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工业规模化、一体化发展
□ 中油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 郭贞姬 □ 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苏东明
能力集中于两大集团
随着茂名石化、上海石化等新建、改扩建装置的投产,2012年国内新增炼油能力为3500万吨,全年国内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75亿吨,比上年增加6.5%,千万吨级炼厂数达21座。受国内石油消费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国内炼油装置平均开工率下降2个百分点,由2011年的87%降到85%。
我国炼油能力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公司,其炼油能力分别为1.7亿吨和2.6亿吨,占全国总能力的74.8%;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化集团、中国兵器及其他炼油企业合计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45亿吨,占25.8%,同比上升了1.6个百分点。2012年国内千万吨级炼油企业情况见表1。
目前国内炼油能力位居前10位的企业有中石化旗下的镇海石化、天津石化、上海石化、茂名石化、金陵石化、广州石化、福建石化、高桥石化等8家,中石油旗下的大连石化,中海油旗下的惠州石化,地方炼厂企业无一入选。国内前10位的炼油企业的合计炼油能力为1.57亿吨,占国内总炼油能力的27.2%。
我国炼油工业将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继续实现较快发展,炼油总规模将继续扩张,目前在建、拟建中的炼油项目有11个,其中包括中国石油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合资的广东石化2000万吨重质原油加工项目。该项目是世界首个一次性投资建设重质原油加工能力为2000万吨的项目,加工委内瑞拉重质原油,采用最先进的欧美清洁化炼油工艺,生产汽油、航煤、柴油等车用燃料,成品将全部达到欧Ⅳ至欧Ⅴ标准。项目计划在2014年底建成投产。这些新增项目总能力约1.3亿吨,加上地炼等规划项目,预计2015年国内总炼油能力将达到7亿吨,千万吨级炼厂增至30座左右。目前国内部分拟、扩建大型炼油项目计划情况见表2。
2012全年累计生产原油2.07亿吨,同比增长2%,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12年,全年原油加工量为4.68亿吨,较上年增长3.7%。其中,中国石油原油加工量占31%,达到1.47亿吨;中国石化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9%,单月原油加工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2012年我国成品油产量2.82亿吨,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年略有减小。其中,汽油产量为8975.6万吨,同比增加10.3%;煤油产量为2131.4万吨,同比增加13.7%;柴油产量为1.70637亿吨,同比增加2.3%。
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石油消费需求可望得到实质性改善,加之两大石油公司新建炼厂陆续投产,预计2013年新增炼油能力3950万吨,同比增长6.9%,总炼油能力将达到6.15亿吨;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2460万吨,将达到4.89亿吨,增长3.4%。
表1 2012年国内千万吨级炼油企业情况 万吨
所属集团 企业名称 所在地 加工能力
中国石油 大连石化 辽宁 2100
兰州石化 甘肃 1050
大连西太平洋石化 辽宁 1000
广西石化 广西 1000
抚顺石化 辽宁 1150
独山子石化 新疆 1600
吉林石化 吉林 1000
辽阳石化 辽宁 1000
中国石化 镇海炼化 浙江 2300
上海石化 上海 1600
茂名石化 广东 2000
广州石化 广东 1300
金陵石化 江苏 1350
天津石化 天津 1500
福建石化 福建 1200
高桥石化 上海 1100
燕山石化 北京 1000
齐鲁石化 山东 1050
青岛炼油 山东 1000
中国海油 惠州石化 广东 1200
地方炼油厂 山东东明石化 山东 1150
表2 目前国内部分拟、扩建大型炼油项目计划情况 万吨
企业名称 原有能力 建后能力 计划投产时间
洛阳石化 800 1800 “十二五”期间
四川石化 - 1000 2013年
华北石化 - 1000 2013年
中石化泉州 - 1200 2013年
中海惠州 1200 2200 2014年
中科炼化 - 1500 “十二五”期间
兰州石化 1050 2000 “十二五”期间
重庆炼化 - 1000 “十二五”期间
广东石化 - 2000 2014年
燕山石化 1000 2000 “十二五”期间
中俄东方石化(天津) - 1300 2015年
市场缺口难以弥补
