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约70%的环氧乙烷直接用来生产乙二醇,约30%的环氧乙烷(通常称为精制环氧乙烷)用来生产聚羧酸减水剂聚醚单体、乙氧基化物、乙醇胺、聚醚多元醇、乙二醇醚等。2015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低迷,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环氧乙烷作为大宗石化产品市场价格亦降到近10年来的最低点;在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我国环氧乙烷已一改往日供不足需、利润高启的明星面貌,沦落为亏损品种。
生产能力扩大,装置开工不足
2014年我国环氧乙烷生产能力约为331万吨。2015年新增产能为56万吨,分别是吉林众鑫集团12万吨、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8万吨、三江化工有限公司18万吨、远东联石化(扬州)有限公司8万吨。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环氧乙烷生产能力合计约为387万吨,同比增长17%。表1为2015年我国环氧乙烷主要生产企业及其产能概况。
2012年之前,我国环氧乙烷供不应求,装置平均开工率均在90%以上,且产品利润可观,可谓化工行业中的明星产品,因此也吸引了大批的各类资本蜂拥而至。但从2012年开始,随着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装置平均开工率下降,产品利润水平走低。2014年,我国环氧乙烷的生产能力为331万吨,产量206万吨,装置开工率仅62%;2015年,产能达到387万吨,产量约为220万吨,装置开工率进一步降低至57%。2015年国内环氧乙烷装置平均开工率进一步走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内供应过剩,而2015年又新增产能56万吨,导致供应过剩局面加剧;二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低迷,下游各领域疲软,对环氧乙烷需求不旺;第三个原因,虽然国内环氧乙烷产能增加、价格下降,但较国外产品仍无价格优势,导致下游产品生产成本较国外没有竞争力,每年仍有大量精制环氧乙烷下游产品涌入我国,抑制了国内环氧乙烷下游行业的发展,进而抑制了国内环氧乙烷消费量的快速增长。目前国内环氧乙烷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未来5年新增产能不大,预计随着下游行业的发展,国内环氧乙烷装置平均开工率有望小幅攀升。2002~2015年我国环氧乙烷产能、产量及开工率变化情况见图1。
华东地区产能最大,供应过剩严重
我国环氧乙烷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近几年国内环氧乙烷生产能力快速增长,而新增产能大多也分布在华东,导致华东地区环氧乙烷产能在全国产能中的占比进一步增大。2011年我国华东地区环氧乙烷生产能力约为8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能的58%;2015年,华东地区产能增至247万吨,在全国产能中的占比达到了64%。
华东地区也是我国环氧乙烷下游各领域的主要生产地,对环氧乙烷的需求量大。但由于该地区产能增速远远高于消费增速,导致产能过剩严重,而环氧乙烷又不适合长途运输,生产企业不得不限产保价,装置开工率低下。图2为2011~2015年我国环氧乙烷产能的区域分布情况。
市场价格创十年来最低,
全行业出现亏损
图3为2006~2015年的10年间我国环氧乙烷的价格变化情况。
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6~2008年中,国内环氧乙烷价格快速攀高,最高时高达18000元/吨;之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环氧乙烷价格暴跌,2009年3月已跌至9600元/吨,较2008年时的最高价跌去近50%;在随后的两年里,环氧乙烷价格呈震荡上升走势,2011年4月上涨至14000元/吨,但自2011年4月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15年最低时价格不到7000元/吨,跌至最近10年来的最低位。按照东北亚乙烯价格和华东地区环氧乙烷价格进行核实,2015年国内环氧乙烷产业处于亏损状态。
2015年国内环氧乙烷价格持续探底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导致环氧乙烷制造成本下降;二是随着国内环氧乙烷生产能力的持续扩大,局部地区供应过剩局面加重,企业间竞争加剧;三是精制环氧乙烷下游缺乏新的应用领域,传统应用领域消费疲软,对环氧乙烷需求不旺。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很低,再次大幅走低的几率较小;加之未来2年比较明确新增的环氧乙烷生产能力不大,产能快速增长的趋势将暂时得到缓解。预计国内环氧乙烷价格有望走出低谷,缓慢上升,但因短期内国内供应过剩依然严重,环氧乙烷价格上升幅度有限。
下游产品进口数量趋少,
进口替代趋势已现
