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京津冀一体化”行在路上,京企何去何从?
2014年15期 发行日期:2014-04-25
作者:zhoukan2012

 

“京津冀一体化”行在路上,京企何去何从?
□ 记者 薛洁
  4月16日,新兴际华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与北京市丰台区政府、河北省邯郸市政府在邯郸召开碳酸氢钠项目整体搬迁现场对接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会。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的碳酸氢钠项目将整体搬迁至河北邯郸武安。据悉,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首个从首都转移到河北的工业项目。
 
“京津冀一体化”持续升温
  1986年,国家领导人提出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念随之出现。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
  近一年多来,持续发生的大面积雾霾天气倒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协调应对。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并提出了七项具体要求。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任内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需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并把“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列入今年重点工作。
  从最初的京津冀一体化设想到该理念正式写入国家级规划,再到它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很显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正持续升温。
 
京企何去何从
  ● 适者生存 外迁京企迎挑战
  4月4日,北京市经信委公布今年第二批调整退出工业企业名单。加之2月底公布的第一批调整退出的22家工业企业,这54家企业的“生死存亡”甚为引人注目,因为这将关系到后续退出企业的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外迁京企的前景可谓是“前路漫漫未可知”。
  一部分企业由于自身实力雄厚,具备外迁到其他地区落地生根的能力。其中第二批调整退出的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线材厂)即属于此类。该厂成立于1938年,经数次变革后,于1982年划归首都钢铁公司,是国内建成最早的建筑用钢材生产企业。
  1986年建立的北京大兴采育光明造纸厂是第一批调整退出名单中唯一一家位于大兴区的企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这家传统造纸企业将由于北京调高工业企业门槛而退出市场。该厂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去河北。如果外迁至河北,厂房成本以及不完善的产业链将成为未来发展最大的拦路虎,工厂可能很难生存。”
  此外,退出企业中还有的将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而彻底关张。第一批调整退出的北京运达纺织有限公司,将获50万元奖励资金,该厂拟停产完全退出市场。“我们不生产产品了,已经退出市场”,该厂一位负责人明确地告诉记者。
  这三家企业的发展路径,或是退出企业的缩影。
 
  ● 借迁之机 转型升级谋新篇
  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是我国生产原料药碳酸氢钠的龙头企业,1957年建立,主要生产注射/透析、药用口服、食用三个级别的碳酸氢钠。
  搬迁完成后,新兴际华将注册成立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总投资2.7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7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的原料药碳酸氢钠生产基地。
  据新兴际华集团副总经理、新兴重工集团董事长杨彬介绍,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搬迁,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将在此次搬迁中实现转型升级改造。据悉,搬迁完成后,该项目一方面将充分利用新兴铸管股份公司排放的二氧化碳尾气和蒸汽为原辅料,实现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生产。另一方面,该项目转移后将依托北京作为研发中心、河北作为生产基地,积极探索“研发+基地”的经营模式,研发大颗粒生产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公司快速发展。依托产业转移,该项目有望实现三个升级:新增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现“设备升级”;研发引领国内市场的碳酸氢钠新品,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品升级”;按照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标准由1998版升级到2010版,瞄准国际高端碳酸氢钠市场,实现“标准升级”。
  根据有关测算,较之在北京用原煤进行生产,该项目将每年减少煤炭消耗5.29万吨;年耗电量将由1920万千瓦时减少到840万千瓦时;由于回收蒸汽冷凝水取代部分自来水,年使用水量也将由72万吨减少到13.2万吨。项目建成后,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废气、废水、废渣的零排放。与在京相比,该项目可总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9000吨、烟尘1万吨,大幅改善首都及京津冀周边的大气环境。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到2016年底,累计调整退出建材、化工、铸造、家具制造等行业的小型污染企业1200家。“对北京来说,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资源环境成本很高。根据首都的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这些企业转移是必然趋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对于京企外迁的对接流程,有消息称,先由北京提供外迁企业名单,再由天津、河北等地在名单中甄选。如果对接意向确定,由当地政府部门和北京市发改委完成对接。在生态环保要求日渐严苛的现如今,承接此类“三高”企业,对接当地势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由此看来,搬迁,不仅对企业,而且对对接当地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调整发展战略、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