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煤制天然气给中国带来新隐患
据英国《卫报》11月5日刊登题为《中国减少雾霾计划可能加剧对水资源的压力并提高排放》的报道称,中国中央政府于2013年9月宣布控制空气污染的最新重大举措,计划中影响最大的命令是禁止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周围新建燃煤电站。提出的替代能源有比较清洁的天然气工厂,包括煤制天然气。但世界资源研究所最近发布的一项分析评估了煤制天然气的潜在风险——这种燃料对中国的水安全、生计和气候构成严重问题。
世界资源研究所把政府批准的煤制天然气计划与全球水风险评估地图叠加起来。截止到2013年9月,提出建设的煤制天然气工厂有18家,年天然气生产能力为751亿m3。分析显示,提出建设的工厂多达75%将处于水资源高度紧张的地区。这些地区要么是在跟其他很多用户争夺有限的水供给,要么本身可用的水资源极少。
煤制天然气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水:每生产1m3煤制天然气需要6~10升水。相比之下,煤制天然气的平均耗水量是煤的18倍。中国计划在新疆和内蒙古等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建造的煤制天然气工厂全部投产后每年将消耗5~7亿m3淡水。这几乎相当于该地区2011年工业用水量的20%。
据报道,这18家工厂中的11家还需要应对中高度甚至高度的季节变化风险,即雨季和旱季之间变化无常的水供应。此外,这些工厂都位于缺少大型水库的流域。旱季时如果缺乏稳定的水源,这些工厂可能不得不减产甚至暂时停产。
报道称,煤制天然气的高耗水量、对有限资源的高竞争和容易受季节供应变化影响的特点也对其他水用户构成问题。内蒙古就是一个直观的例子。北京将是第一个由煤制天然气供电的城市:根据一份政府谅解备忘录,北京每年至少将使用内蒙古生产的40亿m3天然气。这么多天然气需要320亿升淡水才能生产出来,而这些淡水可以满足内蒙古100万人口整整一年的用水量。因此,煤制天然气工厂建成后可能使工厂周边的牧民、农民、家庭和其他用户的水供给受到限制。
报道指出,煤制天然气还存在水以外的担忧。煤制天然气整个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明显高于其他生物燃料,包括煤和石油。把烹饪、供暖和发电等功能综合起来看,煤制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炭高36%~108%。因此,迅速上马煤制天然气项目对中国的低碳能源战略来说可能是一种倒退。
报道称,煤制天然气发展明显带来与水和气候相关的风险。中国政府在能源规划过程中应当让更多的利益攸关方参与进来,比如水和环保部门。这有助于确保空气污染标准的实现不以水安全和低碳发展为代价。例如,水资源管理机构有一些宝贵的政策选择,比如对高风险地区采取更加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以及加强对工业取水和污染物排放的限制。
报道指出,中国需要在自然资源的限制和经济发展之间达成平衡。这意味着要避免像煤制天然气这类短期方案,而应当转向长期战略。毕竟水和能源安全都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要素。(摘自《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