环氧乙烷因其本身特性而不适宜长途运输,因而进出口数量极少。环氧乙烷的进口主要体现在其下游产品的进口上。图4为2006~2015年我国精制环氧乙烷主要下游三大产品(乙醇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二醇醚)的进口数量变化。
由图4可知,我国精制环氧乙烷下游产品的进口数量还是非常庞大的。2006~2009年我国精制环氧乙烷下游产品的进口数量呈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国内环氧乙烷短缺,导致下游产品进口数量大增;2010年的进口数量与2009年基本持平;但2010~2015年,环氧乙烷下游产品的进口数量总体呈震荡下行趋势,主要原因是国内环氧乙烷生产能力迅速扩大,精制环氧乙烷下游进口产品被部分替代,进口数量出现缓慢减少的趋势。但由于国内环氧乙烷的价格较高,导致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较部分国外产品缺少竞争力,无法完全阻挡国外产品的进口。
以2014年为例,在我国精制环氧乙烷下游进口产品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口数量占比最大,约为44%;其次为乙二醇醚,约为32%;再次为乙醇胺,约为24%。图5为2014年我国精制环氧乙烷下游进口产品数量占比。
小结
近几年随着生产能力的迅速增长,国内环氧乙烷产能严重过剩,昔日的利润明星产品已经沦为今日的负利润品种。面对国内产能过剩、下游产品却大量进口的尴尬局面,建议环氧乙烷产业相关企业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1)重视科研投入,加强新产品研发,积极开发环氧乙烷的新型下游消费领域,带动环氧乙烷消费增长;(2)当前国际原油价格处于历史低位,给环氧乙烷生产带来利好,相关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应抓住低成本环氧乙烷的价格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将环氧乙烷下游产品推向国外市场,继而带动国内环氧乙烷消费。
表1 2015年我国环氧乙烷主要生产企业 万吨
公司名称 产能 备注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公司 28.6 石油乙烯法
中石化扬子石油化工公司 18.6 石油乙烯法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18.0 石油乙烯法
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 17.0 石油乙烯法
扬子-巴斯夫有限公司 15.0 石油乙烯法
中石化武汉石化分公司 15.0 石油乙烯法
中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 12.8 石油乙烯法
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 4.0 石油乙烯法
中国石化集团天津石油化工公司 3.8 石油乙烯法
中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1.7 石油乙烯法
中石化小计 134.5
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20.0 石油乙烯法
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 19.0 石油乙烯法
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 11.0 石油乙烯法
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 4.0 石油乙烯法
中石油小计 54.0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10.0 石油乙烯法
中海油小计 10.0
三江化工有限公司 61.0 石油乙烯法,进口乙烯为原料
江苏奥克化学有限公司 20.0 石油乙烯法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7.0 石油乙烯法
德纳(南京)化工有限公司 16.0 主要供应本公司10万吨乙二醇丁醚用
山东昊达化学有限公司 12.0 DMTO乙烯为原料
吉林众鑫集团 12.0 乙醇法
远东联石化(扬州)有限公司 8.0 石油乙烯法
阿克苏诺贝尔有限公司 7.3 主要供应本公司3.5万吨乙烯胺用
山东滕州辰龙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0 乙醇法
山东菏泽玉皇化工有限公司 6.0 乙醇法
泰兴市丹天化工有限公司(金燕) 6.0 石油乙烯法
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商丘中亚化工有限公司 6.0 乙醇法
宁波富德能源有限公司 5.0 MTO乙烯为原料
潜江永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0 乙醇法
丰原宿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2.0 乙醇法
其他小计 188.3
合计 3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