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废塑料进口政策调整,让国内再生塑料产业备感压力的同时,也倒逼企业开始思考建立国内塑料回收基地,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酝酿绝地反击。”中国再生塑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陈庆华在11月22~24日于北京举行的“统筹国内外废塑料资源管理、集成再生塑料技术与装备体系首届研讨会暨2016中国再生塑料大会(秋季)”上如是说。废塑料进口政策收紧,2016年上半年,我国共批准废塑料进口807万吨,同比下降54%。废塑料进与不进,相关政策调整的方向在哪?与会专家与再生塑料加工企业进行了深入探讨。
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鞠红岩指出,2015年我国废塑料进口总量731万吨,同比下降13.5%;2016年上半年进口总量344万吨,同比下降3.35%。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低值废塑料的问题依然存在,国外一些未取得国外供货商资格的出口商将一些低值的不符合环境保护控制标准的废塑料先出口到香港,在香港分选拼柜后再转到国内,这也是我国进口废塑料主要来自香港的原因之一。进口废塑料倒卖非法加工屡禁不绝,一些小作坊处于政府监管体系之外,生产设施落后,超标排放严重,经营成本低,以较高的价格截走了大量废塑料,致使正规企业“吃不饱”,也导致了进口废塑料倒卖及非法加工利用屡禁不绝。
鞠红岩指出,未来政策的基本原则是趋利避害。在统筹国内外废物综合利用时,相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进口废物管理制度,但对国内再生资源利用的管理相对落后,造成了管理尺度不一的问题。未来应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作用,统一环保要求,统一监管尺度。与此同时,还应推动废物利用圈区化管理。无论是进口废物资源,还是国内再生资源,均应推进圈区管理模式。圈区管理的优势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可以共享污染防治设施和基础设施,促使污染集中治理;二是有利于再生资源利用行业集约化发展,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便于管理部门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清华大学教授温宗国表示,我国废塑料进口量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废塑料回收环节上有缺失、来源不稳定,供应持续性差,纯度不高,再生难度大。对于废塑料进口政策的调整要实现差异化。例如,PE再生行业的利润相对较高,可以适当允许废PE的进口,仅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减少进口管控,关税干预,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PVC和PET再生行业利润较低,在现阶段回收率下降,国内废塑料量增加,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可以通过管控或税收手段限制进口,甚至应考虑对回收和环保符合要求的再生企业进行适当补贴和财税优惠。
对于废塑料循环利用的政策调整,温宗国建议,一是促进国内垃圾分类分质回收,完善前端废塑料回收产业链,提高可再生塑料原料品质,增强废塑料供给稳定性;二是进口管理配额可考虑再生企业环保水平,尝试开展再生企业的环境信用等级评估(第三方),鼓励污染治理水平高、工艺技术先进、再生产品质量好、附加值高的企业开展废塑料进口;三是严厉打击再生废塑料加工小作坊;四是加强包装等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大宗商品通过逆向物流由生产者负责回收,并给予一定的补贴等措施进行激励,引入物联网体系对塑料制品采用源头追踪,确保其去向以及进入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网络;五是提高再生废塑料加工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水平,重点突破多维精准识别和高效自动分选技术,分子修复废弃塑料再生利用技术、无害化与高值循环利用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