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硅产业解困进行中
2013年40期 发行日期:2013-10-17
作者:zhoukan2012

硅产业解困进行中
□ 仲伟科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潮中,任何产业、企业都不能无动于衷,否则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即使积极参与,也不能确保转对了方向,那么怎么才能把握好机会和方向?对此,在近日召开的2013中国(东海)硅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全国硅产业的专家学者们汇集“水晶之都”江苏东海,共同探讨硅产业的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硅产业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截至2012年,我国石英坩埚的产能名列世界前茅;自主开发的高端石英玻璃产品已经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在电光源、半导体、光伏市场的消费增长速度世界领先;金属硅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74%;有机硅生产和消费量均已成为世界最大;2012年多晶硅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大多数硅深加工产品目前在我国都能生产。但在成绩的背后,则是一串“难看”的数字:2012年我国单晶炉和石英坩埚开工率均不足1/4;金属硅开工率32.8%;多晶硅35.3%;有机硅单体54.5%;单硅烷不足8%。数字残酷得令人绝望,出路何在?
  
    石英玻璃原料缺乏之谜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和《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高品质石英玻璃制品(应用于半导体用石英坩埚、半导体扩散管、光纤包层管等核心器件)、高纯熔融石英陶瓷粉料、太阳能硅多晶铸锭用石英陶瓷坩埚、石英玻璃纤维都被确定为重点发展产品。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的石英玻璃专家王玉芬表示,我国目前石英玻璃年产量在5万吨左右;产值约41亿元,是2006年的一倍,发展速度惊人。但目前石英玻璃产业面临着优质高纯石英原料、光纤用高纯低羟基合成管、半导体用高纯石英玻璃材料、高纯高均匀大尺寸石英玻璃等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
  石英玻璃的主要原料是以硅石加工而成的高纯石英砂。从天然岩石矿物直接提取超纯石英砂是目前世界上生产高纯石英砂的最先进技术。世界供求方面,俄罗斯、日本和德国等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除了巴西出口未经加工的水晶原矿外,目前世界高纯石英砂出口市场基本上由美国尤尼明集团公司(Unimin Crop.) 控制。
  我国石英玻璃原料生产和石英玻璃产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同步生产,但技术进步很慢,到本世纪初才得以快速提高。东海县金孚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小宁指出,由于矿源的原因,我国目前尚不能大批量生产高档石英玻璃原料,每年需从国外进口中高档石英原料约3万吨,用于生产高档石英玻璃管和石英坩埚、石英器皿、器件等。
  从资源总量上看,我国石英矿并不匮乏。但由于国家在石英资源的使用上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统一对石英矿资源的普查和钻探、评估,致使很多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纯石英资源被浪费了,才造成目前优质资源紧缺的局面。
  王玉芬表示,要解决石英玻璃行业的问题,急需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扶持,行业内需加强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技术合作,推进高档材料国产化进程,缩小与国外的差距。这也是打破国际垄断,发展民族基础材料工业必经之路。
 
    “错觉”造成的坩埚产能过剩
  石英坩埚是生产硅单晶体所必需的石英容器,属于拉制单晶硅的消耗性器皿,每生产一炉单晶硅就用掉一只石英坩埚。因为单晶硅是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所以对石英坩埚的要求十分苛刻。随着国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太阳能发电工业的飞速发展,石英坩埚使用量增长很快,导致石英坩埚的极度紧缺,一度出现了“一埚难求”的局面。受此影响,石英坩埚项目蜂拥而上。阳光硅谷电子科技公司总经理贾建亮透露,目前我国共有360条石英坩埚生产线,合计产能370万只/年。同时,我国建有17000~20000台单晶炉,满负荷生产每年需要200万只石英坩埚。尴尬的是,目前单晶炉开工率不足1/4。
  这种由于规划缺失、投资时机错觉而造成的“极度紧缺”与“大量过剩”之间的短期交替现象,已经在我国很多产业中出现过了,而且这种现象还在不停地上演,如何避免?值得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投资者们深思并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多晶硅前途见“亮”
  因为涉及到飞速发展的新能源和电子材料,最近几年中国多晶硅产业出尽风头。受德国1998年10万天棚计划和2004年光伏法案实施的影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太阳电池产量连续六年世界第一。但该产业对出口依赖太强,这个弊端随着2012年各国之间贸易纠纷不断升级而爆发,尚德第一个“中枪”。
  作为上游,中国多晶硅产能由2010年9.8万吨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20.1万吨,开工率仅仅35.3%,比2011年下降22个百分点,进口8.65万吨。 2012年开始,国内多晶硅价格直线下跌至11万元/吨,而进口多晶硅进口价格跌至15美元/公斤以下,均远低于国内外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一个本来很“阳光”产业顿时让众多明星企业“沦陷”。
  光伏“中国工厂”建好了,买家却突然消失了,政府惊动了。怎么办?拉动内需。好在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发展潮流,于是关于光伏产业的政策一个接一个登台了。今年9月更是密集,首先是9月16日商务部公布了对美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反补贴初裁措施,加上7月商务部已经对美国进口多晶硅采取反倾销措施,称之为“双反”。第二条利好是9月17日,由工信部主导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在结束意见征求之后正式对外发布。第三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9月23日发布了《关于光伏发电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上述三个措施都代表了政策风向标,信心支撑更大于实际效果。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纷纷复产,国产多晶硅价格受到支撑,行业开工率进一步回升。但目前多晶硅价格仍旧低于一些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停产企业一边技改,一边期待更多“亮光”。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