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创建先进示范园区 打造集约石化基地
2014年25期 发行日期:2014-07-04
作者:zhoukan2012

 

创建先进示范园区 打造集约石化基地
——我国石化园区20强领衔行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产业布局 园区驭风而行展风采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截至2013年底,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计28652家,可生产6万多种产品。2013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3.3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的12.9% 。全行业利润总额8643.5亿元,占全国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13.8%,进出口总额6506.2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5.6%。近二十种主要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
   我国主要石化产品发展迅速,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水平偏低,乙烯、芳烃产品对外依存度高,高端石化产品发展滞后,石化产业布局亟待优化。在此背景下,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首次对石化产业科学布局和安全环保集约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按照安全环保优先、科学合理规划、提高产业效益、保障能源安全的原则,搞好石化产业布局,使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相促进。”会议强调,“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要以现有产业基地和优势企业挖潜改造为重点,促进石化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要严格环评、科学论证,做好项目选址,避免盲目违规乱上。切实加强安全环保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及时排查隐患,从严查处环境违法事件。”该方案中提到,在沿海地域空间相对独立、安全纵深广阔的孤岛、半岛、废弃盐田,科学布局新建石化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我国将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
  化工园区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因其有利于产业集约、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的集中治理,成为化学工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直接抓手。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出的〔2008〕2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一条明确指出,从2010年起,新的化工建设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中区或化工园区,逐步推动现有化工企业进区入园。环保部发文决定,于2011年9月15日起,暂停受理在工业园外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的各类申请(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项目除外)。2012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必须设置在化工园区等专业工业园区内,并严格准入条件。对不在规划区域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制定 “关、停、并、转(迁)”计划,推动重大危险源过多或分散、安全距离不足、安全风险高以及在城市主城区、居民集中区、饮水源区、江河水资源保护地、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进入化工园区等专业工业园区。不能搬迁的,限期转产或关闭。工信部《危险化学品“十二五”发展布局规划》强调,新建危化品企业进园入区率达到100%;搬迁企业进园入区率达到100%。       
  在国家相关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势头强劲。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所做的全国性调研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化工园区及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490余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30家;省级化工园区281家。其中,规模以上化工企业的进区入园率达到45%左右(详见图1)。
 
创建科学评价体系 20强领军冲锋“世界杯”
  在石化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安全等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园区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前我国的化工园区尚未成熟,还存在着产业定位雷同、缺乏统一区域规划、招商方向不明、原料获取不确定等问题。为此,进一步丰富原料形成机制、确立核心产业链条、完善公用工程系统、提升安全环保水平、创建绿色和谐社区、构建专业管理团队,成为当前我国化工园区的工作重点。
  为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园区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两年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区委”)就开始了先进示范园区的评价工作,并创建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据园区委秘书长杨挺介绍,化工园区综合评价体系是以工业区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从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及配套、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安全与公众认知等五大方面对化工园区进行综合评价。该体系涉及工业总产值、投资强度、供电供水能力、污水处理能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29项指标,通过收集数据和模型计算得出结果,从而为有关决策部门掌握园区发展动态提供信息支撑。2014年的化工园区评价体系采用数据是各地化工园区自愿式申报填写,经园区委核实计算后采用,并根据指标体系评选出的中国化工园区20强(详见表1)。  
  20强园区代表了当前我国化工园区的先进发展水平。据联合会园区委统计,2013年,20强园区工业产值总量达1.44万亿元,同比增长4%,约占全行业的11%,规模以上企业数占全行业3.7%,产业集中效应明显。20强园区整体利润保持快速增长,利润总额达636亿元,同比增加17%,占全行业7%。固定资产投资有明显增长,20强园区同比增加了3315亿元,达到13220亿元,占全行业的16%。尽管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行业整体投资收缓,但是普遍对园区发展充满信心,2014年园区新增工业面积共计119平方公里,园区发展较为迅速。
  20强园区的经济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特点。2013年20强园区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产出率有所下降,新增土地面积效益没有释放,11家单位保持增长,这11家基本没有新增土地面积。其中,宁波、扬州、嘉兴园区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产出率较高,值得关注的是这三家都是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较好。单位土地利润率增加,其中嘉兴、常熟、辽阳园区保持高利润率,嘉兴更是达到94592万元/平方公里。可以看出在宏观形势不乐观情况下,精细化工园区盈利能力较高,具有较高抗风险能力。单位土地增加值率比2012年减少19618万元/平方公里,这是由于园区内企业开工率不足、产品销售低迷、新增面积没有投入使用等原因共同造成。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率同比上升13.3%,园区建设速度增加,对基础建设投入较大。
  20强园区产业集中度高,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园区积极转型升级淘汰落后效果明显,2013年总能耗减少4395097吨标煤。园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效显著,单位能耗下降,其中大亚湾由2.60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51吨标煤/万元,成效斐然。但20强平均能耗高于全行业1.89,这或与高耗能项目基本入园有关。近年来园区尤其注重发展的质量,环保水平有所提高,2013年COD排放量由0.51千克/万元下降到0.46千克/万元,但SO2排放量略增0.05千克/万元。
  化工园区评价体系的建立及20强的评选,对于推动园区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提升我国化工园区建设发展水平、促进园区转型升级、规范园区科学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向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表1 中国化工园区20强
名称                                  名称
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
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茂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榆神工业区
南京化学工业园区            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
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      中国化工新材料(聊城)产业园
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石油化工(钦州)产业园
扬州化学工业园区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
泉港石化工业园区            天津南港工业区
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 济宁化学工业开发区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