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供大于求
□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2014年6月下旬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大幅急剧下跌,至今年1月上旬布伦特油价下跌达59%,媒体惊呼其被“腰斩”。随之在专业报刊和大众媒体上出现大量文章,若干研讨会对其进行了专业性分析,其中大部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其影响并提出对策,给人以许多启迪,但也有少量传达了被扭曲的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和更多信息的披露,这次油价大跌的根本原因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供需关系的变化的积累是油价大跌的根本原因,并且其更深远的影响将进一步展现……
前言:上世纪后半期油价变化的四大趋势
上世纪后半期以来从油价变化趋势上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战后到1973年平稳的特低油价期,第二阶段为以两次石油危机为主体的油价剧烈动荡期,第三阶段为1986~1999年的有所起伏的较低油价期,第四阶段为2000~2014年上半年(按年计可到2013年)剧烈起伏的高油价期。图1明确地显示出油价低、高间,相对平稳、动荡间交替的周期性。进一步看,以上四个阶段可归属为两种类型:油价较平稳供需相对平衡和油价动荡供需失衡。
从期内油价看,第一和第三阶段油价都是相对平稳油价较低时期,也是供需关系相对宽松和平衡的时期。两阶段共计42年。(除特别注明者外,本文在计算年和阶段的平均价时均采用与我国关系较密切的迪拜原油价格。)
第二和第四阶段都以油价较高且动荡为特征,共计27年。这里我们发现油价趋势两种类型经历年数中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上世纪后半期到2013年间油价相对低平的有42年,明显超过了油价相对高且动荡的27年,前者是后者的1.56倍。
在油价动荡且较高第四阶段,即本世纪初14年间,迪拜原油年均油价为61.91美元/桶。该油价分别为第三、第二阶段油价的3.85倍、2.91倍。显然,将其称为“高油价时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其“剧烈起伏”的特点,图1已形象地显示了。其月均、日均油价的起伏大家都还记忆犹新,这里只须点出其2008年曾出现的140美元/桶脉冲式的高油价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与其油价的特点相应,该阶段世界石油产量平均年增率有1.28%,略低于第三阶段的1.35%,但却明显高于第二阶段的0.25%。
如将第四阶段以2008年为界可细分为两个时期,则其特点就更为凸现。2000~2007年的8年间的迪拜原油年均油价为39.03美元/桶,相应的产量年增率为1.20%。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其后世界经济的动荡,2008~2013年间的迪拜原油年均油价为92.41美元/桶,相应的产量年增率为0.73%。令人关注的是,如果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因为OPEC人为的使油价大幅突涨造成经济衰退并使产量年增率降低,那么本阶段却因石油以外的原因(金融危机)而导致经济衰退并使石油产量增长近于停滞,而使油价攀上了历史峰值。
在经历了上世纪后半期4个油价变化阶段后,2014年以来的油价下跌意味着进入了第5个阶段:动荡的较低价期。它起因于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需的积累,高额的剩余产能和超量的石油库存是其明显的标志;肇发于沙特阿拉伯等国不愿看到自己的市场份额被侵占而不再减产保价,同时又叠加着世界经济疲软美元指数走高的市场形势影响。事实表明:供大于需的市场关系终引发油价突降……
1.页岩革命带来的油气生产格局变化
