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二甲苯发展滞后 积极扩能保证产业链健康发展
□ 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经营计划部 阎津生
截至2013年底,我国邻二甲苯产能为133万吨,预计今年将新增20万吨,但产能扩张相对于下游苯酐明显滞后,供需矛盾难以缓解,约42%的邻二甲苯尚需进口。从年初开始,我国邻二甲苯市场继续走软,相关产品对二甲苯利润高企影响邻二甲苯市场供给,下游需求趋于萎缩,负面作用直接波及产业链的终端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市场,未来邻二甲苯/苯酐/DOP产业链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邻二甲苯产业调整之路艰难。如何在现有消费结构下挖掘新的更具潜力的应用领域以拓展行业生存空间,是当前下游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只是盲目的扩能增产。
发展滞后 供需矛盾难以缓解
1.邻二甲苯产能扩张相对于下游苯酐明显滞后
目前,我国拥有11套邻二甲苯生产装置,合计产能为133万吨,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9.3%。其中,中石化扬子石化产能最大,约26万吨,是国内邻二甲苯生产龙头企业。2013年国内邻二甲苯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见表1。
从国内邻二甲苯生产格局来看,2013年中石化产能约占国内邻二甲苯总产能的55%,中石油占14%,中海油占6%,合资及民企占25%。预计2014年,上述生产格局变化不大。
从2006~2013年底,邻二甲苯产能由53万吨增长到133万吨,2014年我国邻二甲苯预计新增产能20万吨见表2。而下游苯酐产能约有258万吨,2014年预计达到300万吨。由此可见,上游原料邻二甲苯产能扩张相对于下游苯酐明显滞后,国内持续呈现出苯酐产能过剩而邻二甲苯产能不足的尴尬局面,约50%的邻二甲苯尚需进口。
过去十年,我国苯酐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产能和产量都已稳居世界首位。但其对应的上游原料邻二甲苯发展相对较慢,产能结构失衡的问题一直影响着产业链的发展,苯酐话语权不断下降,行业竞争加剧,加之近年增塑剂行业环保压力增大,预计未来邻二甲苯/苯酐产业链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2.邻二甲苯进口依存度仍然较高
2010~2013年,我国邻二甲苯表观消费量一直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逐年放缓。2010年我国邻二甲苯表观消费量为140万吨,同比增长4.5%;2011年为143万吨,同比增长仅为2.1%;2012年达到155.3万吨,同比增长9.7%。2012年消费量增速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是下游苯酐需求有所增长。2011~2013年我国邻二甲苯供需状况见表3。
从进口总量来看,多年来我国邻二甲苯进口依存度均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2012年邻二甲苯进口总量为69.8万吨,比2011年增长了15.8%。2013年进口55.5万吨,同比减少20.5%。
2013年印度是我国邻二甲苯主要进口来源国,占进口总量的30.59%,其次是中国台湾、新加坡,分别占进口总量的19.12%和12.58%。今年是 “ECFA法则”实施的第三年,来自台湾的货源关税降至零,因此来自台湾的货源有所增加。
从需求来看,国内皮革、橡胶、制膜等终端产品消费量严重下滑,苯酐下游产品增塑剂消费量明显萎缩,导致苯酐销售困难,成为推倒产业链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从价格来看,苯酐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早就失去议价权。
近年来,我国建筑、交通、电子和航空等产业迅猛发展,苯酐下游产品用量不断增加,苯酐行业得到迅猛发展。由于苯酐装置投资少,见效快,许多企业一哄而上,产能严重过剩。2006~2013年,我国苯酐产能由133万吨猛增到258万吨,苯酐产能和产量跃居世界第一。2013年以来,面对高成本与低需求,苯酐工厂只能选择减产甚至停车来减少亏损。上半年,国内苯酐行业开工率最低时甚至不足50%。
