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412
原料路线多元化 乙二醇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 燕 丰
乙二醇(EG)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纤维和防冻剂,此外还可用于生产不饱和聚酯树脂、润滑剂、增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炸药等,用途十分广泛。
目前,我国乙二醇的生产技术可分为石油路线和非石油路线。我国石油路线乙二醇生产技术全部为引进,引进技术包括英荷壳牌公司(Shell)、美国科学设计公司(SD)以及美国DOW化学公司(原UCC公司)的技术。非石油路线主要主要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以煤或者天然气为原料制备乙二醇工艺技术。
产能不断增长 行业特点发生变化
近两年,我国先后有多套新建乙二醇装置建成投产,尤其是煤制乙二醇生产装置发展迅速。截止到2013年8月底,我国乙二醇的总生产能力达到500.8万吨。2013我国乙二醇的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1。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乙二醇行业的生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我国乙二醇的生产形成了石油路线和非石油路线(主要是煤或天然气气路线)多种生产工艺并举、大中小型生产规模共存、引进技术与国产技术相结合的格局。世界上SD、壳牌和陶氏等世界著名乙二醇生产公司的技术在我国均建有生产装置。2009年,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开发的煤制备乙二醇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志着我国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气路线开发成功。目前,我国采用非石油法工艺路线的乙二醇生产能力达到85.0万吨,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6.97%。采用石油法工艺路线生产能力为415.8万吨,约占总生产能力的83.03%。
(2)技术开发主体多元化。我国石油路线乙二醇生产装置都是引进国外技术,而煤化工工艺技术则是国产技术,在此技术中,除了福建物构所-丹化科技集团之外,还有如华东理工大学-安徽淮化集团以及上海浦景化工、鹤壁宝马集团和五环工程公司以及湖北省化学研究所、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和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天津大学、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以及上海正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企业正在进行煤制备乙二醇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成果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3)原料来源多样化。除了以传统的乙烯为原料之外,山东华鲁恒升集团公司和新疆天业集团利用电石炉尾气建成乙二醇生产装置。浙江宁波禾元化学有限公司利用甲醇制为原料生产乙二醇;此外,还将建设以工业弛放气中的H2和CO为原料合成乙二醇的工业生产装置。
(4)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前,我国乙二醇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公司手中,近几年,由于外资以及民营资本的介入,打破了我国乙二醇产业由中国石化、中石油一统天下格局,形成了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为主体,民营合资企业为辅的竞争格局,生产主体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5)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生产集中度逐渐提高。与以前小规模的一窝蜂投资方式明显不同,在新建聚乙二醇装置中,无论是国有资本、民营资本还是外来资本,各投资主体都选择了规模化、技术化的投资策略,年产规模大多在20万吨以上,大大增强了我国乙二醇的装置经济性以及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5)产能分布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以前,我国乙二醇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近两年,随着我国煤或天然气为原料制备乙二醇装置的陆续建成投产,使得我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内蒙古、河南、山西以及新疆等省市的乙二醇产能增长较为迅速。今后几年,随着大批煤化工制备乙二醇新建装置的建成投产,这些地区的产能变化将更为明显。
表1 2013年我国乙二醇的主要生产厂家情况 万吨
生产厂家名称 生产能力
中石化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8.0
中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 20.0
中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 6.0
中石油吉林石油化工公司 15.9
中石化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4.0
中石化扬子石油化工公司 26.2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公司 60.5
中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 10.0
中石化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 6.2
中石油新疆独山子石油化工公司 5.0
南京扬子-巴斯夫有限公司 30.0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35.0
内蒙古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 20.0
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 55.0
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 36.0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
河南煤化集团新乡永金化工公司 20.0
山东华鲁恒升集团公司 5.0
河南煤化集团濮阳永金化工公司 20.0
河南煤化集团安阳永金化工公司 20.0
浙江宁波禾元化学有限公司 50.0
中国石化武汉石油化工公司 28.0
合计 500.8
煤化工装置将成为未来产能主要增长点
