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行业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段兆芳 孙文宇 白桦
2014年,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不如预期,表观消费量达到1845亿立方米,增速回落到个位数,同比增速仅为9.8%,为近十年低点,天然气市场需求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速趋缓,全年产量达到127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2%,增速比2013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天然气进口量保持较快增长,达到59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5%,远低于2013年同期24.8%的增速,对外依存度达到32.3%。国家加快天然气定价机制市场化步伐,出台政策对非居民存量气价格进行调整,推动在全国范围建立居民阶梯气价制度,同时出台政策鼓励推动基础设施独立运营和第三方准入制度,为天然气市场化提供设施保障。
一、消费增速放缓 市场供需宽松
1.天然气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达近十年低点
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价改对天然气需求的抑制作用显现,煤炭价格下跌和丰富的水电资源对发电用气需求形成制约,全国天然气消费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84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8%(图1),比2013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远低于过去十年17.4%的平均增速,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由2013年的5.9%上升至6.3%。
2.城市燃气成为拉动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4年,我国城市燃气管网进一步完善,云南、贵州、广西等城市燃气新增用户用气大幅增加。受大气污染防治推动,北方采暖锅炉煤改气快速发展,2014年北京市计划改造3200蒸吨采暖锅炉,天津新增燃气取暖面积3872万平方米,乌鲁木齐市、县初步完成煤改气工程,采暖用气消费量快速增长。交通用气领域,成品油价格连续下调和天然气价格上涨使天然气价格优势减小,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步伐趋缓,新车销量同比增长30%,相比2013年同期下降,车用气总量稳定增长。发电用气领域,价改抑制了发电用气需求,同时受煤炭价格较低、水电充足影响,江苏、广东等地发电用气量较2013年同期下降。但北京、天津等地热电厂投产,带动全国发电用气总量呈小幅增长态势。工业用气对价格较为敏感,在宏观经济低迷、行业产能过剩以及两次价格调整的影响下,部分企业煤改气积极性降低,甚至部分低附加值企业逆向使用煤炭代替天然气;高附加值工业影响相对较小,全年用气量小幅增长,占比与2013年持平。化工方面,化肥和甲醇受产能过剩和经济性下降影响用气需求下降,炼厂制氢用气量保持稳定增长,化工用气占比继续降低。2014年我国城市燃气天然气消费量为71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4.5%,较天然气消费总量增速高4.7个百分点,占38.8%;发电用气272亿立方米,占14.8%,同比增长4.7%;工业用气565亿立方米,占30.6%,同比增长9.8%;化工用气292亿立方米,占15.8%,同比增长4.4%。
3. 季节性供需不平衡压力较大
2014年,我国天然气供应量稳定增长。据发改委统计,2014年国内天然气供应量为1275亿立方米(含煤制气),同比增长8.2%。其中,天然气产量为12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5%;煤制气供应约10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59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8%;供港澳用气26亿立方米,同比减少5.0%。从需求侧看,受宏观经济低迷和价格调整的影响,国内需求增速大幅放缓,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电用气量出现较大幅下降;冬季用气高峰期也未出现工业用气断供和上游气田破坏性开采等情况,全国天然气市场供气紧张格局有所缓解。但季节性供气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在储气调峰设施不足、气温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多地出现供气缺口,南京供气缺口最高达120万立方米/日,陕西省靖西线供气缺口达300万~350万立方米/日。发改委数据显示,2014年迎峰度冬期间全国天然气总需求达882亿立方米,总供应量为820亿立方米,缺口达62亿立方米。未来几年,随着北方居民采暖等用气量激增,我国天然气冬季和夏季将出现较大的峰谷差,而我国储气能力建设不足,储气调峰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冬季供气高峰期的紧平衡状态将成为常态。
二、进口量价齐升 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1.进口量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天然气进口通道继续完善,随着中俄东线供气协议的签署,我国已初步形成西北、西南、东北、海上四大天然气进口通道格局。2014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天然气进口总量将达596亿立方米(详见图2),同比增长12.5%,比2013年同期大幅下降12.3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升至32.3%。其中,管道气进口320亿立方米,占进口总量的53.8%;LNG进口1985万吨(约276亿立方米),占进口总量的46.2%。
2. 管道气进口取得积极进展,进口量稳定增加
2014年,中亚C线进口能力进一步提升,中缅管道输气量快速增加,我国管道气进口量稳定增长。2014年,我国管道气进口量为3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4.7%,比2013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占消费总量的17.3%。管道气主要来自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和哈萨克斯坦四国(详见表1)。其中,土库曼斯坦进口量占比超过80%,位居第一;缅甸位居第二,占9.6%;乌兹别克斯坦位居第三,占7.8%。
