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破产的秘密:“一业独大”末路警示
□ 记者 王艳丽
事件:12月3日上午(北京时间4日凌晨),美国联邦破产法官罗兹做出裁决:底特律市符合联邦破产法第9章的相关规定,符合申请破产保护的资格。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汽车之城”正式宣告破产,它也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城市。
秘密之一 从“汽车之都”到“悲惨之城”
底特律曾是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的汽车工业中心,全美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总部都坐落于此,所以曾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之城”。
世界汽车工业的诞生和发展都与它紧密相关。1896年,亨利·福特在位于底特律的厂房里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1914年,由老福特首创的流水线作业,不仅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兴盛,更直接带来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 “柯立芝繁荣”,成为美国进一步崛起的基石。
但是现在,底特律空关着的残破房屋、久无人修的街道、人烟稀少的马路……这一派萧条的景象,让人感觉是一座废城,而不是昔日昌盛一时的“汽车之城”。《福布斯》杂志曾评底特律为“2012年美国最悲惨的城市”,真的是名副其实。如今,这座苟延残喘的城市,在多年财政赤字的折磨下,终于破产了。
我们不由得会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座曾享誉世界的汽车名城一夜间沦落破产呢?专家分析指出,底特律兴衰背后最大的因素,是它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的变迁。
底特律位于伊利湖畔,兴起于18世纪,当时内河水运依然是美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身处五大湖水路战略要地的底特律,逐渐成为交通枢纽,一跃成为美国的重工业中心,逐步使美国摆脱了对欧洲进口工业品的依赖,底特律的历史地位由此奠基。但在远洋运输不再充满风险的今天,底特律的地理优势已经荡然无存。随着产业布局全球优化,新的工业中心在美国南方更靠近沿海港口的地方展开。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底特律致命一击:三大汽车公司裁员14万人;2009年,克莱斯勒和通用相继宣布破产。“底特律市的问题不是新闻,40年来,它和美国汽车工业经受了同样的衰退”,《福布斯》如此评价道。
秘密之二 从“底特律破产”谈“可持续发展”
底特律是所谓“大厦集群”的受害者。它的城市发展采用了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大规模修建办公楼、体育场馆、交通设施等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战略。这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先行的模式,使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单一的汽车业,违反了城市多元化的本性,失去了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最终让底特律成为美国汽车业衰落的直接受害者。
这种单一产业的城市发展模式,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城市经济增速往往快于全国经济的平均增速。然而经过长期过度开发使用之后,必然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下行业竞争力强,抑制了对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动力。一旦出现经济下行等环境因素,这些单一产业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也会严重低于综合型城市。
除了产业枯萎的客观因素,产业布局者缺乏战略眼光,未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方法,导致在产业经历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未及时调整产业方向,无疑也是酿成底特律今日之殇的重要原因。
秘密之三 “底特律破产”之后 沉沦还是重生?
底特律破产了,但是它是否真的就此消沉,还是会借此机会迎来新的春天?专家指出,它的未来如何还需要我们用时间去观察。
“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政府将免除过去债务及对工会的福利等,从而减轻长期以来沉重的包袱。”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何伟文指出。在他看来,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并非真正破产,而是可在减负后,通过重组和引入新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点和收入来源。历史上也确实有过这样成功的案例。
匹兹堡10年前曾是美国的钢铁总部,没落并申请破产保护后大力发展电子、机械化工、医药等新兴产业,从而获得重生。如今的匹兹堡,充满生机与活力。“底特律这个一度骄傲和繁荣的城市现在无法还债……它符合破产条件,可是它也有重新开始的机会。”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法官史蒂文·罗兹12月3日裁定底特律破产保护时如是说。
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预测底特律的未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革新才能涅槃。未来,底特律需要加强产业人才结构调整,加强再培训,并引入高新产业等才能有望恢复往日的繁华。
秘密之四 从“底特律破产”看中国“城市发展”
底特律的破产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它的破产历程对我们来说非常有价值。尽管中美体制不同,“底特律事件”不会在中国上演,但是其带给中国的城市建设和产业改革发展的启迪值得深思。
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我国每年都曾有很多城市宣称要成为“中国的底特律”。以长春为例——长春汽车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一直试图复制底特律的辉煌。但是金融危机让这个“一业独大”的汽车城遭遇寒冬,也暴露高速增长背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等种种问题。
幸运的是,长春拥有东北三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自身发达的交通轨道运输产业。面对底特律危机,长春拉长农产品加工业、轨道客车制造,提高创新能力,降低对汽车工业的依赖性。
事实上,在过去三十年的城市发展中,我国有太多的地方政府参与到经济和产业的决策中,大批地方官员本着“在我任期内兴建一批符合经济周期产业”的目标,强制性地将城市发展模式锁死,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个单一产业主导经济死路模式下的“鬼城”。但实践证明,政府往往不比市场更聪明。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营造出优秀企业或产业发展的平台,而非变身为企业或为企业鼓与呼。
这恰恰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的“政府改革简政放权”的大思路。“也是当前我国政府‘转方式、调结构’中重点考虑的对象”,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所主任林伯强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2月3日,我国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设想。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这是我国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发布的首个国家级专项规划。这份以2013年至2020年为时间段的规划,列出了中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名单。而其中67个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被列为“衰退型城市”,被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在林伯强看来,中国一些资源型城市不仅与底特律面临着相似的困境,而任其发展下去,结局可能会“更为危险”。“底特律破产了,至少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在中国一些西部地区,资源的枯竭加之生态的破坏,将最终导致人与城市的共同消失。”《规划》的可贵之处在于,在摸清了中国资源型城市“家底”的基础上为其“松绑减负”,并各据所需“增加营养”,使其实现多元化发展。
可以看出,城市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企业产业的创新与转型升级,而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同时借助国家政策和市场的自发力。政府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放松行业准入限制,让企业自发地追求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总而言之,对于资源型或靠单一传统产业支撑发展的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如果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底特律”。
延伸阅读
* 城市资产:包括这个城市政府可用于支配的全部资产,包括可供出售资产、卖地收入、税收等财政收入。
* 城市负债:包括这个城市应支付的各种政府债务,包括该城市所发行的各种地方政府债、政府确保民生的养老、医疗等各种福利。
* 城市破产的条件:一般意义上讲,城市破产多发于城市因债务无法偿还的条件下即债务危机。当城市负债出现或明显出现大于城市资产的时候,就会出现地方债务危机,类似于现在欧洲的欧债危机,当该市无法偿付这些负债时,就只能选择破产来寻求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