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453
炼油业能力过剩 经济发展趋缓拖动油价下行
□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 郭贞姬 姜晓东
全球形势不容乐观
全球炼油能力连续11年增长后,在2012年达到峰值,2013年同比下降4674万吨,达到44亿吨,降幅1.1%。主要原因是西欧、亚洲及南美的炼油能力下降及全球炼厂数的减少。2013年世界各地区原油加工能力及其变化情况见表1。
从世界各地区炼油能力分布情况看,亚洲地区虽然2013年原油加工能力下降,但仍是原油加工能力最大的地区,占世界原油加工能力的29%,其次是北美地区,占世界原油加工能力的25%,较上年提高1%,西欧地区占世界原油加工能力的15%,较上年减少1%。世界炼油格局仍维持亚太领先,北美、西欧居后的态势。2013年世界各地区原油加工能力分布情况见图1。
据美国《油气杂志》公布,2013年世界25家主要炼油公司的合计炼油能力为26亿吨,占世界总炼油能力的59.2%。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依旧以27945万吨的炼油能力稳居榜首,壳牌、中国石化分列二、三名。与2012年排名相比有变化的是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因朱拜勒新建炼厂的投产而跃升至第五名,马拉松石油因收购BP公司得克萨斯州炼厂而上升至第十三名,其它公司的排名没有变化。2013年世界前十大炼油公司炼油能力及排名情况见表2。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炼油能力将继续提升,会导致更多炼厂关停。目前,世界计划新增原油加工能力最多的地区仍是中东地区和亚太地区,尤其是亚太地区,除了中国和印度不断扩大炼油能力外,柬埔寨、巴基斯坦、越南、印尼都在加快推进炼油及下游行业能力建设。美国随着页岩油产量的增长,其炼油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扩能,预计2015年底,新增2500万吨的炼油能力,将在现有炼油能力基础上增长2.8%,这对过去10年炼油能力年均增速不到0.5%的美国炼油工业来说是一个显著的增长。欧洲炼厂在来自美国与亚洲炼厂的竞争冲击中受创尤为严重,尽管2013年的关停数较前年相对减少,但2014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将有更多炼厂面临关停。
2013年全球石油消费量约为45.4亿吨,同比增长1%。亚洲地区国家是石油消费量最多的地区,消费量达到15.0亿吨,同比增长1.4%,其增幅超过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石油消费量约为6.68亿吨,同比增长3.6%,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发达地区国家随着抵制气候变化的行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石油需求仍然处于疲软状态,尤其是欧洲国家的石油需求处于下降趋势。
随着全球石油消费重心进一步转移至亚洲地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还将主要来自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成为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表1 2013年世界各地区原油加工能力及其变化情况 万吨
地区 炼厂数/座 2013年 2012年 产能变化
亚洲 162 126378 128202 -1824
北美 147 107955 107961 -6
西欧 94 67942 70163 -2221
东欧 89 53012 53042 - 30
南美 65 31800 32975 -1175
中东 44 36967 36387 580
非洲 45 16090 16088 2
总计 646 440148 444818 -4674
表2 2013年世界主要炼油公司炼油能力及排名情况 万吨
排名 公司名称 原油加工能力
1 埃克森美孚公司 27945
2 皇家荷兰/壳牌集团 20546
3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19855
4 英国石油公司(BP公司) 14295
5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 14258
6 瓦莱罗能源公司(美国) 13883
7 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 13390
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3375
9 雪佛龙公司(美国) 12698
10康菲石油公司(美国) 12571
注:数据来源于美国《油气杂志》(2013.12),公布的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炼油能力数据与国内统计公布的数据有差别。
国内能力趋于过剩
2013年国内原油加工能力达到6.27亿吨,比上年增加9.04%,千万吨级炼厂数达21座。国内炼油能力主要集中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石油央企,其总炼油能力占国内总炼油能力的79.7%。国内千万吨级规模炼厂共有22个,其中,中国石油已形成八大千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中石化也已初步形成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厂集群11个千万吨炼油生产基地。受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期,经济增速放缓,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等因素影响,市场对成品油的需求下降,国内炼油装置平均开工率由2012年的85%降到83.2%。2013年国内千万吨级炼油企业情况见表3。