在世界石油产量2000~2013年平均年增率1.28%、2008~2013年间产量年增率仅为0.73%的背景下,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2008年进口量占世界的24.73%)的产量却在快速增长着。众所周知,该阶段其油气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页岩气和页岩油产量的急剧增长,由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常被称为页岩(气)革命。此前,美国石油产量曾长期处于缓慢下降中,仅以2000~2008年计其年增率为-1.91%。由于新技术探索成功并迅速普及,一个油气生产新领域出现了。美国页岩油的产量快速增长在2009年弥补了原有油田的递减并使其总产量转降为升,至2013年的5年间年增长率高达8.10%。进一步看,世界2013年石油同比仅增加1310万吨,而美国的增产量却达5210万吨。在上述美国增产中,页岩油产量占比日趋增大,2013年达总产量的41%,这与页岩气占天然气总产量大致相当。目前美国已开始油气的出口、并展现出将由最大油气进口国转变成重要出口国的前景。由巨大技术进步引发的页岩革命不仅使页岩油气产量大增,而且带动了多种非常规油气(如储量巨大的加拿大沥青砂岩和委内瑞拉超稠油)的发展,使很多过去的难开发油气田(如超深海和超深层)、低产油气田降低了经济可采下限,大为提高了产量和延长了经济开发年限。总之,页岩革命使世界百余年仅局限于常规石油的时代开始迈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开发并举的油气生产新时代。以北美页岩油气为首的非常规油气快速增长,一批发展中国家的油气产量增长(如哥伦比亚、巴西、俄罗斯2008~2013年间石油产量年增率分别为11.29%、2.21%、1.63%),伊拉克石油产量的迅速恢复(2008~2013年间石油产量由242.8万桶/日增至314.1万桶/日、年增率5.29%,2014年12月更达370万桶/日)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使石油生产过剩的局面日益凸显。因供应大增而打破原来的供需平衡局面,一个日趋宽松的世界油气新格局已开始形成。
2.消费格局日趋明显的改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在石油危机后开始的开源节油、调整优化能源构成的步伐在新世纪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在对环境问题日益被重视的压力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大为加快了。其1997~2005年的8年间石油消费量年增率仅为0.91%,其后转为降势,2005~2013年的8年间石油消费量年增率降为-1.40%。与之相应,在世界的基础能源构成中2005年石油占40.97%,到2013年降为38.59%。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快速发展的天然气和新能源在挤压着石油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石油消费增速在降低,进而拉低着石油消费量及其在能源中的比例。
但是,在本世纪初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降低被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的消费快速增长抵消,从而出现全球石油消费和生产的低速增长。进一步地分析注意到:2005~2013年间中国和印度石油消费量年增长率分别为5.61%和6.79%,而同期全球仅为1.0%;两国以8年间的消费增加量计分别为17960万吨和8700万吨,分别占同期世界增量26580万吨的67.56%和32.73%。把上一组数据与2008年以来的经济形势联系起来会发现,金融危机(一般多指2008~2012年的4年)的影响虽是全球性的,但他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却差别很大。中国保持了引人注目的经济高速增长,印度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相对轻些。2013年以来,美国已开始走上复苏和发展,但欧洲却仍沉溺于经济增长停滞的阴影下。令人关注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陷入明显的经济困难中,其中包括一度成绩斐然的金砖国家巴西、南非和俄罗斯。多种因素使这种影响到全球性停滞、低增长的趋势难于在短期改变。特别是作为拉动石油消费的中国已开始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继而中速转变。与之相应,预计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速在2020年前降为年均3%左右,2020~2030年降至年均1%左右;天然气消费量增速的相应值分别为年均8%左右和4%左右。印度的能源将更加倚重于煤炭、天然气,且制定了发展核电的宏伟计划,其石油消费量的增速将明显下降。对于世界石油消费仍能维持较快增长的期望来说,中、印已出现的明显转折趋势是使其破灭的最后一击。新能源(不包括水电、核电)的发展势头由欧盟北美扩展到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甚至非洲。2010年全球新能源消量为16550万吨油当量,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1.38%,到2013年分别达到27930百万吨油当量和2.19%,3年间的年增率达19.06%。这种新能源增长压低煤炭、石油比例的调整必将持续进行。显然,从经济和能源发展趋势分析,未来石油消费量增长将更加趋缓,甚至将出现降低的判断。
