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TPU市场仍有增长空间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高富庚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Elastomer,简称TPU,又称PU热塑胶,是一种由低聚物多元醇软链段与二异氰酸酯-扩链剂硬链段构成的线型嵌段共聚物。我国TPU从本世纪快速发展以来,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为鞋材制造,伴随着我国制鞋工业的发展,其所占比例一度高于70%,之后随着其他领域的发展,鞋材所占比例逐步减小,目前所占比例约为33%;车用材料、胶黏剂、管材、薄膜等领域,所占比例均为10%~20%之间。2013年我国普通牌号TPU大部分实现自产,但快速增长的下游消费领域以及特殊牌号产品仍需要进口,其进口量占到总消费量的1/3左右,国内仍有发展空间。
产能持续增长
2013年我国TPU总产能22.3万吨,主要生产企业有12家,分别为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3.4万吨)、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 (中国)有限公司(2.9万吨)、路博润特种化工制造(上海)有限公司(2.0万吨)、邦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1.5万吨)、东莞宏德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0万吨)、拜耳热塑性聚氨酯(深圳)有限公司(1.0万吨)等。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产品包括聚酯型、聚醚型、聚已内酯型、聚碳酸酯型TPU以及脂肪族TPU,是中国大陆产能最大、品种最全的TPU制造商,原产能2万吨,2012年产能扩大后,达到3.4万吨,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四大TPU生产企业。
2013年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 (中国)有限公司是德国巴斯夫公司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 TPU生产线于2007年投入试运行,并于2008年初通过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主要生产熔纺氨纶用TPU切片,扩建完成,其生产能力从1.8万吨达到2.9万吨。
路博润特种化工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原为诺誉(上海)特殊聚合物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生产TPU的跨国公司,主要生产TPU薄膜等高档产品。公司始建于2004年2月。2005年公司建成年产5000吨TPU生产装置,2008年扩建到1万吨,2009年扩建到1.4万吨,2010年扩建到2万吨,产品包括聚醚型和聚酯型热可塑性聚氨酯两大类。
此外,上海亨斯迈聚氨酯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位于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其2.1万吨TPU生产项目于2012年通过环评,于2014年2月建成投产,成为国内第三大TPU生产企业。亨斯曼与德国巴斯夫、上海华谊集团、高桥石化、上海氯碱共同投资组建的上海联恒异氰酸酯有限公司,目前是国内第三大MDI生产企业,其位于上海建成的装置拥有24万吨产能。
2013年我国TPU主要生产企业见表1。
2014年我国TPU新增生产能力约5.1万吨,主要为上海亨斯迈聚氨酯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的2.1万吨项目、旭川化学(苏州)有限公司2万吨项目、普立优高分子(福建)有限公司0.75万吨项目和保定邦泰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0.25万吨项目。其中上海亨斯迈聚氨酯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的2.1万吨项目已于2014年2月建成;普立优高分子(福建)有限公司0.75万吨项目已经动工,但具体投产时间暂定于2015年;旭川化学扩建年产28万吨聚氨酯新材料项目包含2万吨TPU装置,目前处于环评阶段;保定邦泰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0.25万吨项目提交政府等待审批。2014年我国TPU新建拟建项目见表2。
表1 2013年我国TPU主要生产企业 万吨
公司名称 区域 产能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华东 3.4
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 (中国)有限公司 华东 2.9
路博润特种化工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华东 2.0
邦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华北 1.5
浙江华峰热塑性聚氨酯有限公司 华东 1.2
东莞宏德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华南 1.0
拜耳热塑性聚氨酯(深圳)有限公司 华南 1.0
上海联景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华东 1.0
苏州沃斯汀新材料有限公司 华东 1.0
拜耳材料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华东 0.8
普立优高分子(福建)有限公司 华南 0.5
其他 6.0