然而,同期邻二甲苯产能由53万吨增长到134万吨,产能增长远低于苯酐增长幅度,而且产能差距也从81万吨拉大到120万吨。国内出现了苯酐产能过剩、邻二甲苯产能不足的尴尬局面,接近50%的邻二甲苯需要从国外进口。二者产能失衡持续加剧,苯酐行业竞争加剧,利润逐年下降。
具备完整“邻二甲苯-苯酐-增塑剂”产业链的企业尚能以增塑剂效益来补贴苯酐,勉强生存,而许多单纯的苯酐生产厂则难以度日。亏损严重时,每生产1吨苯酐,小型苯酐企业就亏损近千元。
2014年,国内将至少新增20万吨邻二甲苯,继续提高国内的自给率,但相较国内增产的苯酐装置,国内市场的供应量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不过2013年进口依赖度较2012年明显下降,在42%附近。
表1 2013年国内邻二甲苯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 万吨
地 区 生产厂家 生产能力
扬子石化 26
华东地区 镇海石化 16
金陵石化 13(停产)
华北地区 齐鲁石化 4
华中地区 洛阳石化 4
吉林石化 12
东北地区 辽阳化纤 6
大连福佳 10
中海油惠州 8
华南地区 福建腾龙 24
海南炼化 10
合计 133
表2 2014年国内邻二甲苯新建产能 万吨
地区 生产厂家 在建产能 投产时间
上海石化 10 2014年
九江石化 8 2014年上半年开建
四川彭州石化 15 2014年上半年
四川炼化 8 2016年建设
东北 华锦集团化工 10 2014~2015年建设
海南石化 8 2015年建设
湛江科威特 8 2014年上半年开建
合计 67
表3 2011~2013年我国邻二甲苯供需统计 万吨
年份 产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自给率/%
2011 103 76.0 60.25 1.90000 134.35 56.6
2012 103 71.7 69.84 0.00079 140.71 50.9
2013 133 72.6 55.53 0.00089 128.13 56.7
邻二甲苯市场承压 下游需求趋于萎缩
1.亚洲邻二甲苯价格走跌
进入2013年以来,受到上游能源和相关产品对二甲苯市场价格下跌以及下游需求偏空运行的影响,亚洲邻二甲苯现货价格已经连续下降。加之运输成本过高,来自欧洲和美国的货物也短缺,原料异构级二甲苯和对二甲苯价格均在下降,下半年邻二甲苯价格延续跌势,终端用户都采取观望态度,采购新货意愿不强。2013年到目前国际市场邻二甲苯价格走势见图1。
2.对二甲苯利润高企影响邻二甲苯市场供给
2012年,对二甲苯价格与邻二甲苯价格相差较大,最大价差在400~500美元/吨,对于一些既可生产邻二甲苯又可生产对二甲苯的装置来说,原料间二甲苯可以同时生产邻二甲苯和对二甲苯。一般来看,当对二甲苯比邻二甲苯高出80美元/吨以上后,生产商会选择提高对二甲苯产量,进而降低邻二甲苯的产量,从而导致邻二甲苯现货供应量明显偏紧。
亚洲地区多数邻二甲苯生产企业均降低了开工率,将重点放在利润更高的对二甲苯产品的生产上,造成地区性邻二甲苯供应紧张,虽然外盘市场长约货比例相对前两年已经大幅减少,但并没有改善现货供应链的供应情况。2012年8月之后亚洲邻二甲苯价格一直处在高于1400美元/吨(CFR中国)状态。中石化华东销售分公司目前价格在10400元/吨,相当于1407美元/吨的进口均价水平。
影响因素纷杂
产业调整之路艰难
1.中国经济弱势复苏
近几年中国经济都将处于增速回调期,经济运行可能面临外部需求迅速萎缩、短期资本流动大幅波动、房地产价格泡沫局部破灭以及地方融资平台局部性违约等风险。
宏观环境偏空,“近忧远虑”皆存,势必将成为化工市场的利空因素。虽然2013年国内预计将继续加强基建方面投资及经济结构调整,国内经济有稳中向好走势,但仍寄期望于政策面。
2.邻二甲苯/苯酐产业链整合势在必行
中国的产业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能过剩。地方投资存在过度膨胀的风险,是形成产能过剩的诱因之一。地方政府对投资项目土地的大包大揽、无节制的税收优惠,助长了一些企业不思后果的产能扩张。“运动式”的治理无一例外地落入到“产能越抑制越扩大”的怪圈当中。在税收创收的诱惑下,不少地方政府长期依靠大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味大干快上、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导致化工行业迅速扩张,企业间恶性竞争,造成企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大,污染了环境,也浪费了资源能源。地方政府还可能运用非市场化手段刻意降低部分产业的进入门槛,人为阻止地方企业破产淘汰,阻碍部分化工行业落后产能的退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现象。