2014年中俄天然气进口谈判取得实质进展。5月,中俄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和《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规定自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9月1日,中俄东线俄罗斯境内段开工建设,中国境内段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开工建设;11月,中俄签署《关于沿西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俄方将从西伯利亚西部向中国出口天然气,预计输气量达300亿立方米/年,合同期30年。中俄供气协议的签署将大大增加我国天然气供应,不仅将对我国天然气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全球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3. LNG进口增长较快,现货进口量占比上升
我国LNG接收能力稳步提升。2014年,海南洋浦和青岛LNG接收站投运,接收能力均为300万吨/年。至此,我国LNG接收站增至11座,LNG进口能力增至4080万吨。
进口量保持较快增速。2014年,我国进口LNG 1985万吨(约27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0.1%,比2013年降低13个百分点,约占全年总消费量的15.0%。
现货进口量占比继续上升。我国长期合同气主要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全年进口量分别占LNG进口总量的33.9%、19.2%、12.9%和15.1%。现货进口主要来自也门、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受国际LNG现货价格大幅下跌影响,我国LNG现货进口量增加,全年现货进口量约为353万吨(约49亿立方米),占LNG进口总量的17.8%,比2013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从各省进口情况看,广东是我国LNG进口量最大的省份,全年进口量占我国总进口量的30.2%;福建、上海、江苏、浙江、河北、辽宁、海南和山东进口量占比分别为17.6%、14.8%、10.7%、8.3%、8.1%、7.2%、0.9%和1.0%。
4. 天然气进口价格同比上涨
2014年,受卡塔尔进口高价LNG增量和一季度高价现货进口的影响,我国LNG进口均价涨幅较大,LNG到岸均价为2.69元/立方米,同比上涨3.9%。其中,长期合同气到岸均价为2.49元/立方米,同比上涨2.9%。卡塔尔价格最高,到岸均价为4.06元/立方米。进口LNG现货到岸均价为3.61元/立方米,比2013年上涨0.01元/立方米。
管道气进口均价小幅上涨,主要受缅甸气进口价格较高、进口量增加的影响。2014年进口管道气到岸均价为2.20元/立方米,同比上涨1.9%。其中,缅甸气价格进口均价为2.62元/立方米,同比下降3.0%;中亚气价格为2.16元/立方米,比2013年上涨0.01元/立方米。
表1 近年我国管道气进口量统计 亿立方米
进口来源 2013年 2014年 2014年占比/%
中亚 276.8 289.2 90.4
哈萨克斯坦 1.6 4.1 1.3
土库曼斯坦 246.1 260.4 81.4
乌兹别克斯坦 29.1 24.8 7.8
缅甸 2.2 30.6 9.6
合计 279.0 319.8 100.0
三、多措并举 市场化步伐加快
1. 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
2014年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调整非居民用存量气价格的通知》,规定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最高上调0.4元/立方米,广东、广西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按与全国水平衔接的原则提高0.12元/立方米,化肥用气调价措施暂缓出台,方案从9月1日开始执行。本次调价是国家继2013年7月以来第二次调整天然气价格,按计划2015年还将实施第三步调整,届时实现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的完全接轨。
本次价格调整提高了供应商和进口商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和进口企业引进资源的力度,提升国内天然气的供应能力。但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天然气市场下游需求受到明显抑制,特别是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工业和发电部门。天然气价格的上调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多数燃气电厂陷入亏损,与燃煤发电经济性差距持续扩大,抑制了发电用气量;玻璃和陶瓷行业煤改气进程也大幅放缓,企业用气意愿大幅下降;车用LNG市场受到天然气价格优势缩小影响,短期发展受到冲击。总体来看,在国内市场尚未完全消化去年调价影响的情况下,本次调价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将导致我国天然气市场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情况。预计2015年国家有望实现存量气和增量气完全接轨。
2. 多地调整终端销售价格
2014年3月,发改委发布《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居民阶梯气价政策,计划2015年底前所有已通气城市均应建立起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阶梯气价将分为三档,各档气价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原则上,第一、二、三档气价按1∶1.2∶1.5的比价安排。民用阶梯价格制度是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推动我国天然气价格走向更合理的方向,还能在保障居民基本用气需求的基础上引导节约用气,缓解供气压力。目前,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福建等地提出居民阶梯气价,上海已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江苏和福建将于年底前调整到位,广东将于2015年推行。