由于目前我国乙二醇的生产能力和产量还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因而有多家企业准备新建或扩建乙二醇生产装置。在2013~2017年新建或者扩建项目中,中石化和中石油的项目大都采用石油乙烯路线,装置新增生产能力约为152.0万吨。由于煤制乙二醇相比煤制油、煤制烯烃的投资要小得多,产业链也比后两者短,市场需求明确,准入门槛低,推广起来更加容易,加上发展煤通过合成气制备乙二醇,符合我国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是国家鼓励类示范性项目,因而掀起了项目投资热。初步统计,目前在建或者计划建设的煤制乙二醇装置生产能力达到约600.0万吨。经相关人士预测,在众多的煤化工制乙二醇项目中,2017年以前最多有一半能够建成投产,因此,预计到2017年,我国乙二醇的总生产能力最多能够达到约950万吨。
产品大量进口 中东是主要来源地
虽然近几年我国乙二醇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增长较快,但由于聚酯等工业的强劲需求,仍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每年都得大量进口,且进口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根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乙二醇的进口量为251.61万吨,2006达到406.13万吨,2010年突破600万吨,达到664.41万吨,同比增长约14.00%。2012年的进口量进一步增加到796.53万吨,同比增长约9.56%。2013年(1~6)月份的进口量为411.83万吨,同比减少约0.34%。
我国乙二醇的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亚洲和北美地区。中东地区乙二醇主要采用廉价的乙烷为原料进行生产,且其生产能力大大过剩,是我国乙二醇的主要进口地区,2012年我国来自该地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3个国家的进口量合计达到461.58万吨,约占总进口量的57.95%,同比2011年的433.81万吨增长约6.40%,
产不足需 展前景看好
近年来,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乙二醇的消费量不断增加。2003年我国乙二醇的表观消费量只有346.20万吨,2007年增加到658.28万吨,2012年进一步增加到1097.75万吨,同比增长约7.47%,2007~2012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0.76%。与此同时,虽然近几年我国乙二醇的生产能力和产量有较大增加,但由于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产品自给率仍较低。2003年自给率为28.00%,2007年下降到27.09%,2012年产品的自给率为27.54%。近几年我国乙二醇的产量、表观消费量以及产品的自给率情况见图1。
聚酯是我国乙二醇的主要消费领域,约占总消费量的93.0%。我国聚酯产能经过前几年的过度发展,面临产能相对过剩的局面,装置的开工率逐年下降,一些小聚酯企业逐步退出竞争。另外,近两年,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等的影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量减少,对乙二醇等原料的需求量也相应减少。此外,我国纺织行业还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生产原料、能源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等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速度将会放缓。由此将会导致对乙二醇需求量的减少。但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乙二醇在防冻液上的应用量将会有所增长。总之,今后几年,我国乙二醇的需求仍将会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将有所放缓,预计2017年我国对乙二醇的需求量将达到约1300万~1350万吨,而届时的生产能力只有约950万吨,产不足需,仍需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
避免盲目投资
(1)近几年,我国乙二醇产能扩张较快,但由于装置开工率不是太高,加上下游PET需求量增加,故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乙二醇依然存在较大缺口,仍需要大量进口。虽然我国煤制乙二醇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煤制乙二醇技术总体还处于商业化生产前期,尚未完全成熟。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指导发展,大规模推广仍需十分谨慎,以避免企业之间进行盲目新建或扩建装置,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无序竞争。
(2)目前,我国乙二醇的生产主要采用石油乙烯工艺路线,技术主要依靠进口。今后重点是开发和使用新型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催化剂。石油资源短缺、油价持续攀升的现实和乙二醇市场需求的驱动,使得我国煤制乙二醇技术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煤制乙二醇技术总体还处于商业化生产前期,尚未完全成熟,在加氢催化剂的稳定性、使用寿命,产品质量,以及生产工艺中一氧化碳脱氢反应器、催化耦联羰基化反应器、亚硝酸酯再生反应器等工程放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应该加大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解决现有合成气羰化加氢生产乙二醇技术的难点和瓶颈,实现现有装置的满负荷运行,酌情开展新的示范;依托大型示范工程,重点解决草酸二甲酯合成反应器和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器等主要设备放大、合成水处理与回用,乙二醇精馏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等问题。
(3)我国乙二醇主要用于生产聚酯,消费领域单一,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别较大,消费应用领域亟待多样化。应该加大在不饱和聚酯树脂、润滑油、增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炸药、涂料、油墨等行业下游相关产品的应用开发力度等其它领域的应用开发力度,逐渐改变用途单一的局面。
(4)积极开发乙二醇生产新技术。我国的乙二醇装置只有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采用自己开发的技术,其余装置均采用国外引进乙烯路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尤其是在环氧乙烷催化水合法、碳酸乙烯酯法、合成气直接合成法、纤维素催化转化法合成乙二醇技术开发方面,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和高校己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大进展,应该持续开展并早日取得突破,形成自有技术,以推动行业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