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国内外化工园区发展浅析
2013年34期 发行日期:2013-08-30
作者:zhoukan2012

 

国内外化工园区发展浅析
□ 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朱明 郝敬泉 查志伟
  世界化工园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采用基地型集中模式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形成了诺科、贝敦和迪尔派克等一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聚集区,开创了世界化工园区大规模建设和发展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及西欧发达国家借鉴美国模式,在日本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湾、大阪湾等地区,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和德国路德维希港等地区,逐渐发展形成较为集中的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近30年来,发展中国家在化工园区建设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韩国蔚山、丽川、大山,沙特的朱拜勒和延布,泰国的马塔保,印度的贾姆纳加尔等地区,先后建成一批世界级规模、产业聚集程度高的石化工业园区。
 
化工园区发展现状和特点
  1.国外概况
  发达国家建立化工园区已有几十年历史,大多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设施、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等硬件优势,并且还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以及科技研发和市场预测等共同特点。每个化工园区因客观地理位置、实际运作环境等多项因素,又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美国休斯敦化工产业园区的产出占美国基础石化产品生产总量的45%以上;欧洲的化工园区以其多地点运作的丰富经验(德国ChemSite化工园区)、复兴原有产业设施(德国法兰克福工业园)等特色引人注目;新加坡裕廊岛石化园区则因其上佳的地理位置和毗邻亚洲石油产地的资源优势备受业界关注。
  “一体化”是国外著名化工园区建设的最核心理念。无论是陶氏化学在莱比锡创立的“ValuePark”(价值园),还是巴斯夫在路德维希化工园区推崇的“Verbund”(联合体),其核心内容都包含“一体化”的理念,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园区和新加坡裕廊化工园区的快速发展也都是得益于“一体化”的模式。
  2.国内概况
  我国的化工园区建设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化工行业在环境保护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以及在国家和地方的许多扶持政策下,我国化工企业向集团化、大型化转化,形成了许多化学工业集中区。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调研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共有141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29家;省级化工园区112家。我国化工园区形成了四种发展模式:
  一是联合生产模式。典型代表是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和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等。这类园区一般规模大,以世界级规模的炼油乙烯装置为龙头,以产业和产品链的衔接为纽带,建设公用工程“岛”,实现水、电、热和气的集中供应,采用国际化的开发理念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二是联合组团模式。典型代表是四川泸州“西部化工城”。这类园区一般是借助其丰富的煤、硫铁矿、天然气等资源和已具备的化工产业优势,向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油脂化工基地等方向发展。
  三是核心企业模式。典型代表是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山东鲁北企业集团和齐鲁化学工业园区等。这类园区一般是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以特色产品为核心辐射、扩张而建设的化工园区。这类园区的产业基础比较扎实,产品特色比较鲜明。
  四是复合共生模式。典型代表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工业园区、沧州临港化学工业园区和浙江衢州沈家生态工业园区等。这类园区一般是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将原来分散在城区的老化工企业,集中搬迁到规划建设的化工园区内。这些园区的建设,既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从国内外化工园区可以看出,化工园区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依靠主要消费区或资源地,交通运输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关联产业发达;二是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明显;三是发挥自身优势,重视特色化建设;四是采用全方位一体化的建设和生产运行理念;五是投资主体之间以产业链和产业关系为纽带,合作关系长期稳定。
 
世界化工园区的发展方向
  1.绿色化
  化工园区的企业要发展“绿色化工”,在产品与技术方面,实现清洁生产,尽可能地发展环保型产品,采用信息化技术等。在节约能源和资源方面,采用先进工艺技术,降低原材料消耗;配备废水、废气、废固处理设备,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放量;增加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2.循环经济
  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区内上、下游企业合理布局,上下游产品连接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网,资源实现综合利用。通过应用化工系统工程的方法,优化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使之高度集成,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副产品的产业共生链网,以达到环境友好,资源、能源与原材料等的最优化利用。
  3.“一体化”
  以产业和产品链的衔接为纽带,建设公用工程“岛”,实现水、电、热和气的集中供应,通过对园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整合,实现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的模式。
 
我国化工园区面临的问题
  1.缺乏统一宏观规划,产业特色不突出
  虽然我国化工园区生成方式有多种,特别是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经济技术起点不同,但各园区仍主要集中于精细化工、化工制药、新材料等领域,缺乏产业特色和区域分工,不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发挥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从全国来看化工园区的布局和建设缺乏宏观的引导和信息服务,出现了定位不明、盲目布点、重复建设等现象。
  2.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不协调
  部分地方已建成的化工园区与城市总体规划缺乏统一协调,园区的发展也缺乏整体规划;各地正在规划的化工园区无统一的建设标准,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化工园区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影响长远发展。
  3.安全、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以及石化化工的发展情况,部分企业与城区、居民区以及周边企业的安全距离进一步缩小,安全隐患增大;一些企业位于江河水源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区,影响饮用水安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化工项目有从发达地区向安全环保投入不足的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超大型装置及密集化布局使安全环保风险加大等问题。
 
发展建议
  1.国家产业规划主管部门应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引导化工园区的规划建设,着力培育特色化工园区。企业既应认真考虑本区域的市场、资源和技术条件,又要深入研究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在相互结合中找到切入点,利用产业集聚的优势促进高端领域的技术创新。
  2.化工园区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加剧了安全与环境的风险。在园区开发阶段,要科学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应结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按照一体化建设、分层次布局的原则科学制定。园区的设立应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禁止在人口集中居住区、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设立园区。
  3.绿色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行业布局调整、产业升级、兼并重组、搬迁改造、危化品管理、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密切相关,涉及面广、涉及部门较多。因此,急需建立绿色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对地方建设绿色化工园区进行指导和规范。有必要借鉴国外一流化工园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本质安全等现代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及我国化工行业实际,出台相关政策,对化工园区在合理选址、安全总量控制、产业链设计、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共享、能量梯次利用、土地集约和生态环境友好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提高化工园区的建设标准及入园企业的准入门槛。
  4.化工园区要形成综合竞争力,必须重视内部一体化程度,增强成本意识,尽量形成产品原料互供,将各个工厂用管道相互连接,形成增值链。需充分考虑利用化学工艺流程所产生的能量转换为蒸汽,为其他工厂的生产流程提供能量,追求生产、能源、废物流通、物流以及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优。
  5.化工园区要重视物流规划,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储存要合理,以贴近资源、贴近市场为原则。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