继发改委发布价格调整通知后,北京、石家庄、长沙、兰州等地对工业部门气价上调0.4元/立方米,交通用气价格上调0.32~0.76元/立方米。在非居民用气终端领域,我国各省市已经初步建立起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及时进行价格传导,迈出了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3. LNG现货交易需求不振
2014年上海天然气交易平台交易量为1.66万吨,远低于2013年14.7万吨的水平;交易价为5181~5938元/吨,季节性规律突出,冬季价格较高,最低交易价比2013年高280元/吨。
宁波甬商所于2013年底推出LNG电子交易,2014年3月31日至12月19日,甬商所LNG挂卖量为111.78万吨,报价在5304~5999元/吨之间。7月中旬,甬商所LNG交易停牌,11月中旬复牌交易。
尽管交易量较少,但天然气交易平台这种自主竞价模式探索了新的天然气交易模式,将推动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向完全市场化方向发展。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和完善天然气交易平台建设。8月27日,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4-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出将大力推进大宗商品、消费品及现代物流等领域平台经济发展,在自贸试验区内建设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八个国际交易平台。同时,我国政府出台政策推进基础设施第三方准入,为天然气贸易中心的建立和运行创造了条件。
4. 小型LNG工厂产能快速扩张,民企市场份额上升
我国小型LNG工厂产能自2001年以来迅速扩张,已投产项目总产能由2001年的15万立方米/日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5808万立方米/日(212亿立方米/年)。截至2014年底,投产项目102项,试产、待运营及在建项目20项,设计总产能1270万立方米/日,如果全部建成投产,总能力将超过7000万立方米/日。
我国小型LNG工厂主要分布在陕西、内蒙古、湖北、宁夏、四川、河北、山西等中西部天然气资源富集地。其中,陕西小型LNG产能居全国之首,市场占比为20%;内蒙古为14.7%、湖北为10.6%、新疆为10.4%、宁夏为7.9%、山东为7.1%、四川为5.9%、河北为5.3%、山西为4.8%。
LNG市场主体由2013年的46个增至2014年的76个,民营企业市场占比从55.6%上升到64.4%,央企占29.8%,地方国企占比由19.9%降至4.2%,外资占1.6%。
中石油是国内最大的小型LNG生产商,2014年新增产能分别为260万立方米/日和500万立方米/日的山东泰安和湖北新捷两个项目,总产能达到1678万立方米/日,市场占比由2013年18.9%上升到27.2%,;新疆广汇跃居第二,总产能为450万立方米/日,占8%,宁夏哈纳斯产能为300万立方米/日,占5.3%,居第三位;陕西众源总产能为300万立方米/日,占5.3%,居第四位。
四、后市供需格局仍宽松
2015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期过渡,以及天然气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天然气市场需求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比增长9.3%;预计天然气进口量为6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2%,增速略低于2014年;对外依存度将达到32.5%;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进口气价将整体有所回落。
1.需求将较快增长
宏观经济和价格改革对天然气市场需求的影响持续显现,但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环保政策和鼓励措施出台、管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因素的推动,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表观消费量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3%。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6.7%,低于政府规划目标。从供应侧来看,非常规气开始规模化生产,国内天然气供应量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将达到13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0%。其中,常规气产量达1290亿立方米,页岩气将达到35亿立方米,煤层气产量达45亿立方米,煤制气10亿~15亿立方米。受需求影响,我国天然气市场总体将呈供需宽松局面。
2.利用结构持续调整
政策对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影响日趋明显。在当前价格政策下,我国居民用气价格调整幅度不大,价格相对替代能源优势明显且居民价格承受能力较强,预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管网覆盖范围的扩大,我国居民用气仍将持续增长,增速将超全国消费平均水平。受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推动,京津冀等地区采暖煤改气项目快速推进,采暖用气需求将较快增长。各地政府为缓解大气污染,出台政策推动区域交通领域“油改气”,交通用气将稳步增长。天然气发电和工业用气对价格较为敏感,受价格影响较大,预计发电用气将小幅增长,工业用气受高附加值用户需求带动将稳定增长。化工用气需求将减少,所占比例下降。我国天然气利用结构的调整将加大用气峰谷差,企业供气压力增大。
3.进口增速持续放缓
2015年,中亚管道进口能力将大幅提升,中海油广东揭阳LNG接收站和中石化广西北海LNG接收站也将完工投产,我国LNG接收能力将提升至4580万吨。但受国内需求放缓影响,天然气进口增速将放缓,预计2015年我国天然气进口总量将达到6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2%,占消费量的比例为32.5%。其中,管道气进口量达34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7%;LNG进口量达3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7%。
进口价格方面,预计管道气和LNG进口价格将整体回落,但进口气相对国产气仍缺乏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