3.供大于需的两个明显标志
一般的油气产量统计中反映出的是国际市场中供需基本平衡状况,生产过剩会很快传导到上游而使产量增速降低甚至减产,反之亦然。所以仅从全球年产量、消费量变化的数字上还难明确传达出上述供需关系宽松且供大于求的结论。很少被业内研究者注意的剩余产能变化却能给予人们明确的启示。
⑴ 高额的剩余产能 油气工业上游的勘探开发之间划分出一个带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即产能建设。从投资构成上看,产能建设的投资额远大于勘探并要求短期内完成。在花费大量经费和时间完成了勘探和产能建设后却不允许进入后续的开发阶段时,这部分闲置的生产能力便被称为剩余产能。当然,已开始生产却被要求关闭井口阀门而停产的这部分生产能力也归入剩余产能。剩余产能的存在使大量建设资金被压占,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益,对上游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目前来看他几乎完全分布在OPEC国家,主要是沙特阿拉伯。他们为了影响油价和/或抢占市场份额,也曾主动以降低或提高剩余产能为手段使产量在短期内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对已建成的产能来说,这只需要打开或关闭阀门等现有设施,较容易做到。如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为了维持高价,沙特在1982年下半年主动减产10%左右,使其剩余生产能力扩大至540万桶/日,占其当时产量的约51%。而本世纪初的剩余产能变化在100万桶/日~650万桶/日之间,2009~2011年亦达350万桶/日以上(图2)。到2014年油价已开始下降时沙特仍保有着雄厚的剩余产能,因而其石油部长扬言可在30天内将产量再提高200万桶/日并不是无稽之谈。
⑵ 过量的石油储存 供大于需的另一明显标志是过量的石油储存。对于石油进口国来说,一定数量的石油战略储备和战术(商业)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安全保障。为此,在经历了石油危机后OECD规定其成员国必须有相当3个月石油进口量的储备。许多成员国不但完成了这一要求,有的甚至已达到120天左右。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30年间,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已证明OPEC国家不仅不能再使用禁运等“石油武器”对付石油进口国,甚至也难以主动改变石油市场走势。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困难条件下,OECD国家完全可以适当削减其储备量,但近来主要石油进口国储备已达到饱和状态。据IEA统计,2014年11月底OECD国家的商业和战略库存相当于93天石油需求或172天石油净进口量。另据EIA 2015年初报告,其商业石油总库存已达11.637亿桶,创下1990年有统计以来的新记录,较过去5年均值高20%以上;汽油库存2.383亿桶,亦达1982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此外,美国还有6.9亿桶的原油战略储备,按当前消费水平计相当于98天原油净进口量。为了储存手中的石油,不少国家租用超级油轮暂存,仅VICC级(运量大于16万吨)油轮被用做浮舱的就达25艘,总储油能力5000万桶,这导致海上运费大涨。直到油价已明显下降的本年初,OECD预计原油库存可能在该年中期达28.3亿桶的记录高点,这意味着油价下行的压力尚未完全释放。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在油价大降已成定势时也尽量扩大储备。中国有关方面表示,到3月底现有战略储备设施已接近满仓。希望这些国家将以大增储备使消费量抬升已无大可能。
4.从畸形高油价向低油价的转变
上面的论述中包括着一个明显的矛盾现象:国际石油市场上近期明显的供应大增消费趋減、供需关系日趋宽松的背景上为何出现了2011~2014年前半期迪拜原油超过100美元/桶的特高油价呢?
