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兼得“鱼和熊掌”
——从金山区群众事件思考石化产业科学发展
□ 本刊评论员
6月23日,上海化工区启动产业发展规划(修编)环境影响评价,让公众参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原是一桩好事,却发生了影响很大的金山区群众事件。这是国内又一起将“石化发展项目”推向社会风口浪尖的事件!其结果何去何从,引发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和对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目前国内石化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建/搬迁项目进入新一轮布局调整期。随着公众对于健康和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之前的环境欠帐在近几年集中发酵,引发了多起类似事件。只有科学决策,才能让石化发展“鱼和熊掌”兼得——既上项目,又保护生态环境。
上海化工区期待“龙抬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史竖起了一块崭新的“里程牌”——围海造地,创建了世界级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园区位于杭州湾北岸,规划面积29.4平方千米,定位是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1+4”产业组合,发展以烯烃和芳烃为原料的中下游石油化工装置以及精细化工深加工系列,形成乙烯、丙烯、碳四、芳烃为原料的产品链。该园区最大的亮点是在开发建设中引入世界级大型化工区的“一体化”先进理念,在国内首创了“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模式”(即“五个一体化”),吸引全球化工巨头如BP、巴斯夫、拜耳、赢创、亨斯迈、三菱瓦斯化学等,以及苏伊士集团、孚宝、法液空等世界著名公用工程公司落户区内。预计到2015年底,招商引资累计可达270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00亿元,年销售收入1300亿~1500亿元。
“亚洲最大、最集中、水平最高的世界一流石化基地之一”,是上海化工区的建设目标。但自2001年项目建设投运的14年来, 炼化一体化项目这一“龙头”,始终没有抬起来;西侧预留的7.4平方千米地块早已三通一平,至今仍在苦等业主。早在五六年前,媒体虽披露由中石化与上海市政府共同投资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将落户区内,并上报国家发改委,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见下文。
实际上,根据安排,炼化一体化项目包含上海高桥石化公司的停产。地处黄浦江下游的高桥石化前身为上海炼油厂,占地面积4.2平方千米,年加工石油1200万吨,是上海市汽、柴油、润滑油的主要生产基地。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的扩大,高桥石化已处在外环线内;其停产、搬迁早已列入城市布局调整的规划。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考虑到运输的安全因素,危化品的汽柴油一直实现本地化供应。因此,在化工区兴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既是完善自身产业链的应有之义,更是满足上海地区汽柴油供应的需要。6月23日公布的规划环评简本文件显示,此次修编是在2008年环保部批复的《上海化学工业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基础上的调整。主要变更的内容,是在上海化工园西区,即临近上海市金山区金山新城的区域,将新增炼化一体化项目围垦土地,包括1500 万吨/年炼油、500 万吨/年润滑油和100 万吨/年乙烯。
环境欠账引发事件“爆燃”
那么,此次群众事件为什么出在金山区?直接的原因,与金山区西部的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山第二工业区有关。
客观上说,上海化工区作为全新的现代化工业基地,领导高度重视环保和安全。化工区理念新、装置新、环保措施有力、监管设备先进,有很多国内首创的安全环保监管经验。如区内占地2平方千米的拜耳材料科技的工厂,建有中央控制系统,对厂区内废水排放和空气质量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笔者多次参观厂区,现场闻不到异味。
而在居民比较集中的金山石化街道和山阳镇,由于离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山第二工业区较近,处于“敏感”地带。居民反映,只要吹来西南风或西风,经常会有化工异味飘来,不敢开窗,担心影响身体健康。多年来虽然投诉不断,但整改效果不佳。环保部门也严格执法检查,但对晚间偷排废气的单位执法面临困难。
创建于1972年的上海石化面朝杭州湾,占地约10平方千米,拥有年原油综合加工能力1600万吨、乙烯70万吨、有机化学品430万吨、合成树脂100万吨,以及纤维化学品近200万吨的产能,堪称石化元老。发展至今,该公司加工高硫原油的工艺(如分段加氢)已相对落后;尽管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改造,但在异味排放方面依然没有彻底解决。上海石化北侧的金山第二工业区以精细化工著称,拥有60家化工企业,大部分以民企为主,管理起来比较困难。
