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压力增大 质量参差不齐 两极分化严重
农药行业改革势在必行
□ 轩 艺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后简称《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足以说明“三农”工作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
同时,《意见》还在“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提出了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其中,“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各项措施吸引了农药行业各方面的关注。
压力加大 困难重重
1环保压力增大
随着最新出台的《环保法》自今年1月1日实施起,近3个月来,各地依据新环保法制订的种种细化政策不断出台,农药行业正成为新环保法铁拳下受影响极大的行业之一。据湖南省农药工业协会介绍,受当地环境政策加码影响,今年以来,该省衡阳莱德、株洲邦化、京西祥隆、岳阳迪普、临湘化农5家原药生产企业相继停产,停产率占到全省原药生产企业的33%。而据了解,农药原药生产企业停产现象,在江苏、山东等农药大省也普遍存在。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此前很多企业没有考虑环保成本,对环保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因而对于新环保法的严格要求难以适应。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起,各地结合具体情况,已纷纷出台了更加严厉的环保措施,农药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日益加大。由于农药行业的技术壁垒较低,前几年有很多企业涌入,使得行业整体供过于求的情况非常明显,进而导致产品价格长期走低。2014年,全国农药行业843家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比上年下降1.2%,成为近6年来的首次利润下降。
2质量参差不齐
今年2月,农业部办公厅对2014年农药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情况进行了通报。通过对河北等15个省(区、市)52家农药生产企业的122个农药样品进行监督抽查发现,合格农药样品104个,合格率为85.2%;不合格农药样品18个,不合格率为14.8%。其中,杀虫剂68个,质量合格的54个,合格率79.4%;杀菌剂15个,质量合格的13个,合格率86.7%;除草剂22个,质量合格的22个,合格率100%;卫生杀虫剂12个,质量合格的10个,合格率为83.3%;杀鼠剂4个、植物生长调节剂1个,合格率100%。
在18个不合格的农药样品有11个产品判定为假农药(标明的有效成分未检出或擅自加入其他农药成分)、7个产品为劣质农药(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
针对上述抽查结果,农业部提出了多项整改意见,对此次抽查发现的生产假冒、劣质农药产品的企业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并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生产企业进行整改,责令企业召回不合格产品;要求企业所在地农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同时,各地农业部门要对上述企业的农药产品重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依法处理。
3两级分化严重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农药行业843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008.41亿元,比上年增长7.5%;利润总额为225.92亿元,下降1.2%。其中化学原药利润总额下降3.6%,而生物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利润总额逆势强劲增长23.7%,形成明显的两极分化格局。
据分析,化学原药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草甘膦、百草枯等大吨位产品价格下降迅猛;安全环保压力增大,企业生产成本普遍增加;危险化学品运输成本增加;以及部分原材料和中间体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明显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增长等。
而反观生物农药,却截然不同。在国际市场上,随着生物农药的需求不断攀升,生物农药的出口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国内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显现,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前景看好,生物农药的应用出现强劲上升势头。特别是国家对生物农药实行政府补贴试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拉动了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农药行业顶着新《环保法》严格要求的压力,面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化学原药利润下降、生物农药需求攀升的两极分化,其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首先,各地环保政策的不断升级,正在成为促进农药行业转型的推动力量。一方面,它要求生产企业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它淘汰了环保不能达标的落后小企业,为守法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今年以来,各地停产农药企业明显增多,产能显著下降,而与此对应的则是个别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转型效应逐步显现。
其次,在产品质量方面,农业部针对2014年的抽查结果,提出了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禁用农药的行为、依法查处假劣农药生产企业,以及加强对委托加工企业及未抽到产品企业的监管等多项处理意见。下一步,各地农业部门将对农药生产企业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督管理。
第三,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将成为农药行业热点。据国际多家植保咨询机构预计,未来10年生物农药市场将维持高速增长,到2017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场将达到32亿美元。而国内专家预测,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生物农药政府补贴试点范围的扩大,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国内会继续呈现化学农药利润下降、生物农药盈利增长的态势。
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生物农药整体规模不大,发展较慢,利润总额占整个农药行业的比例还不到一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与化学农药相比,整个生物农药市场由中小企业分割、高度分散,许多公司只有一两种产品,而且产品老化,发挥不出多种农药产品及组合的协同作用,不利于生物农药行业的壮大和规模化发展。但是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许辉认为,我国农药行业要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削减化学农药产能,致力发展生物农药。而生物农药产业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瞄准世界发展前沿技术,继续加强对新品种、新类型和新靶标的研发。同时,针对我国生物农药研究开发与生产存在脱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联盟体系作用,凝聚力量,力争在未来的5~10年间将我国生物农药的市场份额由现在的9%提升到30%,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面对新环保政策带来的压力、相关部门不断严格的监管政策以及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的两极化发展,我国农药行业已经到了高速发展的转折点,农药企业正在不断加速整合,主动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