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 ”油气合作战略思考
□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张晶 朱颖超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是我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是落实周边外交政策、推进西向开放和中西部发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该战略对我国经略周边、维护国家安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具有重大意义。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工程之一,可以更有效地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中国石油企业经过20年的海外发展,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了良好的油气合作基础,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引领和主力军作用。
一、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带一路”连接亚洲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是东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罗的海、横跨欧亚大陆的新兴区域经济合作区,包括原苏联、中东、东南亚、南亚、东非和北非的50多个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油气资源禀赋各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扩大和深化油气合作可以带动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融合、文明互建,为利益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建设奠定基础、提供支撑。因此,油气合作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先行”的位置,成为该战略的重要支点。
1.突出油气合作符合各方的发展需要
油气工业事关带内主要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社会基础。“一带一路”集中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等重要油气生产国,以及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重要油气消费国,其油气生产和消费在全球均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一带一路”油气储量分别为461亿吨和10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0%和56%;油气产量分别为12.1亿吨和1.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30%和43%;油气消费量分别为15.7亿吨和1.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41%和27%。
带内供需双方对油气进出口多元化具有迫切需求。地处欧亚腹地的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油气通道主要指向欧洲传统市场,东向不足、南向空白,与中国、印度新兴市场的联通程度低,需要开辟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实现出口多元化。2013年俄罗斯中亚地区石油出口量3.5亿吨,其中66%出口到欧洲,仅14%出口至中国;管道气出口量达3282亿立方米,其中84%出口到欧洲,仅14%出口至中国。中、印、日、韩等消费国希望实现进口多元化,通过加强与带内资源国的油气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2.有利于各方资金技术优势互补,实现油气及相关产业现代化
“一带一路”主要油气生产国普遍缺乏开发资金,存在技术短板,需要通过扩大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油气产业现代化改造。而我国拥有资金优势和独特的开发技术,可为沿线国家振兴油气产业、提高收益带来重大利益。
此外,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青海等地也都是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布局有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有较好的基础。以陕西为起点到中亚国家,产业层次从高端的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过渡到中低端的采掘业和资源加工业形成互补,加快推进以油气合作为重点的丝路带建设,有助于中亚各国进行产业升级、实施进口替代。
3. 有助于构建新型油气合作机制,改造国际油气秩序
全面加强“一带一路”资源国、消费国、过境国的油气合作,把握各方利益交集,照顾好东道国现实利益,共同构建有利于不同类型国家共同油气安全的新型合作机制,将有可能形成世界上供应链、产业链合作程度最广、最深的油气合作局面,对于国际油气秩序的改造及地区各国共同油气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4.中国和各国具备良好的油气合作基础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带内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历史见证和宝贵遗产,千百年来为沿线国家带来了极为丰富、多元的资源。我国与沿线国家在地理上毗邻,是友好邻邦和重要合作伙伴,源远流长的历史交往有效促进了不同地缘板块的连接和不同地缘利益的缝合。除个别国家外,我国与沿线国家历史积怨少,外交冲突小。
在油气合作方面,“一带一路”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气贸易和投资的地区,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关键性作用。油气投资方面,“一带一路”涵盖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三大油气合作区,涉及18个国家69个油气合作项目。截至2013年底,累计总投资687亿美元,占海外总投资的近45%。油气生产方面,2013年中国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内油气权益产量约4200万吨,占海外总产量近35%。油气贸易方面,2013年中国从“一带一路”进口原油5800万吨,占原油进口总量的19%,进口天然气309亿立方米,占总进口量的58%。
因此,将油气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符合各方的发展需要,将有效稳固带内各国的经济基础,迎合油气供需双方对进出口多元化的迫切需求。
二、扩大和加深油气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国际能源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于扩大和加深“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1. 扩大和加深油气合作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