当地一位环保工作者告诉笔者,近年来,随着环保投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金山地区的环保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譬如工业园区的废水实行集中处置,得到了较好解决;通过大气治理行动,空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等的指标也得到有效控制。但对异味的排放,尤其企业深更半夜的偷排,实在少有考核办法。
金山石化地区的公众在化工区环境评价中发起的群众事件,是对长期以来受到废气侵袭积怨的集中大爆发。当得知在山阳镇的东边再建一座千万吨级的炼化装置,公众普遍担心“会东、西两头同时受石化气体毒害”,因此均表示坚决反对。虽然当初由于厦门项目被妖魔化的PX,这些年来通过政府和媒体的广泛宣传恢复了名声;但这次少数别有用心者又拿PX说事造谣。化工区管委会和金山区政府一再解释,“规划建设的项目没有PX,今后也不会有PX项目”,但一些市民就是不同意再上重化工项目。
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计划,高桥石化公司停止运行、加上关停的其他中小化工企业,集中在杭州湾畔化工基地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将不增加上海地区总污染容量。但当地少数市民心中忿忿不平:凭什么金山地区要承担上海的污染容量?
针对当地市民对化工污染的强烈呼声,7月2日,上海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韩正书记要求金山区和上海化工区,认真负责的回应金山广大干部群众的合理诉求,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
决策不能再有重大“失误”
毋庸置疑,这次的群众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决策失误有关。1997年正是化工区招商引资高潮时,金山区确定以“产业兴区”的政策,提出依靠石化产业优势、建设金山新城的规划,包括将政府所在地从朱泾镇(离金山卫10多千米)搬迁到毗邻石化地区的山阳镇。当时有60多名老干部联名写信一致反对,结果未被采纳。
打开金山区地图,可看到山阳镇地处上海石化和上海化工区中间。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山阳现已成为居住人口达20万人的现代化漂亮小镇,据说规划人口为40万。在山阳镇西南方的石化街道,常住人口近8万人。在离上海石化1千多米的海滨水域,还建有“金山城市沙滩”的旅游度假区,每年夏季大批来自市区游客来此游泳。按照现有规定,这些地块都在“敏感区”以内,不可能得到批准。
随着时代的进步,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改变了“谈化色变”的态度,他们憎恨的只是少数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鉴于石油化工行业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政府部门不断致力化工产业实现“集聚化、一体化、绿色化”发展;对于历史欠账,政府也会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合理解决。这适应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
那么,如何化解金山区群众事件所反映的突出矛盾?笔者认为,科学决策是唯一可使石化项目发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路径。
第一,以铁腕手段,加快金山地区现有石化企业环境治理的步伐。坚持以人为本,以百姓利益为重。一方面加大石油和化工企业技改力度,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另一方面,根据国家新环境保护法,加大环境监察力度,采用信息化设备检测,采取按日罚款措施,甚至关停。与此同时,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品。由此抓出成效,才能真正取信于民。据悉,上海市委、市政府已责成市环保局、金山区政府,在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尽快拿出一个实实在在、标本兼治的行动方案。
第二,项目该上就要上,组织国内外权威专家,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适时开展项目全面的科学论证。从上海市产业布局看,在化工区建设炼化龙头项目体现了发展的全局,上该项目应是必要的,但必须做到科学、谨慎。事实上,化工区已经采取措施,在西区投以重金,新围海造地了2.76平方千米的地块,用于安置炼化新厂,使之远离居民区,达到规范的距离。
笔者认为,在德国、荷兰、新加坡和日本等国的许多化工园区都能做好环境保护,做到无异味排放,与周边老百姓相安无事;那么,我国石化企业通过强势的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也一定能后来居上,而且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