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产业需求将长期稳定增长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陆险峰 张月丽
化学纤维广泛用于服装和纺织品制造,涤纶纤维的产量占化学纤维的八成,是化学纤维所有品种中比重最大、发展最快的品种,未来涤纶纤维的这种重要地位不会改变。因此,对用于制备涤纶纤维的原料聚酯的巨大需求会长期、稳定存在。
世界发展重心转向亚洲
美国杜邦公司在1953年投入运行了第一套聚酯设备,由于聚酯在纺织领域的大量应用,推动全球聚酯工业在20世纪一直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世界聚酯工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主要原因是衣用涤纶需求达到高峰,与此同时瓶用和膜用、复合等非纤用聚酯的需求量快速增加;随着亚洲聚酯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发展,1999~2005年世界聚酯工业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聚酯产能年均增长率超过6.6%,截至2005年,全球聚酯生产能力约为5200万吨,产量约为4011万吨,与此同时,世界聚酯工业的发展重心开始转向亚洲。
2013年世界聚酯生产能力约为8200万吨,产量约为5850万吨,装置平均开工率约为71.3%。2005~2013年,全球聚酯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是中国聚酯产能迅速增加;其二是北美和欧洲的聚酯生产相对平稳,在品种上更多地转向生产价格高、利润率高的瓶级聚酯。
由于聚酯下游中的涤纶纤维产品性能好、应用广,而且经过60多年的实践证明,涤纶在性能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越锦纶、腈纶等化纤产品,在纺织工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聚酯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成熟,聚酯装置吨投资不断下降,新建聚酯装置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将使得未来聚酯产能扩大加速。2015年前全球各地区仍有规模不一的聚酯产能建设,其中,亚洲(尤其是中国)、中东及非洲新增能力较多,北美、欧洲地区新增能力相对较少,到2015年全球聚酯生产能力将达到9000万吨。
2002~2013年世界PET生产情况及2015年预测见图1。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来,随着世界PET产能的稳步攀升,装置开工率走低。
目前全球PET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北美,其中亚洲生产能力约占全球生产能力的77%(中国51%,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占26%),北美产能约占全球产能的9%。世界主要的PET生产企业有:中国石化集团、印度信诚石化、浙江恒逸集团、泰国印宝聚酯(Indorama)、浙江桐昆集团、台塑集团、江苏三房巷集团、意大利M&G公司、远东纺织、Alfa集团、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PET生产能力均在150万吨以上。在上述11家世界顶级PET生产企业中,亚洲企业占据9个席位,而中国大陆企业占据了其中的5个席位。由此可见,中国在世界聚酯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地区聚酯生产能力分布见图2。
全球范围内,PET主要用来生产涤纶纤维、聚酯瓶和聚酯膜,用于这3个领域生产而消费的PET分别占总消费量的63%、32%及4%;另有极少部分PET用于工程塑料,这部分占比小于1%。世界PET各领域消费现状见图3。
2012年全球聚酯消费量较上年增长3.7%。其中,受涤纶行业增长放缓的影响,涤纶生产消费PET增速约为2.3%,聚酯瓶消费PET增速约为5.1%,聚酯膜及工程塑料消费PET增速约为4%。瓶级聚酯的消费水平高于聚酯行业的平均增速。未来几年中,涤纶依然是PET的主要消费领域,但消费结构将有可能调整,主要原因是用于饮料、牛奶、茶、啤酒、白酒和食品的高阻隔PET瓶将在未来强劲增长,因此,预计包装材料在PET消费结构中的消费比例还将有所上升。
民营资本已成为行业主体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聚酯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外资、台资、民营资本开始介入;2000年之后,国内聚酯装置设备国产化研制成功,技术进步明显,同时由于加入WOT之后我国服装出口激增,下游市场需求迅猛增长等多方面利好因素影响,促使我国聚酯工业高速发展,期间民营资本、台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江苏和浙江地区,民营资本为我国聚酯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民营资本已经成为国内聚酯行业的主体。
2002~2013年我国聚酯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3%,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酯生产国。截至2013年底,我国聚酯聚合能力已经达到4200万吨,较上年增长11.4%;产量约为3200万吨,较上年增加6.7%;装置平均开工率约为76.2%。我国的聚酯工业在生产能力和生产量方面已经占据了全球聚酯工业的半壁江山。
目前我国的聚酯生产企业近百家,其中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的企业有10家,2013年我国PET主要生产企业情况见表1。
我国已经是世界聚酯生产大国,生产能力占全球的51%。随着国内聚酯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国内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加大,落后产能将逐步被淘汰,而那些具有规模效益、产业链配套完整的大型企业将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目前国内新建拟建的聚酯产能仍然较大,随着新建拟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预计2015年我国聚酯产能将超过4600万吨,产量将达到3700万吨。2002~2013年我国PET生产现状及2015年预测见图4。
2004年以前我国PET为净进口产品,从2005年开始随着国内PET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设备国产化,国内产能和产量快速增长,PET从净进口产品转为净出口产品。2005年至今,我国每年进口PET均在20万~30万吨,出口量则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PET出口196.5万吨,较上年增长43.5%。2002~2013年我国PET进出口数量见图5。
我国既是世界聚酯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纺织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自1994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纺织服装出口第一,所占份额已经占全球纺织服装出口份额的三分之一,在纺织服装综合竞争力方面我国居全球首位。
国内生产的PET更多的是以下游的纺织品、服装和涤纶纤维的形式出口到世界各地。仅就PET本身而言,我国出口的PET中绝大部分为瓶级聚酯,2013年瓶级聚酯出口量约为177.9万吨,占全部PET出口数量的91%。
表1 2013年我国PET主要生产企业 万吨
