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脆弱的供需平衡下 警惕新一轮多晶硅盲目扩张
2014年26期 发行日期:2014-07-11
作者:zhoukan2012

 

脆弱的供需平衡下 警惕新一轮多晶硅盲目扩张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硅业分会会长 赵家生
  2013年对中国光伏行业来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上半年受国内外产业环境低迷的影响,再加上欧盟对中国光伏进行双反调查,光伏行业延续2012年的低潮,从多晶硅生产到组件销售,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均有大量企业陷入亏损、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下半年以来,有关部门连续发布关于光伏并网发电、上网电价补贴等利好政策,光伏发电站市场逐渐回暖。截至2014年3月12日,共有26家光伏行业上市公司发布2013年年报或业绩预报,其中业绩预增、盈利、扭亏的预喜企业共计20家,占比超过75%。
  业内预计,2014年光伏行业将维持景气,在中国、日本和美国市场的带动下,全球需求仍然有望维持20%~30%的增速。国内光伏行业正逐渐回归理性,重塑供需关系、市场格局的平衡。同时,不能因为目前光伏业出现回暖就过于乐观地估计形势,当前仍需对多晶硅产业可能引发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保持警惕。
 
太阳能产业用料供需趋于平衡
  根据NPDSolarbuzz最新全球光伏项目追踪报告预测,2014年太阳能和半导体级多晶硅需求将大幅上涨至28.2万吨,同比增加25%。主要原因是终端市场光伏组件出货量的增加,2014年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预计将达到49GW。目前全球太阳能光伏需求领先的国家包括:亚太地区五个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印度、泰国和澳大利亚),四个欧洲国家(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以及北美(美国和加拿大)。NPDSolarbuzz预测,未来五年中这些国家终端市场的光伏需求量将占全球的80%以上,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国家的项目储备总量已接近95GW。
  中国、日本和美国预计将在未来五年推动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目前,这三个领先的光伏国家有超过3600个250kW以上的项目储备,总规模约65GW。NPDSolarbuzz预测2014年这三大国家将建成24GW的商业和公共事业电站。
  太阳能电池板强劲需求主要带动了太阳能级多晶硅的需求。然而,多晶硅与光伏终端市场的需求轨道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从多晶硅的产出到制成硅片和电池片,然后再制成组件后通过分销渠道出货安装,一般需要3~6个月的时间。在一个迅速扩张的市场中,这段时间差便会促使多晶硅的需求高于组件需求。同时,太阳能组件的硅料平均使用量也在下降。从2005年开始到2014年末,太阳能组件硅料平均使用量将下降55%至大约5克/瓦。这种递减趋势还将继续,不过速度将会减缓。
  因此,总体来说多晶硅的产量将有增长。同时,价格在2013年9月份开始出现了反弹走势。但是,目前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的多晶硅低水平盲目扩张已经开始,应该引起业界高度重视。
 
国内掀起新一轮多晶硅上马热潮
  目前,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中能、特变、大全产能利用状况良好,随着硅料价格稳定在150元/公斤以上,神舟、永祥、中硅、亚硅等企业也陆续开工或准备开工。 其中,中能原有改良西门子法项目和量产中的万吨硅烷流化床在2014年将达成至少7万吨产能;特变现有产能1.2万吨满产状态,未经证实的消息德国瓦克将在新疆与特变合资成立改良西门子法新多晶硅项目,此新项目规模为年产3.6万吨。大全新疆2014年扩产一期产能翻倍,从6200吨扩产至1.2万吨,2015年二期再新增1.3万吨,总共规划达成2.5万吨产能;内蒙神舟硅业将实现3000~4000吨产能。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5万吨。另外,在内蒙古、新疆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不断宣布年产万吨甚至5万吨级的新项目规划,这些项目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支持的煤炭资源达到用电成本优势,但在行业经验、技术人才和管理队伍的准备方面都是从零开始,更谈不上技术方案的优化。
 