首先,应注意到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的变化 沙特产量和出口量长期名列前茅,2013年沙特石油产量占中东的40.80%,占OPEC的31.16%。前已述及,历史上该国多次担当着调节油价的首要浮动产油国的角色。在第一、二次石油危机时,其他OPEC国家尚能配合沙特,也有适量的减产或者遵守关于产量配额的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某些国家遇到经济困难时,不同程度的超配额生产就成为常态了,而减产保价的重任也就越来越多的由沙特承担。当然,这意味着沙特经济的损失,其市场份额被非OPEC国家、甚至OPEC国家的其他小兄弟挤占。但只要其仍在可忍受的范围内,为了顾全OPEC的大局,沙特这个“油老大”都要承担这种“冤大头”的角色。本世纪初为了摆脱低油价局面,OPEC再次实施了限制产量方针,致使其剩余产能大幅增加,2001~2003年达到平均约450万桶/日的水平,与其他因素相配合使WTI油价由上世纪20美元/桶左右跳上25~30美元/桶(图2)。2008年后金融危机使需求降低,为了抬高油价又采取类似手段,OPEC的剩余产能从2005~2008年的平均约150万桶/日提高到2009~2011年的平均约400万桶/日,所造成的减产,使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低迷期与产量之间形成供应略偏紧的表象,在人为的金融炒作的助势下使油价再次推高。限产保价、剩余产能的加大是出现2014年上半年及此前高油价的重要原因。
以2010年12月OPEC的剩余产能465万桶/日(约折合同期世界产量的5%)为例,其80%由沙特承担;而2011年10月280万桶/日(约折合同期世界产量的3%)剩余产能则几乎全部由沙特承担。即使在油价开始下滑后,沙特仍独自使产量由2014年7月的990万桶/日降低到10月的960万桶/日。但其他伙伴大多都在长期超配额生产,且其势头因高油价而大增。2010年超出配额(2500万桶/日)约400万桶/日,2011年4季度更超出近500万桶/日。2011年4季度OPEC将配额提高到了3000万桶/日,但2012年1月以来又平均超出新配额88.6万桶/日,到7月超新配额约200万桶/日。除此之外,在决定配额时曾因战乱而破坏的伊拉克未被列在限额内,而他仅在2013年就增产33万桶/日,占该年OPEC增产的约60%,这不仅抵消了因战乱而减少的其他国家减产,而且进一步挤压了沙特的市场份额。市场形势的发展使沙特再也不能容忍这种长期充当“冤大头”、独自吃亏的局面继续下去了,因而坚决不再减产而要去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与沙特情况相近的中东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也支持这样的政策改变。2014年11月的OPEC会议否决了委内瑞拉等国要求减产的建议而通过了沙特的维持原产量配额的要求。这就断绝了使油价下行逆转的最后一点希望,曾被人为推高的油价转为狂跌己成定势。
第二,金融炒作和美元汇率变化是油价起伏的重要因素 本世纪以来大盛的原油期货交易使石油变成了金融的衍生品之一。金融危机以后各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皆趋低并持续至今,交易市场上的投机炒作更加集中于这个最容易影响舆论牵动人心的石油上。特别应提出的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最初几年曾多次泛起石油枯竭论的思潮,这一论调总是宣称石油产量会很快持续下降、甚至不久将枯竭。在人们对石油的不可再生性简单认识的背景下,这个论调很容易为业外人士和广大公众所接受。因此,一些外在事件和波动较容易被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炒作者所利用。他助长了油价的起伏且往往使其形成叠加在油价变化背景上的次级峰、谷,甚至形成脉冲式的升降。如果说金融炒作对油价的影响是低级次的、相对短期的,那么本身就有较长周期的美元汇率变化就可以产生对油价的重大影响。在美元与黄金价格脱钩以后的国际贸易中,美元指数与油价呈负相关就成为必然现象。当美元贬值、含金量降低时以美元为单位结算的油价就要升高,反之亦然,这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2008年油价出现尖峰时美元指数跌入低谷的73美元/桶左右,而当2014年因美国经济复苏而欧元、日元等许多国家货币贬值造成美元指数快速上到100上下时,相伴着就出现了油价的急剧下跌。如果说金融炒作造成的油价波动从某种角度上可被贬义的归为“不合理”现象,那么美元汇率变化带来的油价起伏便是正常的、合理的。
显然,无论是供大于需的趋势凸现,还是美元指数的快速增高都是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合乎逻辑的变化,这都毫无疑问地说明了此次油价大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是长期积累的供应增速大于消费增速的结果。如果再深究一个层次,他们都肇因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展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