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和 化学工业发展战略与创新
2015年14期 发行日期:2015-04-17
作者:zhoukan2012

 

“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和   化学工业发展战略与创新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李寿生
一、“十三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
  2010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8.8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化学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14亿元。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其中化学工业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
  2014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06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2014年美国化学品主营业务收入折合人民币4.94万亿元(按2014年平均汇率6.1428折算),而我国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76万亿元(人民币),比美国高出77.3%,仍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位居世界第三,德国位居世界第四。
  预计2015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将达15.1万亿元,年均增长11.5%;其中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约9.5亿元,年均增长13.3%。我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年均增长速度都将保持世界领先发展地位,还将创造新的亮点。
  “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国际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分化明显;部分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增速下滑,国际市场需求很难回归。在石油和化工领域,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发达经济体和中东等传统油气资源出口国都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剧烈动荡使石油、炼化等上游企业受到很大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发展的新常态,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石油和化工产品创造了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需求。但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也造成企业发展中的阵痛,资源环境约束、产能供给过剩、成本上涨过快、产品价格下降等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行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
  一是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待提高。2014年,行业利润下降8.1%。今年前两个月,行业效益仍延续下滑态势,同比下降61.8%。同时,行业成本持续上升,2014年化工行业每100元主营收入成本同比上升0.54元,高于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成本1.94元。
  二是产能过剩矛盾仍十分突出。经过近几年全行业的共同努力,部分行业产能增长过快势头初步得到遏制,但产能过剩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无机化工原料等通用型产品产能过剩仍很严重,而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产能却明显不足,严重依赖进口。随着新建项目陆续投产,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将陷入困境,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石油和化工行业是典型的资源环境约束性产业。90%以上的原料来自于矿产资源,2014年原油、硫磺、钾肥、天然橡胶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59%、48%、42%和80%。 此外,石化行业的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深入实施责任关怀,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四是创新驱动能力不足。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得市场竞争力,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如今行业发展必须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形成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优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转变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全行业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创新驱动为新动力,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行业经济运行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二、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是全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战略目标
  面对“十三五”行业发展的新起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定位在“向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的目标上。所谓强国至少应该有四个标志:①要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占据世界技术制高点、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产业核心技术;②要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③要具有较强的产业国际投资、经营和贸易的能力;④要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一流技术、管理人才和享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这四个标志应该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转型升级和战略规划的方向和目标。
  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最大的变化应该是由“跟跑型”向“领跑型”战略的转变。“领跑型”战略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的领跑,所追求的目标是“行业第一”或者“行业唯一”,在市场竞争能力和产品盈利能力方面成为 “持久的领先者”。能否成功实现这一转变,关键要看我们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关键“变量”能力的提升,这是由“十三五”时期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内在结构的现状所决定的。
  “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环境正在和将要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北美页岩气革命、中东廉价油气资源的冲击,以及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的突破,使得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原料多元化的特征越加明显;其次是日韩石化产业针对我国市场的结构调整加速,以及欧美化学工业的技术创新升级,都对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是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创新正在出现一系列重大新突破,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发展大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必须加大自身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提升整个产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力度,依靠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从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一个完整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链大体可分为五个产业结构层次:
  第一个结构层次为石油、天然气和化学矿山开采业。这是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链的始发端。一个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和化学矿的勘探开发业首先取决于资源禀赋的优势。如中东、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优势、摩洛哥的磷矿石优势、美国页岩油气优势等。
  第二个结构层次为基础石油化工原料加工业。这是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的原材料基础,如乙烯、丙烯、苯等基础化工原材料是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原料供给、生产规模和市场需求。
  第三个结构层次为一般石油和化工加工制造业。这是石油和化工深加工的初级阶段,聚乙烯、聚丙烯等处于这个结构层次的石油化工产品采用传统的成熟技术,生产规模一般较大,市场需求比较稳定,是整个产业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部分。
  第四个结构层次为高端石油和化工制造业。这是石油和化工技术处于行业高端的加工制造业,这类石油化工产品的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化工原材料的高端性和生产加工技术的先进性上。纳米材料和电子信息制造技术使石油和化学工业的高端制造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个结构层次为战略性新兴石油和化工产业。这个结构层次代表着石油和化学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新技术的领先探索,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制药、高端新材料、环境工程等。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是世界各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十分显著的大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化工大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产业第四、第五个结构层次上的投入越来越大,抢占未来行业技术制高点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经过“十二五”的艰苦努力,我们不仅在全行业总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在结构调整上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总体而言,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结构低质化、同质化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以看到,行业结构矛盾依然尖锐,产业结构调整依然紧迫。
  2014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4.06万亿元(人民币),按行业统计十一大类分析,其组成比例见表1。
  按照石化产业链五个结构层次分析,我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技术低端的前三类,即石油、天然气和化学矿开采业,占整体结构的35%;基础化学品制造业占17.7%;一般化工产品加工业(包括肥料、农药等),占47.3%,而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层次的产品我们几乎是空白,从技术创新的总能力和总水平上看,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品技术结构还是低端的、落后的和同质化的。
  因此,“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战略方向应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以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为目标。规划内容既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又要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规划;既要有化工园区特色发展内容,又要有“一带一路”“走出去”行业篇章;既要体现“互联网+”的平台,又要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破。
1 2014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万亿
行业类别                     主营业务收入   比重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36       9.7
精炼石油产品的制造              3.50       24.9
化学矿开采                      0.05       0.4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              2.49       17.7
肥料制造业                      0.91       6.5
化学农药制造业                  0.30       2.1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 0.62       4.4
合成材料制造业                  1.42       10.1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1.99       14.1
橡胶制品业                      0.99       7.0
专用设备制造                    0.43       3.1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十三五”行业发展目标的关键变量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过去几十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追赶式、模仿式的创新,特别是在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化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时候,先进技术引进难上加难,只能依靠我们自己自主创新来突破。面对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行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能否实现“十三五”行业发展的目标,关键要看行业创新能力这一变量能否真正站在行业“引领”的战略轨道上来。
  今年3月份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石油和化工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和体制束缚,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行业发展对接、创新成果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十三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提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打开崭新局面。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行业的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上。我国石油化工企业长期从扩大生产规模中得到好处,而忽视了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收益。目前,我们有一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已经抢占了行业技术的制高点,并且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竞争优势。比如2014年全行业共有2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其中,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我们要在全球竞争的大舞台上,努力树立行业创新榜样,以点带面,为提升全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打开崭新的局面。
  二是努力搭建好行业创新平台,为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更大优势。
  石油和化学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强基础创新研究工作尤为重要。石油和化工行业有一批技术能力很强的科研院所和优秀的基础技术研究成果。其中的“领头羊”企业能够按照行业科技创新规划,把有优势的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组织起来,组建行业重点创新平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有力支撑。
  我们必须按照行业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和向石油和化工强国跨越的目标,继续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让科研技术产业化速度和成果进一步提升。
  三是着力培养创新领军人才,为提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讲,“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也强调:“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遗憾的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近年来出现了“有大楼,无大师”的尴尬局面。人才的来源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从外面招揽引进;另一条是下功夫从企业内部培养,这是一条靠得住、成本低、见效快的最现实的途径。从广义上看,企业的员工人人都是创新者,关键要看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挖掘他们创新潜力。有远见的企业家,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舍得投入、舍得下功夫、还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扎实的措施,用培训来提高员工创新的能力,用组织来调动员工创新的热情,用实践来建设创新的团队,用激励来培育创新型人才。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