由于苯酐/DOP投资门槛较低、行业利润起初较高,刺激了产能迅速扩张,而上游原料却未能同步提高,导致上下游产能失衡。因此,对行业竞争混乱、上下游长期挤压、下游增长受阻等问题的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邻二甲苯类增塑剂受上游丁辛醇以及邻二甲苯国内产量偏低、供应受限的影响,长期受制于上游石化和进口商的制约,市场倒挂的现象一直存在,价格方面的自主调节性差。苯酐/DOP产业链投资主体分杂,多为各自为战的经营模式,没有团队协同,行业间以及上下游间缺乏交流沟通,严重制约产业链发展,未来产业链整合势在必行,在此之前则需横向纵向的充分沟通,共度难关。
“国五条”延续对楼市调控基调,对邻二甲苯/苯酐产业链终端DOP市场形成一定利空打压。DOP行业进入调整的关键阶段,既面临政策收紧的外部政策压力,同时又要面临行业残酷竞争,而环保要求提高促使绿色新型增塑剂增势强劲。预计未来几年,增塑剂的产能增加将主要集中在非邻二甲苯类增塑剂上。届时,邻二甲苯类增塑剂与非邻二甲苯类增塑剂在下游相关市场的应用竞争将更趋激烈。要尽快解决邻二甲苯/苯酐/DOP产业链产能失衡问题,同时也应顺应行业发展的潮流,继续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确保我国增塑剂产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需求优势短期内无法撼动
邻二甲苯因其稀缺价格高位坚挺,逼迫苯酐生产商把眼光投向了原本因能耗高、产品品质较不稳定、环保性较低而逐渐被时代淘汰的工业萘苯酐生产法。据统计,邻二甲苯和工业萘价差常年在5000~6000元/吨,虽然其生产单耗比不同,但从成本方面来看,用工业萘生产苯酐盈利空间相对明显。萘法较邻二甲苯法生产苯酐每吨有3000元成本优势。
2012年新投产萘法苯酐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左右。国内山东宏信、石家庄白龙等数套装置已经完成改造。2013年国内有40万吨产能完成改造,届时或将减少邻二甲苯消费量30万~100万吨。国内萘法苯酐装置的陆续投产对于邻二甲苯法苯酐形成的一定冲击。萘法苯酐成本优势明显,故出货价格比邻二甲苯法苯酐便宜,部分下游工厂弃高价位邻二甲苯法苯酐,而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萘法苯酐做原料,这对邻二甲苯法苯酐生产商形成了较大的威胁。
据了解,新投产装置大多为邻二甲苯法和萘法可互相切换的二合一装置。虽然萘法苯酐的品质、用途还仍存争议,但对于苯酐生产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短期内转亏为盈的有效措施,未来一段时期或将是萘法和邻二甲苯法工艺共存。
目前,国内邻二甲苯/苯酐产业正呈现集聚式发展态势,规模企业数量迅猛增加,产业结构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调整,如何在现有消费结构下挖掘新的更具潜力的应用领域以拓展行业生存空间,是当前下游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只是盲目的扩能增产。未来,环保型与新型增塑剂将很有可能将抢占传统增塑剂市场份额,而作为传统型增塑剂占到苯酐下游市场的49%,苯酐市场需求也可能会被剥夺,将直接影响邻二甲苯行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扩能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扩大邻二甲苯生产能力,新建装置至少在10万吨以上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上下游协同合作,稳定市场供需。邻二甲苯/苯酐产业未来发展还取决于生产企业自身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同时产业链上下游要共同配合,稳定市场,控制开工负荷,合理配置区域市场资源量,避免造成市场供需过度失衡。
三是加强行业间沟通,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的协调沟通,准确把握邻二甲苯市场变化趋势。增强议价能力,控制好邻二甲苯与苯酐之间的合理价差,调节好进口量,做好市场应急措施。优化客户结构,抓好核心用户,并从销售地域、产品质量、新产品等方面推进差异化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