公司名称 装置产能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197
中石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仪征分公司 24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8
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 20
中石化天津分公司 20
远纺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135
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 230
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160
华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130
江苏盛虹化纤有限公司 120
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 250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0
浙江荣盛控股集团 120
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0
浙江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 100
绍兴远东石化有限公司 80
浙江翔盛集团有限公司 76
福建金轮高纤有限公司 90
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70
其他 2040
合计 4200
下游需求潜力大
PET聚酯分纤维用聚酯和非纤用聚酯,纤维用聚酯主要用于生产涤纶纤维(涤纶短纤、涤纶长丝),非纤用聚酯用于生产聚酯瓶、聚酯膜以及一些工程塑料。2013年我国纤维用聚酯占聚酯消费量的82%,非纤用聚酯占聚酯消费的18%(聚酯瓶占14%,聚酯膜及其他占4%)。2013年我国PET消费结构见图6。
(1)涤纶
我国的涤纶行业自2010年开始深度调整,2013年涤纶产量约为3340万吨,其中涤纶短纤产量约为949万吨,涤纶长丝产量约为2392万吨。总体而言,2013年涤纶行业生产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行业总体开工率比正常年份略低。
内需方面,2013年国内GDP增速整体放缓,下游织造工厂受制于订单不足、需求疲软而开机率不足;而国际原油市场的波动导致聚酯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增加了涤纶生产企业的经营风险,2013年涤纶行业运行质量下降,行业利润总额大幅下滑,亏损面及亏损额大幅增加;再加上2013年新增产能达到300万吨,产能压力增大。
外需方面,2013年我国涤纶进口快速下降,出口增幅回落,但仍保持净出口态势。2013年我国涤纶长丝出口129万吨,较上年增长约20%,涤纶短纤出口73万吨,较上年增长9%。
虽然2013年国内涤纶行业压力重重,但我国涤纶的产业链整体优势非常明显,产业规模庞大、配套体系健全、劳工素质高、基础设施完善等,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更具竞争力;随着国内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会带来潜在的市场释放,加大对涤纶的消费量。预计未来我国涤纶行业仍将持续稳定增长,对聚酯的需求亦同步增长。
(2)瓶级聚酯
截至2013年底,我国聚酯瓶片生产能力约为766万吨,出口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出口瓶级聚酯切片178万吨,较上年增加了43%,说明我国聚酯瓶片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内需方面,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饮料行业将保持12%~15%的年均增长速度,PET作为环保、节能、便利的包装材料,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在出口方面,随着我国瓶级聚酯国际竞争力的日益提高,预计未来的出口数量将进一步增长。另外,随着国际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对用PVC材料包装的产品征收的环保回收费用比用PET材料包装的产品征收的环保回收费用高100%,目前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包装已经逐渐升级到PET片材包装,但出口到非发达国家和国内销售产品的包装还在大量使用PVC片材,因此,我们预测未来PET材料包装将有可能替代PVC材料,为瓶级聚酯开辟新的应用领域。近年来日本每年从我国进口40万~45万瓶级聚酯全部用于生产以包装电子产品为主的片材。可见,瓶级聚酯在片材市场的开发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维护产业链安全 源头在PX
在PX-PTA-PET产业链中,我国在PET生产和消费方面已经是世界级的大国,涉及的产业投资、应用领域和从业人员规模均居全球首位;而且聚酯下游的涤纶行业还是我国纺织工业中的支柱产业,该行业的运行直接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安全稳定。长远来看,我国PET生产、消费大国的地位不会改变。那么作为PET上游原料的PTA、PX未来将怎样影响我国PET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PTA的产量都不能满足下游聚酯生产的需求,每年要从国外进口相当大数量的产品。随着国内PET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原料PTA的需求快速增长。2013年底我国PTA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300万吨,装置平均开工率79%,产量达到2600万吨。 2006~2013年我国PTA供需平衡状况及产品对外依存度变化见图7。
目前我国PTA产能已经初现过剩,预计2015年PTA生产能力可望达到5000万吨。单纯从生产能力方面看,未来PTA产能完全可以满足国内PET生产的需要。
而作为PTA 的原料PX,将可能成为我国聚酯产业链发展的巨大瓶颈。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内PET的快速发展,国内PTA需求量大增,进而带动了PX的消费量快速上升。但由于PX项目主要依托大型炼油项目的芳烃联合装置,物料综合利用关联性强、投资大,加之安全环保因素限制,国内PX的产能增速明显落后于需求增长。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依赖大量进口PX来满足下游生产所需。2006~2013年我国PX供需平衡状况及产品对外依存度变化见图8。
近8年来我国PX的表观消费量、产量、缺口均持续走高,但缺口增长幅度远远大于产量增长,最终使得PX的对外依存持续走高,尤其是2010年以来,PX短缺程度日益加重。2013年我国PX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
我国PET是净出口型产品,PTA通过近年的发展其对外依存度在2013年已经降为10%,而作为聚酯产业链初始原料的PX在2013年的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0%。如果一条产业链从源头开始就高度依赖进口产品,也就意味着这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市场价格和利润水平都要受到国际市场行情的掌控。PX大量短缺而需要依赖进口来解决,将为PX产品本身价格飙升带来机会,进而极有可能造成下游各环节生产困难、甚至无法生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只有积极扩大国内PX生产能力才能保证国内聚酯产业链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