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国烧碱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年。这一年,行业经济运行整体更趋理性,在宏观经济、结构性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下,企业运营压力依然较大,但同往年相比,随着下半年烧碱产品市场回升,行业运行情况好转,企业效益显著提升。展望2017年,烧碱产能将保持基本稳定,国内需求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促进烧碱出口量的不断提升。
产能基本稳定 开工负荷达83%
2016年,烧碱市场价格先稳后涨,企业盈利状况好转,前期滞留产能加速投产。随着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国内部分长期停车的老旧离子膜碱及隔膜碱装置退出速度加快,烧碱行业整体产能基本稳定,企业开工负荷有所提升,2016年我国烧碱装置开工负荷达到83%。详见图1。
近年来,国内烧碱行业工艺变化明显,离子膜烧碱比例快速增加,加之部分隔膜碱按产业政策逐年退出。近十年国内烧碱工艺路线变化见图2。截至2016年底,中国离子膜烧碱产能为3921万吨,所占比例已经达到99.4%。目前中国仍有24万吨隔膜碱,由于隔膜碱能耗高,产品质量不如离子膜碱,按照市场规律将逐渐退出烧碱行业,2017年仍将有部分隔膜碱装置退出市场。
行业布局愈加清晰 集中度持续提升
从区域产能的分布来看,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产能较为集中,上述三个区域烧碱产能的比例占到全国总产能80%。华东、华北地区氯碱企业配套耗氯产品品种较多,有一定消耗氯气的能力,以解决碱氯平衡问题,此外地理位置的优势也使出口外销方面有一定优势;西北地区主要依托资源优势,配套PVC发展,成本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产能地域分布详见图3。
据中国氯碱网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有烧碱生产企业158家,较前一年新增3家,退出8家,分布于除北京市、海南省、贵州省、吉林省和西藏自治区外的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单个企业平均产能规模由2010年的16.5万吨提升至25万吨。2016年国内烧碱企业产能规模分布见表1。
产能稳 需求增 出口放眼“一带一路”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烧碱行业发展将更趋于理性,预计2017年国内烧碱总产能将保持相对稳定。“十三五”期间,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拉动下,烧碱终端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将极大地拉动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资,促进建材、家电、服装及日用品等需求的增加,进而拉动烧碱产品需求持续增长。
建筑业、交通业是铝的两大消费领域,铝在建筑业的消费比例占总消费量的30%以上;交通运输业用铝量占比为21%,且随着交通运载工具轻量化的推进,占比还将会有较快增长。汽车制造业、轨道交通业、航空航天业及船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直接拉动了工业铝型材的市场需求,将推动国内氧化铝产量不断提升,加上铝土矿资源将持续紧张,品位呈逐年下降趋势,氧化铝行业消耗烧碱的能力将持续高位上涨。
“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中国烧碱出口小幅攀升。近几年,我国烧碱每年出口量基本保持在200万吨左右,出口国家涵盖了“一带一路”的64个国家。作为基础化工原材料,烧碱为这些国家的基础产业,如化工产品、纺织、印染、有色等行业的发展需求提供了重要补充。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烧碱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国内烧碱货源去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量将继续走高。
表1 2016年中国烧碱企业产能规模分布表 万吨
企业数量 累计产能 产能占比 平均产能
100万吨以上 4 444 11% 111
50万吨至100万吨 11 735 19% 67
30万吨至50万吨 32 1133.5 29% 35
10万吨至30万吨 86 1498 38% 17
10万吨以下 25 134 3% 5