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赖氨酸市场压力不容忽视
2016年20期 发行日期:2016-10-14
作者:zhoukan2012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和出口国,也成为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地区。出口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价格也下降了近七成。随着传统下游饲料和医药领域需求的增长,以及其他新应用市场的培育,预计今后市场规模还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生产和出口仍将稳步上升,但产能过剩的忧患需要引起重视。
应用集中于两大领域
  赖氨酸在医学临床上主要用于颅脑损伤综合症、脑血管病、记忆力减退等,还用于赖氨酸缺乏引起的小儿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脑发育不全等,常与其他多种氨基酸一起组成多种氨基酸制剂用于补充营养的平衡型氨基酸制剂。每年我国这些复方氨基酸制剂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全国生产企业众多。
  赖氨酸也是十分重要的动物饲料添加剂之一,是谷物中最缺乏的氨基酸,是动物营养的必需品,它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限制猪、肉禽蛋白质沉积的主要氨基酸。在理想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中,氨基酸的比例是以赖氨酸为基础确定的,在氨基酸与能量比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也是以赖氨酸为基础的。在现代畜牧养殖业和饲料工业中,工业生产的赖氨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工业赖氨酸,现代养殖业是不可想象的。
  工业生产的赖氨酸至少发挥着下面几个方面的作用:补充动物赖氨酸需要的不足,实现现代品种动物的生长潜力;改善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的品质;改善谷物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谷物饲料的转化效率;改善动物健康状况,提高动物免疫力;降低动物饲粮蛋白质含量,配制低蛋白质日粮,节约饲料蛋白质资源,减少动物排泄物中氮的排泄量,减轻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猪饲料中赖氨酸(98.5%)的添加量一般水平在每吨3千克配合料,较高添加量可达到每吨6千克配合料;家禽饲料中其添加量一般水平在每吨1~1.5千克配合料,较高添加量可达到每吨6千克配合料。
  饲料级赖氨酸的工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市场消费量很少,1975年全球赖氨酸的消费量仅为7000吨。随着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理想蛋白质概念的提出和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型的建立,使得工业赖氨酸的用量迅速增长。2002年以后,中国赖氨酸的消费量大幅增长,使全球赖氨酸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仍维持在7%左右,2003年后全球赖氨酸消费及产能的增加主要来自中国。养殖业的发展对赖氨酸需求的增长刺激了赖氨酸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球赖氨酸的产能为110万吨左右,2010年达到200万吨,目前为300余万吨。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赖氨酸用于饲料添加剂的量已达到230余万吨,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赖氨酸市场,年需求量达到70余万吨。欧洲为全球第二大赖氨酸市场,年需求量达到60余万吨。美国为世界第三大赖氨酸市场,年需求量为45万吨。
饲料添加剂拉动产销增长
  近10多年来,赖氨酸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市场需求急速增长,拉动了生产,使我国饲料添加剂用赖氨酸产量有了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赖氨酸总产能为1万多吨,到90年代中期,产能扩大至5万吨。当时我国赖氨酸主要生产企业为广西赖氨酸厂、福建大泉赖氨酸公司和川化赖氨酸厂。这三大企业产量占据全国份额的很大部分。由于看好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很多企业纷纷进入赖氨酸行业,先后有吉林大成生化公司、安徽丰原集团、黑龙江牡丹江绿津生物公司、华蒙金河实业公司等企业投资上马。其中,吉林大成公司的规模和产量增长最为迅速。
  近年来,中国发酵氨基酸的新增项目更多是来自于产业链延伸或整合,如早期的梅花公司利用其在发酵领域(味精生产)的优势,介入氨基酸生产并快速形成规模优势。而其他一些进入氨基酸的厂家,原本产品线集中在玉米深加工(如淀粉、葡萄糖等)领域,其介入氨基酸生产的逻辑同梅花相同,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发酵领域优势、拓展产品线、形成配套产业集群优势而采取的产业链延伸策略。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我国共有赖氨酸医药原料药生产批准文号31个,其中盐酸赖氨酸原料药有15个,苄达赖氨酸原料药有10个,醋酸赖氨酸原料药有6个。截至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颁发了64个赖氨酸生产的GMP证书。此外,全国还有十多家企业生产赖氨酸用于出口及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用,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都十分巨大。
  目前国内赖氨酸产能较大的生产企业有长春大成集团、河北梅花集团、宁夏伊品公司、希杰(中国)等。其中长春大成集团为目前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赖氨酸生产企业,年产能达到80万吨,宁夏伊品公司年产能37万吨,河北梅花集团年产能36万吨,希杰(中国)年产能25万吨。