国外扩张趋势明显 加剧国内产业危机
  我国的多晶硅进口国以美、韩、德三个国家为主,出口商分别是美国Hemlock和REC、韩国OCI、德国瓦克。这些国家由于光伏制造业衰弱,半导体产业需求量少而且数十年来增长乏力,其大量多晶硅主要销往中国大陆和台湾市场,2013年中国多晶硅进口量约为80653吨,仍然保持高位,在国内市场的占比连续几年保持在50%左右。
  2012年以来尽管我国对美、德、韩三国多晶硅提起双反,短期内在战略上抑制了国外多晶硅巨头的扩张步伐,也在2013年以来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国内多晶硅供应结构,促进国内多晶硅产业实现了部分复苏。但是应该看到,随着多晶硅“双反”案措施陆续出台,贸易救济效果一路衰减。一是对韩国主要企业OCI的反倾销税率只有极少的2.4%,难以抵挡韩国多晶硅;二是欧盟多晶硅“双反”初裁后,商务部于3月20日宣布与德国瓦克达成价格承诺协议,从德国和欧盟方面反应看,承诺的限价并不高,难以限制以德国瓦克为主要出口商的欧盟多晶硅;三是对美国多晶硅的裁决税率尽管高达53%~57%,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加工贸易免税政策成为规避进口征税的主要渠道,对美多晶硅双反裁决后的2013年9月份,多晶硅进口加工贸易占比高达99.2%。所以不将多晶硅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难以抵挡美国多晶硅对中国市场的低价冲击。
  2014年中国海关公布的1月份多晶硅进口数据仍然在7471吨的高位,多晶硅双反裁决带来的行业利好正在一步步消失,海外多晶硅大厂对国内市场的威胁非但不能解除,反而出现大力反弹。据有关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瓦克、OCI等大厂都有扩产计划,韩华、三星等也将有万吨级产能实现量产,日本德山在马来西亚的二期1.4万吨预计在未来一年内投产。未来两年内国外多晶硅有效产能将再增加4万吨以上。全球70%的多晶硅需求来自中国,海外产能扩充的脚步也在加快,将主要冲击中国市场。
  由于目前市场需求条件改善、市场价格上升,多晶硅企业复产、扩产欲望强烈。但如果不顾市场需求,竞相扩产,加之海外多晶硅的大量涌入,多晶硅供需平衡的势头将很快会被打破,光伏行业有可能会重新回到2012年的寒冬。
 
以技术创新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从国内外全球前五大主流企业的现状看,近三年来,体现在基于改良西门子法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曲线已经非常平缓。硅烷流化床技术基于改良西门子法的三氯氢硅岐化与氢化工艺,比改良西门子法缩短了一半以上的工艺流程,基于硅烷的剧烈裂解反应大幅度提升了多晶硅还原效率,在建设成本、能耗物耗和成本控制上都比现有最领先的改良西门子工艺成倍数地下降。并且在此基础上的二代技术解决了流化床关键技术和系统优化,成功解决了工艺污染造成的品质波动,保障了稳定品质的电子级颗粒硅产品,为下游用户的高效铸锭和硅片生产、高效低成本电池组件的升级提供了机会。
  中国多晶硅产业前十年的崛起,改变了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局面,为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做出了突出贡献;后十年的发展,中国多晶硅产业依然责任重大,必须依靠比改良西门子法更革命性的技术。目前,美国REC第二代硅烷流化床技术在陕西落地;MEMC和三星电子在韩国的硅烷流化床项目即将投产;保利协鑫2012年在国内实现千吨级二代硅烷流化床技术后,首期万吨级三代硅烷流化床项目进入了设备安装阶段,未来保利协鑫主要进行硅烷流化床技术的升级改造,并计划三年内逐步淘汰业已全球领先的改良西门子工艺。
  以改良西门子法为核心的多晶硅产业不能在新技术革命到来时再盲目重复建设,避免项目建成之日,就是因缺乏竞争力而大面积停产之时。我们也呼吁国家产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需要在政策上引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倡导新技术,实现多晶硅产业的工艺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促进中国光伏和半导体产业实现以技术为引领的高端制造。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