进入到清净下水之中。
彻底杜绝芳烃生产装置产生污染的确存在难度,但目前全球芳烃联合装置的操作已经向精细化操作发展,除了装置效率不断提高、装置能耗不断降低、产品利润率向好外,环保和污染控制措施也在同步发展,大至宏观的安全环保管理,小至设置取样分析密闭设备系统等,都在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操作方法。
4.防护距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为防止石油化工企业无组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造成污染和危害,保护人体健康,制定了《炼油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设置防护距离的目的就是留出一定的空间距离, 让产生的恶臭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通过扩散后在居住区边界的浓度降低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必须科学确定防护距离, 距离过大, 浪费宝贵土地空间资源,增加企业负担;过小, 则达不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对一般项目来讲, 确定防护距离主要是对卫生防护距离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进行比较和选择。
人体健康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以及在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包括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等,但是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并通过健康影响评价确定选址的可行性。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PX定义为第三组致癌物,即现有的证据不能证明其对人类致癌。因此将PX与“高致癌物”联系在一起是不科学的。“建设PX项目的安全距离要达100公里,”更是无稽之谈。统计资料显示,国内目前的13家PX企业,除乌鲁木齐和辽阳化纤外,均集中在沿海和沿江的经济发达地区,并与居民区紧邻而居。福炼乙烯(在泉州)距附近居民区300米;南京扬子石化距居民区2公里左右;青岛丽东化工距华欧北海花园的居民区只有100米;上海金山石化距居民区600米。而在国外,年产PX 260万吨的日本千叶石化,与居民区无明显界限;埃克森美孚化工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281万吨PX项目被居民区所环绕;埃克森美孚位于新加坡裕廊岛的37万吨PX项目与居民区距离不到1公里。
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治理模式
我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正是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开始追求舒适、优美、健康的生存环境的必然产物,同时,公众参与也是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巨大动力。
在重大化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政府、公众构成了参与的主体,也是博弈体系的主要力量。企业代表资本与技术,是项目的投资方;政府拥有行政力量,是监管者;而公众则是环境问题的承担者,也是利益最相关群体。而在许多地方,公众无从了解化工项目审批和建设的完整真实信息,基本是偶然发现项目“不合法”或“不合理”,而此时的项目,要么未作环评却已违法开工,要么环境影响评价已在公众参与不充分的情形下结束。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公民基本无从了解,更别说参与。
一系列PX群体事件的背后,很大的原因在于公众不了解具体情况。如果地方政府能从立项之初开始行使监管职责,尊重公众的环境权,实施信息公开化,让立项决策过程透明,让包括审批、环评等在内的所有本已明文规定的程序不形同虚设,PX项目未必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要坚持公众参与的正确方向。首先需要深入了解项目的污染情况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真实情况。政府必须实施信息公开化,提供条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目前,我国环境项目在信息公开上还有很多不足。首先在规划时,没有征询公众的意见,或者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不向公众公开,或者很有限地向公众公开。我国相关法律不健全和一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造成项目建成之后,公众接受度非常低。相关信息不公开是公众产生恐慌的直接原因。而环评报告的公开,能让公众和专家有参与意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把可能的风险考虑在内,在这种前提下再建设这个工程,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保证项目的安全。
必须规避邻避效应,使公众理性参与。邻避效应是指居民或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化工厂等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由于利益驱动,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五个字母的英文简称NIMBY(邻避),意指居民希望保护自身生活领域,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的干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邻避效应正成为一个潜在的冲突因素,这一点要引起有关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高度警惕。
当前,云南1000万吨石油炼化项目已经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公众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应该遵循“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提高公众认知,架构“政府、企业、公众”共同治理模式,共同建设舒适、优美、健康的生存环境。
尾声:截止到本期,“大型科学专题——科学认知PX 解惑公共安全疑虑”的系列报道已经全部结束。值此系列报道结束之际,本刊特向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元一教授,以及为本系列报道进行权威解读的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曹凤中、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刘中勋、中国化工信息中心胡世明等专家表示感谢。
尽管此次系列报道已经结束,但是提高公众认知、共促环境安全的步伐才刚刚开始,我们将持续关注可能引起社会大众误解的化工产品以及化工项目,力争为公众还原真实的化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