价格降七成  出口将超30万吨
  2000年以前,我国赖氨酸产量不高,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每年均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在我国原料药进口品种中,赖氨酸多年来一直位居进口额的前列。2003年,我国赖氨酸进口量达14789吨,出口量为7000吨,贸易逆差为7689吨。自2005年起,我国赖氨酸的产量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开始从全球最大的进口国逐步转变为最大的出口国,产品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我国赖氨酸产能的持续快速增长,导致国内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2012年,中国赖氨酸产大于需的状况已经较为突出,然而全球赖氨酸受玉米、豆粕价格偏高影响需求旺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赖氨酸出口量的增加。海关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赖氨酸出口总量为17万吨,进口总量为1万吨,净出口量为16万吨,适当缓解了国内市场竞争压力。2013年,中国赖氨酸产能已占到全球产能的一半以上,并且大量出口,出口量占当年产量的比重达到近30%,其中欧洲是主要的出口市场,占中国出口总量近一半。我国赖氨酸的主要出口国还有:俄罗斯、荷兰、美国、丹麦、立陶宛、比利时等。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赖氨酸和赖氨酸酯及盐共出口16.1万吨,出口金额1.7亿美元,预计全年出口量有望突破30万吨。
  2004年以前,中国赖氨酸主要依赖进口,赖氨酸价格走势主要依据“豆粕一玉米价格差”进行估测。而2005年后,伴随中国企业大量进入,赖氨酸价格走势主要受市场供需影响。2000~2003年,价格在18~25元/千克范围内波动。2016年9月26日,国内市场上98赖氨酸经销商对客户的报价在每千克8.0~8.5元左右,70赖氨酸对客户的报价在每千克4.8~5.4元。短短十几年,价格下降近七成。出口价格也有大幅下滑,2016年上半年,我国赖氨酸酯及盐的出口价仅为每千克1.05美元,比2015年减少0.19美元,降幅为15.3%。
市场前景仍看好
  据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外赖氨酸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首先,今后国内外饲料级赖氨酸的消费还将继续增长,主要原因,一是研究表明,高瘦肉型猪的赖氨酸需求量比 NRC(1998)的推荐量高20%左右;二是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猪肉和禽肉消费量将稳步增长,这些国家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三是由于蛋白质饲料和能量饲料的世界性短缺,合成氨基酸配制低蛋白质口粮技术将得到较快发展。
  近十多年来,我国饲料工业产量平均年增幅达到2位数,目前我国配合饲料年产量已达到2亿多吨,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且还在以每年新增800万吨的速度增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猪、羊、牛、马等牲畜的饲养量已达到10亿头左右,鸡鸭鹅等家禽的饲养量已达60亿只左右。全国肉类总产量已达8000多万吨,为世界第一,年均增长率达5%左右。预计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对肉类等的需求还会稳步增长。近年来,添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的预混合饲料在逐年大幅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各种饲料添加剂的产量将达500万吨,饲料添加剂对赖氨酸的需求将达到100多万吨。
  医药及其他领域用量需求也有较大增长空间。氨基酸大输液一直是临床用量很大的品种,赖氨酸是其中主要成分之一。此外,近年来含多种氨基酸的饮料正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流行,今后将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扩展。氨基酸在化妆品特别是中高档化妆品中的用量也在不断增加。
产能过剩存忧患
  虽然今后赖氨酸市场仍将看好,但由于近年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国内外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企业切不可掉以轻心。据统计,2012年全球赖氨酸产量约193万吨,复合增长率为16.65%,需求量176万吨,近2年复合增长率为13.97%,产量的增长大于需求增长,供大于求逐步显现。
  2012年中国赖氨酸产量约为98万吨,近2年复合增长率为30.87%,国内需求量为63万吨,复合增长率为22.47%,市场供大于求十分明显。2015年,我国赖氨酸年产能已达到220万吨,产量160余万吨,中国赖氨酸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已达到近60%。根据有关预测,未来几年全球赖氨酸产能将达到400万吨,而中国产能将达到250万吨。产能迅速增长和厂家趋于分散导致未来几年赖氨酸市场受格局变化的影响,竞争越发激烈,未来1~2年价格走势更不容乐观。2015年,希杰中国公司扩大其赖氨酸产能至55万吨,大成、希杰、梅花、伊品四大巨头地位日益凸显,国内其他厂家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全球赖氨酸产能分布来看,欧洲是净进口区域,但需要注意的是,北美和东南亚国家产能同样过剩,成为欧洲市场的主要争夺者。从赖氨酸供应方来看,近来企业产能扩张与新进入者将全球赖氨酸的有效产能推向一个历史新高,价格竞争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价格战继续升级。从全球赖氨酸市场供应与产能看,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地区是中国,其次是南美州和北美州。企业产品除了进行本土竞争外,竞争的市场仍在欧洲。未来赖氨酸企业竞争生存的根本是成本优势,技术创新仍是企业获胜的法宝。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