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产能过剩 新扩建装置宜慎重
□ 燕 丰
聚丙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合成树脂,具有密度小、无毒、易加工、抗冲击、抗弯曲以及电绝缘性好等优点,是通用树脂中耐热性最好的产品,在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包装材料、建材及家具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广阔。
产能持续增长
近两年,我国聚丙烯产能增长迅速,先后有多套新建或者扩建装置建成投产。2012年先后有中石化洛阳石化公司、中石油大庆炼化分公司、中石油宁夏石油化工公司、中石化广西北海石化公司、徐州海天石化以及中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等多套新建装置建成投产。进入2013年,又先后有中石化广州石油化工公司20.0万吨、中石化武汉石油化工公司40.0万吨、宁波禾元化学有限公司40.0万吨聚丙烯装置建成投产。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聚丙烯的总生产能力达到1552.7万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丙烯生产国家。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含合资企业产能)的总生产能力为639.3万吨,占总生产能力的41.17%,产能绝大部分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总生产能力为388.4万吨,占总生产能力的25.01%,装置大多建设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其他企业的生产能力为525.0万吨,占总生产能力的33.81%。中石油独山子石油化工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聚丙烯生产厂家,生产能力达到69.0万吨,占总生产能力的4.44%;其次是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和浙江绍兴三园石化有限公司,生产能力均为60.0万吨,占总生产能力的3.86%,再次是中石化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52.0万吨,约占国内总生产能力的3.35%。2013年我国聚丙烯的主要生产装置情况见表1。
目前,我国聚丙烯行业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多元化生产主体更加突出。近几年,由于多家民营或合资资本的介入,我国聚丙烯的生产将主要由其主导,中石化和中石油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小。
(2)生产集中度逐渐提高。由于近年来多套产能在30.0万吨以上规模装置的建成投产,使我国聚丙烯装置的产能集中度将更加明显。
(3)原料丙烯来源路线多样化。除了传统来自乙烯装置副产和炼厂丙烯之外,甲醇制烯烃工艺、丙烷脱氢等工艺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丙烯来源逐渐多样化。
(4)供应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近几年,由于煤制丙烯装置产能的不断增加,使得煤资源较为丰富的华北地区的内蒙古以及西北地区的宁夏等地聚丙烯产能增长迅速,使得我国聚丙烯的供应状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由于目前我国聚丙烯产量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有多家企业准备新建或者扩建装置,除了以石脑油为原料的工艺路线外,以煤、甲醇制烯烃和以丙烷为原料的生产装置加速进场。如果这些聚丙烯项目能按照计划建成投产,预计2016年我国聚丙烯总生产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届时我国聚丙烯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可能发生逆转。2014~2016年我国聚丙烯装置新、扩建情况见表2。
表1 2013年我国主要聚丙烯生产装置情况 万吨
生产厂家名称 生产能力
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 44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40
中石化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42
中石化茂名分公司 47
中石化广州分公司 40
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 52
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 50
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 45
中石化武汉石油化工公司 40
中石油大庆炼化分公司 60
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 69
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 45
浙江绍兴三园石化有限公司 60
台塑聚丙烯(宁波)有限公司 45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化工分公司 50
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46
宁波禾元化学有限公司 40
表2 2014~2016年我国聚丙烯新增产能统计 万吨
公司名称 产能 预计投产时间
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35 2014年
内蒙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30 2015年
山东神达煤化工有限公司 20 2014年
中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45 2014年
延长能源和化工公司有限公司 30 2015年
甘肃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 2014年
中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 20 2014年
中国软包装集团中景公司 80 2015年
江苏长江天化丙烯联合体项目 66 2015年
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 20 2014年
中海油惠州乙烯项目 70 2015年
中科炼化湛江合作项目 75 2015年
陕西延长石油榆林能化项目 60 2014年
中石化石家庄炼油厂 20 2014年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二期) 50 2016年
浙江绍兴三园石化有限公司 30 2014年
青海大美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40 2015年
东华能源宁波福基石化有限公司 40 2015年
东华能源张家港扬子江石化有限公司 40 2015年
久泰能源集团(准格尔)公司 30 2015年
河北海伟集团交通设施集团有限公司 60 2015年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30 2015年
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 49 2015年
台塑公司宁波公司 40 2016年
青海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40 2015年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 40 2016年
高端消费依赖进口