我国炼油工业在汽车业、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推动下,能力将会持续增长,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期,石油需求增速放缓,炼油能力过剩走势将更严重。针对炼油能力过剩的问题,一些炼油企业采取措施,取消改扩建项目,推迟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如中国石化已取消燕山石化800万吨扩能计划,中国石油也推迟广东石化、华北石化、昆明石化等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国内部分拟、扩建大型炼油项目计划情况见表4。
2013年,国内累计生产原油2.1亿吨,同比增长1.8%,原油加工量为4.76亿吨,同比增长3.6%。其中,中石化原油加工量为2.32亿吨,同比增长4.81%。
2013年,国内成品油产量为2.88亿吨,同比增长2.1%,增速较上年略有减小。其中,汽油产量为9833.3万吨,同比增加9.5%;煤油产量为1693.9万吨,同比下降20.5%;柴油产量为17272.8万吨,同比增加0.3%。
预计2014年,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石油消费需求可望得到实质性改善,加之包括四川石化、泉州石化等大型炼油企业在内的新建炼厂陆续投产,原油加工量将达到5.2亿吨。
表3 2013年国内千万吨级炼油企业情况 万吨
所属集团 企业名称 所在地 加工能力
中国石油 大连石化 辽宁 2100
兰州石化 甘肃 1050
大连西太平洋石化 辽宁 1000
广西石化 广西 1000
抚顺石化 辽宁 1150
独山子石化 新疆 1600
吉林石化 吉林 1000
辽阳石化 辽宁 1000
中国石化 镇海炼化 浙江 2300
上海石化 上海 1600
茂名石化 广东 2350
广州石化 广东 1570
金陵石化 江苏 1800
天津石化 天津 1550
福建石化 福建 1200
高桥石化 上海 1300
燕山石化 北京 1600
齐鲁石化 山东 1050
青岛炼油 山东 1000
中国海油 惠州石化 广东 1200
地方炼油厂 山东东明石化 山东 1150
表4 国内部分拟、扩建大型炼油项目计划情况 万吨
企业名称 原有能力 建后能力 计划投产时间
洛阳石化 800 1800 “十二五”期间
昆明石化 0 1000 2016年
华北石化 0 1000 2015年
中化泉州 0 1200 2014年
中海惠州 1200 2200 2014年
中科炼化 0 1500 “十二五”期间
兰州石化 1050 2000 “十二五”期间
重庆炼化 0 1000 “十二五”期间
广东石化 0 2000 2017年
中俄东方石化 0 1300 2015年
国内原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2013年,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4.87亿吨,同比增长2.8%,远远高于原油产量,对外依存度达到57.4%。国内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表观消费量达到2.89亿吨,同比增长4.7%。其中,汽油表观消费量达9364.9万吨,同比增长10.4%;柴油表观消费量为17591.6万吨,同比增长3.7%。2013年国内成品油供应总体比较充足。
2014年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平稳态势,在环保压力加大、多个城市加入限购行列等因素影响下,我国汽车市场或将进一步放慢增长。从宏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变化情况预计,2014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将达到5.1亿吨,同比增长4%,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02亿吨,同比增长4.5%。国内成品油市场仍将处于过剩态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原油进口的需求仍将保持旺盛,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现象难以扭转,预计2014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将达到2.98亿吨,较2013年增长7.1%。
因我国经济进入换档期,成品油表观消费减弱,需求增速将整体放缓,供需呈现宽松状态,若炼厂开工率和国内经济增长保持上年水平,成品油出口有望继续增加。近几年国内原油及汽柴油进出口统计见表5。
表5 近几年国内原油及汽柴油进出口统计 万吨
年份 原油 汽油 柴油
进口量 出口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进口量 出口量
2008 17890 373 199 204 625 63
2009 20379 518 4 494 184 451
2010 23931 304 0.01 517 180 467
2011 25255 252 3 406 244 203
2012 27109 243 0.45 292 95 186