⑴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带来战略环境转变 当前,美国正积极调整中东战略,加紧重返亚太步伐;俄罗斯以提升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为长远目标,大力推动战略东进,加快开发东部地区并融入亚洲经济;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拓展战略腾挪空间。美国战略调整以及中俄等新兴大国争取国际地位的努力,正在改变世界力量对比。未来20年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大调整时期,将为我国扩大和深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供更加有利的地缘环境。
此外,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将对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和东西方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美国联欧制俄挤压俄罗斯发展空间,逼俄向东靠拢,对于发展以中俄为核心的区域性能源合作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乌克兰形势变化使俄罗斯和中亚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明显上升,将为我国在以上地区的油气合作带来新的机会;美国为削弱俄罗斯的能源优势地位,支持中亚油气合作与管道多元化发展,也将为加快推动我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互联互通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
⑵非常规油气发展正在改变世界油气供应格局 美国能源独立在带动本国经济发展、降低对中东石油依赖的同时,正推动全球油气供需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并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能源地缘政治版图。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推动全球油气供应趋向西移,最终形成东线以常规油气为主的传统供应带(从北非和波斯湾、经里海、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直至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油气储量为2631亿吨油当量,占全球的68%)和西线以非常规为主的新兴供应带(北起加拿大油砂、美国页岩油气,南到委内瑞拉超重油和巴西深海盐下石油,油气储量为994亿吨油当量,占全球的26%),但东线仍将是全球油气供应的主要来源地。2013年,东线常规石油产量23.4亿吨,占全球的53.6%。预计2030年,东线常规石油产量将达26.1亿吨,占全球的54.0%。同时,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全球油气消费正在向东转移,形成北美、亚太、欧洲三大油气消费中心。2013年,三大油气消费中心油气消费量分别为27.1亿吨和2.1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的70.7%和58.9%。东线传统供应带和亚太油气消费中心与“一带一路”区域高度重合,凸显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一带一路”在世界油气生产与消费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将给未来区内油气生产与贸易的合作和拓展提供充足的内生动力。
⑶美国能源独立和欧洲需求多元化正改变全球油气贸易格局 美国能源独立在推动全球油气供应格局变化的同时,也将改变全球油气贸易格局。2013年,美国石油净进口3.4亿吨,其中从中东进口1.0亿吨。随着页岩油气革命的逐步推进,预计2020年美国石油净进口将较2013年减少7500万吨,其中从中东减少5000万吨;美国天然气将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主要减少从加拿大的进口。届时,北美地区将有超过750亿立方米天然气向中国、印度等亚太地区市场转移。
此外,乌克兰危机以及中俄油气合作的加快推进,也促进了欧洲能源的多元化进程。未来,欧洲将加大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能源进口,增加对阿塞拜疆和中亚国家的上游投资和管道建设。
⑷“一带一路”建设快速推进将显著改善投资环境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改善“一带一路”投资环境的相关政策措施。在财政方面,国家财政部正在研究制定周边互联互通重大项目融资方案;政策方面,央行正研究制定走出去企业资金保障一揽子措施,扩大境内金融机构境外发行债券的政策措施;经贸方面,国家正考虑制定利于沿边重点地区人员往来、加工物流等特殊政策;金融方面,国家正积极推动建立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设立丝绸之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融资机构等。种种措施与努力,将显著改善“一带一路”的投资环境,助推“一带一路”的建设步伐。
2. 扩大和加深油气合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在面临难得战略机遇的同时,“一带一路”的油气合作仍然面临着地缘博弈加剧、政治风险突出、合作政策收紧、开发难度加大等严峻挑战,需要我国在维护世界油气供应安全方面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
⑴多国政治渗透,多方利益博弈 “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中亚、中东、北非等地区,历来都是大国博弈的热点地区,多国政治渗透,多方利益博弈,地区油气合作面临较高的地缘政治风险。以中亚地区为例,该地区目前基本形成了美俄主导、多方参与的格局。美国与欧洲对中国进入中亚地区始终采取遏制态度,并积极争夺中亚战略资源;俄罗斯则努力维持在中亚地区的传统战略优势;日本、印度、伊朗等国也针对该区域提出了不同的战略合作计划,积极加强存在、扩展影响力。我国在中亚地区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甚至过度解读。因此,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充分认识到政治渗透及利益博弈对区域油气合作的影响,审慎评估风险,提早做好应对准备。
⑵各国潜藏着国内政治风险和地区冲突风险 “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中亚、中东、北非等地区,也是地区局势动荡、热点事件频发、安全风险突出的敏感地区,油气合作面临较高的政治和安全风险。以中亚地区为例,中亚各国在形式上采用西方政治体制,却未被“完全西化”,总统拥有绝对权力。“大总统、弱政府、小议会”的政治架构,使其政治稳定状况相对脆弱。处于地下状态的政治反对派和西方国家推行的“颜色革命”,对国家未来稳定构成潜在威胁。此外,中亚各国间历史、宗教、民族、水源等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纠纷造成各国之间长期不和。种种问题使得中亚油气合作面临较为复杂的环境和一定的风险。
