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叠加,轮胎业游走于困境中
□ 童言
今年上半年我国轮胎工业步入下行通道,统计数据显示,除库存增加外,销售收入、产量、出口、利润、开工率、投资等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均不同程度下降。一度好转的开工率没能持续,年初山东德瑞宝轮胎倒闭,春节后首创轮胎进入清算程序,山东福泰尔轮胎等停产,多数企业则减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我国轮胎产量4.55亿条,同比下降3.93%,系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下半年国内外市场环境依旧动荡,走势不甚明朗。加之行业明确反对的《复合橡胶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7月1日起实施,尽管海关方面尚未执行,但剑始终悬着,市场普遍呈观望行情,进口量肯定低于上半年的81.2万吨,有可能影响原料供给价格。美国“双反”靴子落地,不论是应诉企业税率还是平均税率都高于初裁税率,面对如此之高的惩罚性关税,长至5年的期限,对美轮胎出口大门将又一次关闭,轮胎出口面临大考。
市场、供给、出口等多因素相互叠加,加重了业内心理压力,轮胎行业面临着高速发展后的深度调整和变革。
国内环境——市场需求疲弱,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量仅分别增长2.6%和1.4%,1~7月只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0.8%和0.4%。虽然社会汽车保有量上升,但客货运输量增长乏力,而且受其他物流运输方式分流的影响,轮胎消费需求不足,全钢胎表现尤其明显,上半年销售收入下降19.26%,产量下降6.38%,而且是在出口略有上升的情况下。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销售收入和产量下降的不同步且差异较大,在结构没有大调整的背景下意味着价格在大幅下降。相比之下,全钢胎乘用胎表现稍好,销售收入下降5.66%,产量下降6.28%。所以这一形势对全钢生产比例大的企业造成很大的打击,为了降低库存压力,企业无奈选择限产。据轮胎协会统计,42家全钢胎生产企业中有28家产量低于去年同期。
尽管原材料价格一直徘徊于低位,市场环境非常宽松,但耗胶量还是明显下降,其中天然胶下降7.61%、合成胶下降7.24%,尤其是轮胎价格的大幅下降对行业效益造成直接冲击,上半年轮胎行业利润下滑35.39%。
对外贸易——出口处处碰壁,困境亟待破解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乘用车胎出口86.06万吨,下降3.6%,出口额25亿美元,下降15.3%;载重胎出口149.36万吨,上升1.3%,出口额35.6亿美元,下降13.7%。美国对华轮胎“双反”案终裁,给应诉企业税率为30.61%~51.33%,全国统一税率为107.07%,多方几经努力的结果竟然是终裁高于初裁,耐人寻味!绝大多数中国轮胎企业不得不再次遗憾地退出美国市场,数十亿美元的贸易额被迫寻求新的出路,多年来保持轮胎净输出的欧盟成为接棒者。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轮胎对欧盟出口量超越美国达到4870万条,然而对外贸易预警同时拉响。此外,印度、南非、巴西等国也纷纷向我国轮胎发难。单一出口形式、死拼价格的销售策略、无序恶性的竞争秩序使我国轮胎在国际市场非常被动,这种状况随着这些年产能的累积释放而愈演愈烈,贸易摩擦频频而且无一胜诉,困境亟待破解。
企业——经营差异化显现,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市场行为频现
喊了多年进展不大的优胜劣汰、做强做大、整合重组能否在此轮调整中走得更远?人们正拭目以待。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共识,人们注意到轮胎产能过剩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增长的预期和“十三五”规划指标不断下调,说明发展观在变化,既顾及发展的增量,更注重调整优化存量,化解过剩产能的路径渐趋明晰,转型升级、梯次转移、重组、搬迁淘汰落后产能、海外开辟新市场、关停等等市场行为频现。笔者认为,对于轮胎这种竞争性产业应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尽可能排除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分类施策,避免齐步走。
“走出去” 拓展海外市场,创新出口方式,发挥比较优势到海外投资建厂,是转移国内富余产能的有效措施之一。现如今,走出去战略有了实质性进展,如玲珑轮胎投资2953.25万美元的年产200万套高性能半钢子午线轮胎泰国工厂投产;杭州中策投资10亿元在泰国建设的轮胎厂一期年产6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胎建成;赛轮金宇越南工厂运行平稳且正在增资扩产;森麒麟泰国工厂建设接近尾声;山东奥戈瑞轮胎公司与印度尼西亚共同投资2亿美元,在印尼建设的年产600万条高性能半钢子午胎及120万条全钢子午胎项目加速进行。未来,“一带一路”政策将助力中国轮胎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布局海外市场。
引人注目的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倍耐力公司案已通过欧盟审核。靠资本运作,利用技术、品牌、渠道联合拓展国内外市场,这种模式之所以引发业内关注,是因为此前有过美国库珀与山东成山的合作。但那是外资控股内资且规模远不及此次,中西文化的再度交流、融合、碰撞留给人们不少期许。
绿色轮胎 绿色轮胎已经从理念变为实践,并被推崇为转型发展的一种选择,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一个从原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利用、产成品评价、绿色消费、废旧轮胎处置相对完整的循环体系,通过中国版“标签法”实施,推动绿色轮胎在国内落地。国家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轮胎制造智能化的契机。青岛森麒麟轮胎公司已经具备了工业3.0的轮胎制造雏形,它颠覆了此前对轮胎工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定位,同等规模的生产线人员减少近2/3,工厂占地面积减少,效率大大提升,为国内轮胎企业的智能化制造提供了范例和参考。
“互联网+” 轮胎企业要深化对“互联网+”这一新兴业态的认识和研究,高度重视“互联网+轮胎”。当下看它只是销售方式的创新,同传统代理商-零售商销售模式形成竞争,但长远看它可能对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减少了从产品到消费的许多中间环节,实现了产销直接对接,使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定制化、个性化成为可能,也为“小众品牌”的成长带来机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信息化管理系统、大数据和制造业智能化作为支撑,进而带动轮胎业从后工业化时代全面跨入现代制造业。如果仅仅停留在两种销售模式的替代、互补、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上,“互联网+轮胎”的模式将会大打折扣,难有大发展和作为,行业企业对此要有战略眼光!中外企业在此新兴领域应该是同时起步或差距不大,因此国内企业要抓住机遇,争取实现同国际轮胎巨头同台竞技甚至是超越。
今年适逢中国橡胶工业建立100年,也是轮胎工业诞生80周年,回顾和总结从一个原始传统产业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的百年历程,为在新的起点和新形势下完成轮胎工业的转型发展,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变革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