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危化品储存:问题多多,安全管理亟需加强
2015年45期 发行日期:2015-11-20
作者:zhoukan2012

危化品储存:问题多多,安全管理亟需加强
□ 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煤化工研究院 车丽玮
  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在危化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常常会引发火灾、爆炸、泄漏和中毒等重大的伤亡事故。而危化品的储存属于危化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相较其他环节一般数量较大、事故隐患多,是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部分。

一、 隐患颇多,我国危化品储存现状不容乐观
  危化品储存场所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损毁储存场所的设备设施、造成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威胁到周边环境的安全。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15年1~8月,我国共发生危化品安全事故9起,造成33人死亡,其中不包括正在调查中的天津港危化品爆炸事故。该事故目前已确认死亡人数165人、失联8人。我国的危化品储存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的疏忽,事故频发,安全形式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1. 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针对危化品存储的安全管理,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包括《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等。尽管法律和规范中对危化品存储的安全管理做了详尽的规定和说明,但由于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使得化工企业在重效益的前提下,未有效的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安全意识淡薄。其次,部分企业对作业人员的岗前培训不足,操作人员素质低,对危化品的安全信息认识不全面,不当的操作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的液氯贮罐发生爆炸,氯气泄漏,此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经查,该厂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既未按规定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厂属各单位并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也没有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基层和工作岗位,安全管理责任不到位。
  2. 危化品仓储选址及布局存在安全隐患
    危化品仓储在建设选址时未考虑储存危化品的特殊性质,如遇湿、高温、日晒等环境便会发生爆炸、燃烧、中毒等事故;部分企业的选址和仓储布局未充分考虑消防安全的要求,火灾爆炸事故一旦发生不便于进行灭火作业,影响消防人员对火势的控制。各别企业为了追求更高效益,储仓内危化品的存储量超出了规定的最大限量。更有甚者,由于对危化品性质了解不全面或者为了节约使用场地,将性质相互抵触的危险化学品混存在一个储仓内,给仓储埋下了诸多的安全隐患。如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2号原料仓库将强氧化剂氯酸钾和强还原剂硫磺混存,2001年7月13日该仓库在2小时内发生了10次连续性的爆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 储仓安全设备不足
    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往往具有特殊要求,如对环境湿度、温度、日照等有特殊要求,而部分储仓管理人员对危化品性质了解不全面或者存有侥幸心理,储仓内的安全设备不能满足危化品储存要求。有的危化品储仓内的安全报警装置不足或者老化,对危险环境不能给出及时的警示信号,造成在事故发生前未能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4. 应急管理不健全
  部分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储存没有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制或者编制的不科学,有的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仅为了应付相关安全部门的检查,对从业人员没有进行充分的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使得从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将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管理严格,国外危化品储存经验值得借鉴
    1. 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管理和监督都十分严格。例如,美国将危化品分级管理,相关储存企业需要将危化品的信息公开。2013年4月17日德克萨斯州化肥厂爆炸事故之后,美国化学安全和危险调查委员会追踪全美1351家化工厂,实地调查他们硝酸铵存放位置和条件,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工厂,执行相关处罚并勒令整改。
    2.危化品信息公开透明
    储存有危险化学品的企业需要将危化品的安全信息公开透明化,让企业、公众以及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危化品的安全信息。
    美国要求当地政府、消防部门与存储危化品的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充分了解危化品的关键位置和设备;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内部存储的危化品种类及属性,并向公众公开。英国政府要求企业尽可能让公众获得有关危化品可能造成环境和健康风险的全面信息,还成立了国家化学事故应急咨询中心。
    3.安全与应急培训
  加强危化品储存的安全与应急培训,有利于减少事故和降低事故伤亡。美国要求企业确保每一个接触危化品的员工了解其属性,一旦发生意外知道如何处置;德国要求对员工、客户和辅助人员进行情况通报和安全教育,提供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确保接触危险品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熟知危化品的种类、属性及应急措施。

三、改善现状,加强监管、及时管控是关键
    1.提升安全监督部门的监管力度
   相关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对辖区危化品储存企业的危化品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和登记,并定期对危化品的储存数量、储存安全设施进行检验;对不合格的情况勒令其整改,并进行适当的处罚措施;提升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工作岗位。同时,经过调查了解本辖区内危化品的供需情况,对本区内危化品储存做出总体的工业规划,合理布局。
    2.科学合理选址及储仓内布局
  从事危险化学品储存的企业建设选址时要科学合理,与人口密集区、主要交通干线、国家重要设施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选址时要考虑地形及周边环境,在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便于消防车辆进入现场进行施救。要根据储存危化品的性质及储仓的安全设施,严格规定危化品的最大存储量,严禁超量储存;出厂危化品需要有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储仓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危化品性质。《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中规定,严禁将性质相抵触的危化品进行混存,对于遇水等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或者释放爆炸危险性气体的物质不得露天或在潮湿的建筑中存放,储存受日光影响稳定性的物质应存放在一级建筑物中,包装应采取避光措施。
    3.加强对储存场所进行安全评价
  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的安全评价是对事故的预测和预防,可以大大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明确作出了规定,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每3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提出安全评价报告。通过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进行预评价或者对现有危化品储存场所的现状评价,可以使企业人员明确危化品储存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了解储存过程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可以对潜在事故进行定性分析和预测,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4.提高人员素质
  人为因素是造成危险化学品储存过程中发生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危化品储存的安全状况。企业应定期进行人员的安全培训,普及《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等法律、法规和标准,使员工了解危化品的属性、储存要求、消防知识等;同时,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事故应急预案,对员工进行培训,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演练,让员工熟练掌握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急救措施,降低损失。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