2013 28214 162 0.41 469 354 35
国际油价下行
2013年,国际原油价格总水平虽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100美元/桶上方,自2011年突破100美元/桶后,连续第三年保持高位。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看,2013年的国际油价没有出现一路上涨或一路下滑的情况,只是保持在一定的区间进行震荡,2013年国际原油均价为105.84美元/桶。发达经济体对能源的消费较为稳定,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几乎全部来自非经合组织,其中中国扮演着全球需求增长引擎的角色。然而,中国由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对原油的需求出现了减缓的迹象,对油价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美国2013年启动油气出口政策后,国际油价就开始出现下跌的态势,因为美国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一旦可以出口,势必将冲击久已维持高位的国际价格。2014年1月~8月国际原油价格走势见图2。
我国新版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于2013年3月26日正式启用,成品油调价周期由原先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
2013年,包括新定价机制出台前的一次涨价我国成品油调价仍是历年来调价最多的一次,八涨六跌共调整14次,远超2012年全年7次调整。
发展趋势
世界炼油业向炼厂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原油供应多极化,原油重质劣质化,清洁燃料标准加速升级发展。
(1)炼厂规模化、炼化一体化
截至2013年底,全球炼厂平均规模持续增加,由2012年的679万吨上升到682万吨。排名世界前十的10家炼油公司的炼油能力达到16.5亿吨,占全球总能力的37%。规模在2000万吨以上的炼厂达到22座。世界最大的炼厂是具有4700万吨炼油能力的委内瑞拉石油公司Paraguana炼油中心。我国也已形成22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其中,14座带有乙烯装置。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厂集群地区同时也是炼化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三大地区,集中了全国66%的炼油能力和68%的乙烯能力。
(2)原油供应多极化
近年来美国、委内瑞拉、加拿大等美洲国家石油储产量大幅增长,正逐步成为继中东之后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兴热点区域。美国受益于页岩油气的发展,石油产量创1859年以来最快的年均增速,年产量紧跟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之后,位列世界第三;委内瑞拉凭借其巨大的重油和超重原油资源,已取代沙特成为全球探明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加拿大依靠丰富的油砂资源,其石油储量已跃至全球第三位。石油生产格局的变化将从多方面影响全球经济运行。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国家在油气市场中“话语权”的增加,使全球油气生产多极化格局得以强化和发展。全球石油生产重心西移,美国油气产量增长、能源自给率提升,也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同时也为我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石油进口开辟多元化油气供应渠道创造了条件,对保障能源安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原油重质劣质化趋势明显
世界常规石油资源的储量约为4万亿桶,而非常规石油资源(重油、超重油和油砂沥青等)的储量接近8万亿桶。从世界石油资源剩余储量来看,高硫、重质等劣质原油比例在逐年上升。世界原油质量总的变化趋势是,低硫和轻质原油产量不断减少,而含硫、重质原油的产量在逐年增加。世界原油平均API度将由2011年的33.1下降到2035年的32.6,平均硫含量将由2011年的1.15%提高到2035年的1.33%。API度<22的重油日产量将从2011年的990万桶增加到2035年1630万桶,在原油中的比例将从2011年的13%增加到2020年的18%。
(4)清洁燃料标准加速升级
随着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炼化产品的质量与环保要求日趋严格。车用清洁燃料标准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且仍在继续升级换代。预计到2015年,全球消费84%的汽油是含硫量≤50ppm的超低硫汽油;到2020年,72%的汽油是含硫量≤10ppm的无硫汽油,对>500ppm汽油的需求几乎消失。在车用柴油方面,到2011年,欧洲和北美绝大多数消费的都是≤15ppm超低硫柴油。我国也在进行清洁燃料的升级换代,2014年底前将汽柴油质量全部升级到国IV标准,硫含量降至50ppm、2017年底前将汽柴油质量全部升级到国V标准,硫含量降至10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