合计 22.3
注:2013年上海亨斯迈聚氨酯特种材料有限公司2.1万吨TPU项目并未投产,故未包含于上表中。
表2 我国TPU新建拟建项目 万吨
公司名称 地址 新建产能 投产时间 备注
上海亨斯迈聚氨酯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上海 2.10 2014.2 扩建,目前已竣工投产
旭川化学(苏州)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00 - 环评
普立优高分子(福建)有限公司 福建泉州 0.75 2015 开工
保定邦泰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河北保定 0.25 - 备案
合计 5.10
进口稳定
TPU在海关没有单独税则号,列在初级形状的聚氨基甲酸酯内,除TPU外,该税则号下还包括一些可继续加工的PU基础材料,初级形状的聚氨基甲酸酯税则号为39095000。
我国初级形态聚氨基甲酸酯进口市场基本保持稳定,从2009经济危机后到2013年我国初级形状的聚氨基甲酸酯进口均价保持在23000~25000元/吨水平。
2013年我国初级形状的聚氨基甲酸酯进口数量13.8万吨,同比增长10.4%,主要进口来源地为台湾地区,其进口量占总量的38%,其后为德国、美国和韩国,分别占总进口量的12%、11%和11%。出口数量10.7万吨,同比增长33.1%,主要出口销往地为巴基斯坦、香港、越南和印度,分别占21%、11%、10%和10%。2013年我国初级形状的聚氨基甲酸酯进口来源地和出口销往地见图1。
2013年我国初级形状的聚氨基甲酸酯主要进口地区为上海和江苏省,分别占总进口量的55%和18%。出口地区主要为浙江省和上海市,两地出口数量分别占38%和34%。2013年我国初级形状的聚氨基甲酸酯进口地区和出口地区见图2。
下游发展
2013年我国TPU消费量22.3万吨,同比增长11%。TPU主要生产鞋材、车用材料、胶黏剂、管材、薄膜以及熔纺氨纶等。至2018年,TPU行业消费结构变化不大,2013年我国TPU消费结构及2018年预测见图3。
鞋材是TPU最主要的消费领域,其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33%,从2001年以来,中国鞋类制造大国的地位日益稳固,鞋材消费带动了我国TPU行业的快速发展,年均增幅超过8%,未来随着制鞋产业逐步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其增速将相应放缓;车用材料过去几年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汽车工业日趋饱和也成为了其制约因素,目前车用材料领域TPU消费量所占比例在10%左右;TPU胶黏剂市场在国内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仍有一定空间;TPU薄膜在发达国家应用广泛,但在国内受成本制约,市场开发并不完善,到2018年间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价格稳定
与2012年持续上涨情况不同,2013年我国TPU价格变化不大,保持在26000~27000元/吨附近。2013年平均价26200元/吨,同比上涨7.3%。
2006~2009年中国TPU价格(国产一般通用聚酯型85A~95A)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010年随着上游原料价格的上涨,及市场需求的支撑,TPU厂商上调价格。三季度主要原料AA、BDO、纯MDI在经历短暂的价格下调后,开始上涨,至四季度三大主料几乎均创历史高位,因此,在成本推动下TPU价格持续走高。
2011年外部环境出现恶化,TPU下游企业生存压力逐渐加大,全年TPU价格处于弱势下行的轨道。
2012年随着原料MDI的价格飙升,TPU价格也止跌企稳,价格一路上行。
2013年TPU市场供需基本稳定,而主要原料MDI价格波动并不明显,TPU价格亦呈现稳定态势。
行业发展仍有潜力
我国TPU行业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上游原料产能扩充迅速,预计2014~2018年间,我国MDI产能至少将增长55万吨,为TPU的生产带来充足的原料供应;而下游如胶黏剂和TPU薄膜等领域的发展以及鞋材制造、车用材料等领域的稳定需求也为TPU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预计到2018年我国TPU产能将超过27万吨,而需求超过30万吨,TPU行业依然前景广阔。
中国化信产业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化信产经院)是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旗下专门负责石油化工产业咨询和战略咨询的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强大的咨询团队和严谨科学可靠的分析方法,多年来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市场研究、竞争力分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规划咨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建设项目后评价等咨询服务。客户包括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银行、证券公司等。为客户提供全面、完整的解决方案,提升客户价值。
除单客户服务外,中国化信产经院每年对上百个重点产品和热点行业进行研究,并提供多客户报告,报告章节包括:发展概要、经济与能源、工艺技术概况、世界供需现状与预测、国内生产现状与预测、国内消费现状与预测、中国贸易情况详析、上下游发展状况、价格分析和预测与价差分析、供求平衡预测。研究范围涵盖炼油、有机化工原料、聚合物(塑料、橡胶、纤维、有机硅、有机氟、聚氨酯等)、化肥、农药、无机化工材料、替代原料、替代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