2012年,国内累计进口原油2.71亿吨,比上年增长7.3%;原油进出口相抵,全年累计净进口原油2.67亿吨。中东是我国石油进口最主要地区,进口量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6500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1.3亿吨,占我国海外进口原油的48.5%。其中,沙特是我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占总进口量的19.6%。
2012年,我国出口原油总量为243.49万吨,主要出口到日本、朝鲜、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2012年国内成品汽油进口量为0.45万吨,出口量为292.19万吨,净出口量为291.74万吨,同比减少27.6%;成品柴油进口量为94.71万吨,出口量为186.22万吨,净进口量为57.82万吨。预计2013年我国原油净进口将达到2.66亿吨,净进口量将比2012年增加6.4%。
发展趋势
(1)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发展 截至2012年底,世界共有655座炼厂,平均规模达到679万吨。排名世界前十位的10家炼油公司的炼油总能力达到16.41亿吨,占世界总能力的36.9%。规模在2000万吨以上的炼厂达到21座。世界主要石油公司为了持续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加强炼化一体化基地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日本东京湾地区、韩国蔚山、新加坡裕廊岛、沙特朱拜勒和延布石化工业园区等一批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工业园区。其中,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炼化基地,炼油能力达到3.93亿吨,占美国总炼油能力的44%。该地区还集中了美国95%的乙烯产能。日本东京湾地区的炼油能力占全国的39%,乙烯能力占56%。
(2)需求东移,亚洲和中东是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者 全球经济的持续扩张和亚洲的亚非的人口膨胀,促使石油需求增长的动力。经济活动与能源消费能力密切相关,随着新兴经济体逐渐成熟,世界GDP将以3.5%的年均速率增长至本世纪30年代,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稳步增长。在新政策情景中,60%的需求增长来自中国(占总量的33%)、印度和中东地区,而俄罗斯将成为全球第四大石油消费国。而另一方面,美洲、欧洲及亚太其他国家需求量变化很小。
(3)美国将转进口为出口,重塑世界能源格局,欧亚对外依存度上升 美国将在2020年前超越沙特,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同时石油效率的提升使需求下降及石油供应增加。在开发轻质致密油和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的技术推动下,美国石油及页岩气产量将大幅提升,这些资源的大量出口抵消逐渐下降的石油进口,预计至2035年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将大幅下滑至30%以下。而与其相反的是,其他石油进口国将更加依赖进口。韩日仍基本依赖进口;东盟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70%以上;中国、印度进欧洲自给率都将下降。这一发展趋势将推动国际石油贸易方向加速东移,从中东到亚洲各市场的战略通道安全问题将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4)世界原油质量将继续趋于重质化、劣质化 目前世界剩余可采石油资源中70%以上为重质资源,低硫和轻质原油产量将不断减少,轻质原油成为越来越稀缺和昂贵的资源,从开采常规石油时代将转化为开采重质、劣质原油的时代。目前,加拿大、美国等国纷纷投入超重油、油砂的开采,甚至沙特、科威特等产油大国也加入了重质原油开发的大潮。随着原油重质化、劣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委内瑞拉超重油、加拿大油砂沥青等重油资源的可采储量和产量逐步上升,炼油加工难度增大。重油加工深度、反应苛刻度也必然相应要加以提高。
(5)产品标准和燃料清洁化将不断提高 世界各国对炼油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形势下,对生产过程的低碳节能和石油产品的清洁环保质量要求日趋严格。车用燃料的质量趋势是向高性能和清洁化方向发展。汽油要求低硫、低烯烃、低芳烃、低苯和低蒸汽压;柴油要求低硫、低芳烃(主要是稠环芳烃)、低密度和高十六烷值。2010年后,美国炼油厂平均汽油硫含量达到15 ppm以下,达到无硫燃料阶段;欧盟自2009年1月起要求各成员国所有汽油的硫含量必须降至15 ppm以下,达到无硫燃料阶段;日本从2005年起汽油硫含量降至50 ppm以下、2008年进一步降低到10ppm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