近几年,我国聚丙烯市场的需求量稳步增长。2006年我国聚丙烯表观消费量为876.00万吨,2007年超过1000万吨大关,达到1012.30万吨,同比增长约 15.56%,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丙烯消费国家。2011年的表观消费量为1341.72万吨,2013年增加到1583.24万吨,同比增长约5.66%。相应产品的自给率2006年为66.68%,2011年为73.08%,2013年增加到78.22%。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聚丙烯产品主要是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通用牌号供应充足,高附加值专用料仍需要大量进口。虽然近年来我国聚丙烯工业发展迅速,但产量仍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得大量进口。根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聚丙烯的进口量为294.47万吨,2009达到416.25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比增长49.25%。2013年的进口量为359.45万吨,同比减少约8.05%。在进口的同时,我国聚丙烯也有少量出口,且出口量呈现不断增长的发展态势。2006年出口量为2.62万吨,2009年出口量增加到4.48万吨,同比增长约7.43%。2013年的出口量为14.71万吨,同比增长约3.88%。近几年我国聚丙烯的供需情况见图1。
我国聚丙烯产品主要用于生产编织制品、薄膜制品、注塑制品、纺织制品等,其消费结构为:编织制品对聚丙烯的需求量约占总消费量的45.3%,注塑制品约占19.8%,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制品约占11.2%,纤维制品约占14.1%,管材约占3.9%, 流延聚丙烯薄膜(CPP)制品约占3.7%,其他产品约占2.0%。
近年来,我国聚丙烯的应用不断多样化,除传统的编织袋保持一定增长外,用于工业、汽车和家电领域的聚丙烯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纤维级聚丙烯、BOPP、家用电器专用料、汽车专用料的需求有很大增长。虽然这些产品大部分国内均可以提供,但部分性能好、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如三元共聚产品、高乙烯聚丙烯嵌段共聚物、熔喷无纺布专用料等,仍需要大量进口。预计2016年我国对聚丙烯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750万~1800万吨,而届时产能将达到2500万吨,装置开工率达到65.0%左右即可满足市场需求,供需矛盾将逐渐得到改善,今后产品的进口量将不断减少,出口量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仍以拉丝制品为主,但所占比例将下降,纤维制品、注塑制品以及管材等将得到大发展。此外,高透明聚丙烯,纺黏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细旦和超细旦聚丙烯纤维,家用电器专用料以及汽车专用料等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价格将保持小幅上涨态势
近两年,我国聚丙烯市场价格变化不大。2012年1月份的市场价格为10450元/吨,4月份上涨到11700元/吨,随后下降,8月份又出现小幅度上涨。12月份之后又出现下降。进入2013年,1~7月份市场价格基本上没有变化,8月份之后开始有小幅度上涨,到12月份上涨到12160元/吨,达到近两年市场价格的最高值。其原因主要一是2013年下半年原油价格有所上涨,导致丙烯价格上涨,另外,进口聚丙烯的价格也上涨。预计2014年上半年,由于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国内聚丙烯市场价格将保持小幅度上涨之态势。2012~2013年我国聚丙烯市场价格变化情况见图2。
未来市场竞争激烈
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聚丙烯产品主要是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通用牌号供应充足,高附加值专用料仍需要大量进口。生产技术大多为引进技术,国产技术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另外,多套装置即将建成投产,产能将出现过剩,加上中东等国家产品的低价格,给国内市场的冲击很大,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鉴于此,今后我国的聚丙烯行业应该:
(1)慎重新建或者扩建装置。由于我国聚丙烯装置产能已经出现过剩态势,今后应该慎重新建或者扩建新的装置,尤其是一些该刚刚涉入该行业的采用煤化工或者丙烷脱氢制备丙烯原料的生产企业,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损失。
(2)加快新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先进生产工艺,特别是气相法聚丙烯生产工艺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新型给电子体、新型共聚、茂金属以及非茂金属催化剂的研发,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另外还应该积极追踪世界聚丙烯催化剂技术和应用技术,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生产工艺技术的差距,提升国产技术的竞争力。
(3)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装置规模效益。逐步淘汰规模偏小、物耗能耗高、竞争力偏低的生产装置;严格行业准入制度,确保新建项目在规模和工艺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化聚丙烯产业空间布局,寻求生产成本与区域间调拨成本的合理平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场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4)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现有装置应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专用料的比例,实现高档牌号的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另外,新建项目应该加大高端专用料牌号的引进以及把生产定位在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由成本竞争向附加值竞争的转变,规避行业目前已初步显现的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
(5)继续探索原料来源的多元化,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积极探索丙烷脱氢、甲醇制烯丙烯等新技术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以降低原料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6)选择合理的产品组合,建立通畅的市场渠道。对市场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合理组织自己的产品线,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产品组合的选择,在保证传统产品正常生产的同时,应该做到差异化竞争,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
(7)关注市场价格走向,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聚丙烯产品的价格与国际油价密切相关,应该高度关注国际油价,预测聚丙烯价格走势,强化对产品销售价格的操控能力,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针对市场上不同牌号产品的价格波动及未来走势,灵活调整产品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