⑶资源国油气合作政策逐步收紧 近年来,一些重点资源国为了切身的利益采取更加严苛的对外合作政策,通过增加控制、增设条件、提高税费等手段降低投资者收益。哈萨克斯坦通过修订油气法规增加了政府在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力和主导权;设立“哈萨克斯坦含量”,提高本土化比例;取消产量分成合同模式,代之以合资公司模式,提高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权益。此外,土库曼斯坦也多次修改油气资源法,强化总统对资源开发的绝对控制权,同时提高油气工业和矿产资源部在对外经济合作中的地位;2015年1月1日,该国货币马纳特对美元汇率从2.85跌至3.5,跌幅高达18.6%。东非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家为加大监管力度并提高政府收益分成比例,纷纷修改油气政策,重设未来规划。凡此种种,大大侵蚀了外国油气公司的收益,需要谨慎应对。
⑷勘探开发难度加大,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以俄罗斯中亚地区为代表的“一带一路”主要资源国含油气盆地(除北极大陆架)内多数规模构造圈闭基本都已钻探,发现大型整装油田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发现成本增加,获得规模较大的勘探开发项目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多数主力油田采出程度高,均已进入老油田开发后期,自然递减和综合递减大,稳产形势严峻。而极地资源的开发难度则更大。
三、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思考
1.做好顶层设计
“一带一路”涉及四大洲50多个国家,各国利益不同,文化各异,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现实需求和利益诉求。同时,“一带一路”范围内的油气合作涉及全产业链发展,既要考虑石油产业的发展,更要考虑石油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资源国、消费国、过境国各方的现实利益和诉求,增强各国在能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二是以通道为纽带,实现带内资源、资本、技术、市场等要素的融合。三是以资源和市场为基础,推动油气合作向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和多维度的全产业链合作方向发展。四是以全方位合作为引领,带动我国资金、技术和装备走出去,促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升级。
2.战略举措
⑴大力提升重点区域油气合作规模和质量 积极拓展重点资源国油气合作业务,抓住低油价契机,大力优化布局和资产结构。一是运作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现有大型油气项目,以通道建设促上游,开拓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以及北极大陆架等地区油气开发合作机会;二是围绕重点区域布局,按照资产契合、区域互补、战略协同的标准,引进战略投资者,抓住低油价时机,积极捕捉资产和公司并购机会,实现油气合作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⑵打造国内外业务协同发展新优势 统筹国内国外业务。一方面,与资源国、国际大石油公司等各方通过各类项目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共赢。如在非常规领域与跨国石油公司以资源换技术、与国家石油公司以市场换资源等。另一方面,着眼整个区域,实现产、炼、化、储、销的优化配置,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如充分发挥我国炼化能力优势,加强与东南亚、中亚等合作,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成品油出口基地。
进一步完善油气通道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突出地缘及战略引领作用,着力抓好跨境管道和重点油区管道的建设运营,建立科学、完善、高效的管网系统。建设和运营好中亚地区油气管道;推进中俄油气管道运营、建设和规划;落实油源气源,运营好中缅油气管道;谋划中巴油气通道建设。
加快沿海沿边仓储、码头布局,参与区域性大市场建设 利用中韩、中澳、中国-东南亚等自贸区,推动亚太地区油气期货市场建设;以船运能力、码头建设、存储设施和护航能力为重点,建设孟加拉、中国、印度、缅甸区域市场;依托港口、交易中心等谋划南海周边国家或地区区域市场。
加快推进国内先进适用技术“走出去”步伐,带动服务保障业务国际化发展 充分发挥油气投资业务的带动作用,发挥企业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等业务的服务能力、特色技术和成本优势,积极利用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的融资机制,不断拓展技术服务和装备市场,提高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业务的国际化水平。
3.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持
⑴进一步强化能源外交 提高能源外交在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营造国际油气合作的良好外部环境。与经济带内主要国家构建定期高层互访和双边、多边磋商机制;加大对企业开展互利合作的外交支持力度,在劳务签证、税收返还、物资商检、清关手续、员工本地化等方面与合作国加强磋商,保证合作项目正常推进;建立投资保护、税收、外汇、海关、劳务许可、标准等领域的协调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重大合作项目、管网平稳运行应急协调机制。
⑵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作用 支持筹建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推动框架内的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建立稳定的运输和保障机制;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合作机制,建立预警、防御、应急协调机制和共同参与的安保力量,维护区域能源合作项目特别是油气通道安全;积极推动建立上合组织框架内的中亚自由贸易区,以上海自贸区为平台,加快建立亚洲天然气交易市场,提高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天然气市场价格话语权和影响力。
⑶拓宽投融资渠道 国家主导多方参与,设立海外能源风险勘探投资基金,用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油气风险勘探;扩大贷款换石油的规模,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能源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大力推动银企合作,增强海外投资的资金保障能力,拓展境外项目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国内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与重点资源国及国家石油公司发展全面战略合作、与外方成立产业合作基金、参股国外能源控股公司、与当地投资基金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能源走出去水平,促进金融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